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伟 《海外英语》2013,(9X):161-162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文化沟通与传播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翻译毕竟不是创作,因此译者的主体性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而得到充分发挥的。论文以中华特色美食为例,从翻译的标准出发,对旅游英语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特征及表现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既要有创造性又要有自制性,以促使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更加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商贸英语具有专业性较强、术语较多、缩略语多、句式复杂等特点。该研究基于对其词汇和句法特点以及翻译技巧的基础上,对商贸英汉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实例分析本文发现,优秀的译文必然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提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传达高水平译文,梳理并排除原文歧义,希望能对今后商贸英语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理论为切入视角对<雪夜林边驻>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发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揭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讨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受到原语客观制约性的同时,其主体性如何得以体现;以及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培养译者的三种实践能力,以助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诗歌翻译所涉及的语言众多,而英语翻译最具特色,共计40首,且分布在不同的时期。受不同时代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郭沫若在前后不同时期对诗歌的翻译表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文章将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从前后两个时期对郭沫若的英诗汉译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而传统译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已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日益关注和考察的问题。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陈亦南《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分析模式看,其翻译过程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的目的、翻译策略的确定到对作品的阐释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它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视角,以《神州集》为例,探讨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作用,为庞德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国门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不恰当发挥给翻译带来不利影响。翻译伦理体现在翻译个人伦理和翻译职业伦理两个层面上,其核心之一是"忠实",翻译伦理的作用体现在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上,只有坚持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关系,译者主体性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0.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海镇 《考试周刊》2010,(40):36-3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伯克的同一理论是对古典修辞学劝说理论的延伸和补充。本文从同一论的视角出发将翻译看成以认同为目的的劝说过程,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同受众达成"同一"的过程。通过对译者主体性和受众中心论中的同一视角分析,提出在翻译修辞行为中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同时做到以受众为中心,对翻译的成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却将译者边缘化。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该小说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对翻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主体因素.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观所描述的四步翻译过程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译者主体性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自女权主义兴起以来,女性主义翻译观也随译介出现文化转向。女性主义译者企图将其特有的女性话语运用于翻译研究,达到传播新思想,树立新理论的目的。其中,女性主义翻译观探讨的主要内容为译者主体性。然而,发挥女性主义译者主观能动性是否必定是积极地突出女性话语权来彰显女性特色,还是基于客观环境因素而改变初衷。该论文以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译者的代表性译著对比为例,讨论女性主义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突出与消减。  相似文献   

17.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翻译过程,也影响着翻译结果。以杨宪益夫妇和David Hawkes翻译的《红楼梦》中的诗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译者在接受原作过程中和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本族语译者更能准确把握原作思想,而外族语译者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更易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其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变得深入。在目的论框架下,翻译过程中有三种主要的目的: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以期达到的目的。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从目的论视角研究译者主体性,并分析在不同翻译目的分别作用下译者主体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共同作用下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一开始就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会通过译者反映到译作中,同时也是解释特殊翻译现象的理据。译入语读者也对译者的主体性起着制约作用,但这种积极的制约往往促使译者做出创造性的努力。通过翻译事实和具体的译例,论述宏观环境下译者主体性所受的三个外部制约。  相似文献   

20.
译者是翻译中的最具主观能动性和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翻译为载体,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的互文性三方面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