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什么是历史冗余信息 冗余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用于表达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但又是多余或重复的信息"[1](p.4).根据信息论,我们可以把历史教学视为一个信息传递和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学习中,细心的同学对《辛丑条约》的赔款问题产生了疑惑: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而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了.赔款还在继续吗?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中华民国建立后承认与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故而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3.
羡余性(或称冗余性)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正如语言学家陈建民所言:“说话要是像文章那样干净,这种话听下去容易疲劳,效果差。”因此,从提高信息传递效果出发探讨课堂教学中的羡余现象,对于深化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特点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帮助。自然语言之所以能够完善地为人类的交际服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含有许多多余成分。语言的多余机制使得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即使遇到外界的某些干扰,也不会影响理解。“羡余”(Redundancy)是从信息论引入语言学的术语,翻译到汉语中有人称“多余信息”、“冗余信息…  相似文献   

4.
庚子赔款实际数额为多少⊙张哲人教版新编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72页关于《辛丑条约》内容的第一款“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有一条注释:“实际赔款数额超过10亿两”。笔者认为“10亿两”不准确。大量史...  相似文献   

5.
曹书华 《学语文》2009,(5):40-41
“羡余”一词是从信息论引入语言学的术语.最早由赵元任先生在《中国文法》中提出。他认为“羡余是指信息传递中有意添加的多余成分。这种成分担负着传递多余信息的功能,是必要的重复,有其自身的重要作用。日常交际中。人们为了对自己所说出的话的必要信息进行强化。或出于说话的连贯性,总是提供比实际需要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贮存和使用规律的科学.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物理解题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解题所需要的信息必须靠解题者通过审题来获得.只有通过审题获得尽可能多的正确信息,解题才有可能成功.相反,如果审题时所获信息残缺不全,将导致解题过程障碍重重,或造成失误.珠笔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的过程。它是以提高教与学的信息传递效率来完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也有的认为它是一个信息的传播与交换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依赖  相似文献   

8.
电化教学系统的信息调控盖永传(临沂师专电教科)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看,电化教学过程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组成的动态闭链信息系统.就实质来讲,它又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的系统.在这个过程系统中,信息由贮存状态变换为传输状态...  相似文献   

9.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对中国烧、杀、抢夺之后,迫使清政府于1901年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1901年起向签约各国陪偿白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因1901年为庚子年,故此赔款称之为“庚子赔款”。  相似文献   

10.
用信息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材是根据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发展目标,对于知识信息的选择、改造与组合。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双向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信息交换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一个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  相似文献   

11.
“掌握了语言艺术,也就掌握了人。” ——[古罗马]西塞罗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嘴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源流。”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语言共融、情感共鸣、思维共振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传递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的语言。只有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学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同是  相似文献   

12.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课堂教学是一个可控制的动态系统,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控的过程。信息反馈愈畅通,教学效果愈好。因此,课堂教学要实现“低消耗,高效率”,教师就必须注意优化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结构。  相似文献   

13.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向学生传递历史信息的过程。由于历史教材涉及的人事众多,头绪纷繁复杂,信息量相当大,教师不应不加取舍、不分主次地照本宣科,而应对历史信息进行提炼、浓缩、抽取、概括、集成等加工处理,取其“纲要信息”,用简炼的语言文字或图表图示传递给学生。现代教育理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再论(二)信息交换艺术胡兴松信息论是本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我们将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引进”和“移植”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审视其教学过程,就会看到一幅全新的图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有序的信息交换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和...  相似文献   

15.
信息论是传播学的一个主要理论.它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信息负载、信道容量、噪音和冗余等被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习语作为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其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更是文化意象的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16.
信息论是一种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信息的表达与转换,而且研究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信息的处理方式。本文将信息论与旅游材料翻译实践相结合,以喀什旅游资料为例,论证信息论中冗余信息理论对旅游资料中冗余信息翻译的实践指导作用,翻译中通过合理的翻译手段,调整变换源语中本属适度的冗余成分,使其适应目的语信息接收者的信道容量,保证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它既是教师输送传递、学生吸收储存历史知识信息过程,又是教与学适应的过程。教学效率高不高主要是看教与学是否适应,“适应值”高不高以及“转化率”,教师就要吃透两头,即不仅要历史教材,而且要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现结合自己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信息概念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信息论的原理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运用信息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指导教学实践,对于改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应用信息论的观点,从信息概念着手分析课堂教学,重点探讨了消息和信息熵概念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思想的改革和教学观念的更新,目前在理科教学中有一个新的趋向,即运用信息论来指导教学,现就信息反馈与化学教学的相互关系谈几点看法。 一、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世界上出现了3个跨界学科,即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系统工程。任何系统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都存在着控制与反馈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以信息的传输为前提的。所谓系统,是指把整体分为各个  相似文献   

20.
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给予树》一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教学内核——“简单”。“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要摒弃无关目标、冗余信息、多余环节、低效甚至是无效负效的教学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