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唐鹏  周来友  石晓平 《资源科学》2014,36(7):1374-1381
分析影响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原因,从而为治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现象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财政、经济、政治、土地市场等方面的制度因素对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影响机理,然后应用1998-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短期内存在显著的惯性依赖特征,但由于土地财政的不确定和不可持续,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在长期上存在收敛趋势。研究证实了分税制改革造成的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资本竞争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会显著增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土地出让方式的市场化改革显著提高了土地价格,是形成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重要制度基础。而地方政府对征地和城市扩张的强烈动机,导致了城市边界的快速扩张,即土地城市化是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的土地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土地所有权以及土地使用权是完全分离的。土地所有权是归属于国家所有,而土地的使用权则是社会人员以及单位通过一定程序向国家取得的,在这一环节上就涉及到了土地出让流程。只有通过这一流程,有关单位及人员才可以享受到土地的使用权。因此,为了确保能够合理有序的获得土地使用权,为土地出让行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国家制定了一定的出让制度,即土地招拍挂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可以有效的规范地方政府的出让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但是在长期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政府为了片面追求收益以及降低成本,偏离了制度的初衷,使得土地招拍挂制度出现了异化,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工具。因此,当前研究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异化并且对其进行重构对我国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以来,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成为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探索盘活存量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热点工作,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土地使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在发生转变,集约用地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用地观念。土地储备制度是地方政府为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而进行的积极探索。一、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为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于1996年出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要求土地管理方式要逐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借鉴国外经验在市区旧城改造、国企改革土地资产处置和消化闲置土地的工作中探索出了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是地方政府在经历了土地市场跌宕起伏后,顺应我国土地利用制度和市场基本规律而进行的政府和市场有效结合配置土地资源的制度创新。土地储备制度的建设之所以成为土地管理制度中的新热点,关键在于中央采取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限  相似文献   

4.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土地是财富之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成就的取得都无不与我们对土地价值认识的提高和深化,土地市场的建立、完善,特别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深入有关。但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其应有的手段和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从城市土地供应制度与地价关系、地价与房价关系、土地供应对房价影响的“政府主导”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研究土地供应制度与房价、地价间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理是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和重新配置土地资源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本文分析了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农村土地整理的制度保障,包括多元的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制度和政府推进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建立规范的土地市场,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有效手段,是城市土地采取市场化运作的保证,因此各级政府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建立和推行土地储备制度.如何更为有效的利用土地储备制度?以武汉为例,将CIS导入土地储备制度,不妨是一个举措.  相似文献   

9.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有效手段,是城市土地采取市场化运作的保证,因此各级政府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建立和推行土地储备制度。如何更为有效的利用土地储备制度?以武汉为例,将CIS导入土地储备制度,不妨是一个举措。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从财产权角度入手,来对于土地权益主体行为与土地用途管制调整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措施:通过文献资料、博弈论。研究结果:土地用途管制调整对于财产权的结构会造成直接影响,但是政府以及土地权益主体能够利用协商的措施来达到权益平衡的目的。研究结论:土地用途管制调整应当要进行更多的开放,让更过的权益主体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论证之中,同时对发展期间的矛盾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11.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地方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展中的重要障碍.本文在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上,以国家节约集约利用试点市合肥市为例,分析了以“双向约束”为主的制度创新模式及主要成效.并对进一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印度和1970年前的日本一方面出台政策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又对土地的集中设定一定的上限。1970年后的日本,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增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对农地法的修改,取消了拥有土地的上限,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要加快农地流转,努力完善土地承包制度,要坚持耕地保护政策不动摇,要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转用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一种特殊而且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并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是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从土地储备制度产生的背景出发,解释了土地储备制度的一般内容和运作过程,重点分析了在土地储备制度中的政府定位,政府既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也是土地储备市场的干预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以空前之势兴起,城市空间迅速扩展,数量大增。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在现行的征地制度下,对农民土地的征用意味着土地的所有权由原来的集体所有转变成了永久的国家所有,更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养老的根本———土地。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得到了政府和用地单位支付的数额不多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所谓的补偿费只是对农民原来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收益的补偿,它并不与土地的非农业化价值以及土地非农化后级差收益的增值…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是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的角色上"错位"的具体表现。造成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土地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也有法律不够完善的原因。现介绍了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特点,探讨了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的危害,提出了一些具体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鹏  石晓平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14,36(4):702-711
中国式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关于财政资源和资本要素的争夺,促使其实施土地出让策略和土地引资策略,以获取与土地有关的收入。本文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构建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策略选择的理论框架,分析认为不同的土地财政策略面临不同的激励机制,而且由于地方政府竞争策略的互动行为,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土地财政策略呈现空间模仿效应或者替代效应。本文选取1999-2007年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分别考察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策略和土地引资策略面临的主要激励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收支约束是其实施土地出让策略的主要激励,而地方政府之间的资本竞争是地方政府实施土地引资策略的主要激励。地方政府在实施土地出让策略中的模仿效应表现为土地出让面积竞争,土地引资策略的模仿效应表现为对大规模资本的追逐。同时,土地引资策略的替代效应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对低价出让土地频率的替代。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土地问题越来越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选择。为了缓解我国用地紧张的状况,建设节约型社会,土地资源必须得到合理利用,政府土地管理和市场机制的结合是节约利用土地的有效手段。通过政府的土地管理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土地的健康合理利用。本文将对政府土地管理与节约用地的关系作出梳理,以求对土地节约利用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中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言 土地问题是上世纪“三农”问题的核心。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是中国城市快速扩张及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积累来源;因此,它既关乎地方政府融资及财政和银行部门的成长与稳定,也被视为引发社会矛盾和权益纠纷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国土地财政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与负效应,对于土地财的兴利除弊、实现可持续的地方土地财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土地财政的起源、涵义与性质,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分税的财政体制、国家土地制度及农地征用流转制度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的行为策略选择,进一步论述了由此产生的被征地农民利益受损、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推动房价快速上涨并积累财政金融风险,以及形成届际不公平和不可持续的财政等负效应。论述了后土地财政时代的涵义与存在的困局,在此基础上,从转变地方政府角色、完善财政体制、推进土地房产税系与农地产权及征用制度改革、改变以土地财政为动力机制的城市化发展、约束地方政府获取财政收入风险性行为等方面,提出后土地财政时代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谭术魁  张路  王斯亮  周敏 《资源科学》2015,37(3):436-441
土地二次开发是城镇化稳步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是土地二次开发的制度核心。本研究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和案例分析法探讨土地二次开发中政府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方法,考察土地二次开发中政府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房产价值的大小和波动程度,以及未来土地开发动态风险对于政府分享土地增值预期收益有较大影响,土地二次开发后的土地规划用途是影响政府分享土地增值水平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实物期权理论能够捕捉土地二次开发生命期内不确定性的动态变化,据此构建的实物期权模型对土地二次开发中土地增值收益测算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