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8月10日,优秀的共产党员、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志深感悲痛! 伯箫同志是山东省莱芜县人,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1入党。他先后担任过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等职务。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曾长期主管中学语文编辑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持编写过文学、汉语分科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还领导过语文期刊《语文学习》的编辑工作。1960年以后,中学语文编辑室编写了新编12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材,全日制10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吴伯箫写了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这些文章,质朴自然,情深意美。《记一辆纺车》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细细品读,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收获。一一辆木制的纺车,既简陋,又普通,早已弃之不用,有什么可写的呢?然而作者对它情有独钟,视为家珍。除了当年经济上的意义难  相似文献   

3.
吴伯箫同志善于根据不同题材、不同主题的需要,精心写好散文的开头。其散文开头的方式,总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衬托式所谓衬托的方法,就是一种在对立统一中刻画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手法,能使形象更  相似文献   

4.
吴伯箫同志在六一年和六二年,陆续写了一组反映抗战时期延安生活的优美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前三篇是侧重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延安,《歌声》是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关于写作这组散文的动因,作者自己说过:“四篇都是想体现一点延安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他还说:“《歌声》,是从唱歌谈起,以唱歌结束的。不过歌声只是一条线,用它串起来的大致是三项内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毛主席教导的青年的奋斗方向;为实现理想、达到方向应当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十分清楚,《歌声》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命意于延安军民所爱唱的“歌声”,热情讴歌延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抒写作者自己“作为一个亲身接受过毛主席的教育、延安教育”的革命者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5.
吴伯萧说:“在文艺战线上我只是一个民兵。写作业余进行,不脱产。”可贵的是,虽属业余写作,成果却颇为丰烧。吴伯箫是一位散文名家,他的散文已经结集的有《羽书》、《潞安风物》、《黑红点》、《出发集》和《北极星》,《烟尘集》则是前三种的选辑。作者根据自己工作、生活的条件,选择题材,坚持写作,反映了三十年代以来各个革命时期社  相似文献   

6.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7.
难老精神的颂歌——谈谈《难老泉》的构思立意山东平度一中孙鹏霄吴伯箫的散文《难老泉》,题目是“难老泉”,但真正写泉的文字却只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写山西、太原、晋祠、不系舟等却用去了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于是有人疑惑,说吴伯箫的这篇散文大有文不对题之嫌...  相似文献   

8.
已故的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同志以散文见长。评论家认为老一辈的散文作家中,在解放后还写了出色的作品的,大概首先要推吴老;而一本散文集子选入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篇数之多的,又当首推他的《北极星》了。散文集《北极星》既保持了吴伯箫同志前期“情思袅袅的长处,又显得深沉和阔大”,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着重大的发展。其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在初中教材中,都是很经得起考验的课文。  相似文献   

9.
钢琴曲《筝箫吟》是储望华先生的代表作。作品挖掘"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重新演绎了中国传统乐器"筝"和"箫"的魅力,折射出中国民族文化底蕴。本文拟从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曲调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诠释作品,希望对人们进一步理解和诠释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四十年前,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主持了这个座谈会,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讲话》是毛泽东思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方面的重要文献之一,至今仍有重要意义。《讲话》远不限于解决当时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艺工作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它是对“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三味书屋》(第五册第7课)作者吴伯箫,山东莱芜人,1906年生,现代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原名熙成,字伯箫,笔名山屋、天荪。小时在家乡上学,1919年入曲阜师范读书。192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并开始写作。1931年在青岛大学工作。抗日战争前先后在济南乡村师范、山东省教育厅,莱阳乡村师范任职。1938年4月到延安,担任过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东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并  相似文献   

12.
《猎户》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吴伯箫(1906.3.13——1982.8.10)同志所作。吴伯箫,名熙成,字伯箫,笔名山屋、天荪,山东莱芜县人。作品有《羽书》、《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猎户》选自《北极星》。它与收入这本集子中的《延安》《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窑洞风景》《难老泉》《嵖岈山》等文章都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写的,目的都是为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歌颂社会主义制度,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猎户》主要记叙红石崖林牧场打豹英雄董昆和他的打猎小组的事迹,这是一篇跌宕生姿、平中见奇的散文。  相似文献   

13.
在散文作品中,回忆类散文格外多,且往往写得好,写得美。回忆是对过去的重新体验,回忆是对往事的审美创造。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写于1961年,而作品所描述的种菜情景发生在1941年,整整相隔了20年。作者在谈到写这类回忆散文时说:“回到延安写战地见闻,进入北京才写延安生活,这跟成年回忆儿时差不多……现实生活,有些可以因景生情,即席赋诗为文,有些就不行。往往要后天写前天,20年后写20年前。亲身经历的事,也要经过一番回味,洗炼,把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朗,片面感受汇成完整印象,才能构成一篇作品的雏形。真的…  相似文献   

14.
选自于吴伯箫散文集《羽书》的《灯笼》被选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自读课),其"单元导语"提示"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其"阅读提示"也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猎户》选自《北极星》,作者是吴伯箫,写于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日。那时,由于我们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使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了暂时的然而也是严重的困难。1961年,作者从河南遂平采写公社史回京,为了“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从而激励人们把一时的困难置之度外,以苦为乐,以苦为荣,随时都以昂扬的斗志,冲天的干劲,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吴伯箫:《就〈歌声〉答问》),作者写了一组以延安生活为题材的散文,其书选入课本的《记一辆纺车》和《歌声》早已成为公认的、传统的优秀教材。吴老以“赋”为文,清婉明丽,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动人,语言自然质朴。《猎户》的立意与《延安》、《菜园小记》等一脉相承,风格也颇近似,但在结构上却别具一格,匠心独运,表现出作者驾驭题材的娴熟技巧。  相似文献   

16.
任可心 《教师》2012,(6):128-128
《夕阳箫鼓》原是一首著名的传统琵琶大套文曲,明清时期早已流传。根据姚燮(1804--1864)撰写的《今乐考证》一书记载,江南曾流行琵琶曲《夕阳箫鼓》。其曲谱最早见于公元1875年无锡吴畹卿的手抄本。后由郑觐文根据其意境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相似文献   

17.
《菜园小记》是吴伯箫散文中的精心之作。这篇作品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吴伯箫说 :“……我在延安生活了八年 ,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 ,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我对延安的一切 :延河、宝塔、小米、窑洞、开荒、纺线、一道学习、工作战斗的同志们……都有极为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离开延安就像离开家乡 ,想念延安就像想念母亲……”写延安、写延安生活的精神风貌 ,是他由来已久的愿望。作品写于 1 961年 ,当时我国正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应该怎样克服眼前的困难呢 ?…  相似文献   

18.
杨铮 《当代职校生》2004,(10):15-17
四川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肖今,于2002年4月,毅然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以一名网络资深英超评论员的身份,投身到《足球》报。世界杯期间,他以箫拉多纳的笔名,发表了十几篇评论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  相似文献   

19.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同志一九六一年写的一组反映延安时代战斗生活的散文中的一篇,收集在一九六五年出版的他的散文集《北极星》中。去年,在篇目上经过增删的《北极星》重新出版,该文仍收集在这个集子中。吴伯箫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生活了八年。他曾是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亲身参加过当时延安蓬勃兴起的歌咏活动,参加过纺线劳功,而且是纺线能手。延安的生活,是他散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源泉。他的散文,朴素、严谨,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的雕凿。它以对老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对社会主义新事物的热爱,打动读者的心弦,令人久久不忘。《记一辆纺车》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是一篇富有艺术特点的记叙散文。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二册编入两篇新课文《汨罗行》(戈宝权)和《过万重山漫想》(刘征),取代了原有的《猎户》(吴伯箫)和《土地》(秦牧)。现不揣浅陋,对此举措的得失略加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