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校园网建设的发展,网络化交往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交往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评价和对交往对象可信性的认知结构,而且影响着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行为心理动机和行为策略选择;进而冲击着高校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高校必须关注网络化交往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影响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园中,教室—食堂—寝室的三点一线生活造就了众多的"宅男"、"宅女",他们躲在封闭的空间中,过分依赖网络交往的形式满足其人际沟通的需求,网络成为宅人类人际交流的重要媒介。而相对于现实中的面对面沟通,本文从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对御宅族的人际传播发生变异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这一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首次表述并在马克思其后的理论中得到发展.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突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实践结构观,它将主体问关系引入实践结构,把实践看作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关系相统一的结构.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4.
教育双方的有效沟通,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观念,为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资源。较之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在沟通情境上具有三方面的变革,即从“被动客体”到“参与主体”、从“现实环境”到“网络环境”,以及从“以理服人”到“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网络交往的特点入手,分析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交往的冲击,并建议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来对大学生加以引导,以期对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行为特点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问卷和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量表,对6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信息与上传下载、信息查询、网络教育呈显著正相关;辅助学业与上传下载、信息查询、网络教育呈显著正相关;便利生活与上传下载、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呈显著正相关;表达情感与电子信箱和聊天的使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确认自我与上网时间及聊天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结论为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行为特点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褚凤英 《中国德育》2007,(12):53-56
从交往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二者在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活动客体为联结纽带,结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交往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际关系生成的内在根源,交往范畴是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特别是现代大学生,对网络虚拟世界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热情。课题以问卷方式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交往情况,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和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反映出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提出怎样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交往及解决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应采取的可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学校教育交往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但网络只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进行控制的辅助工具.当人过分依赖网络技术时,人就放弃了对客体的控制和判断权,也就是放弃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在网络交往中导致个性异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增强人的主体性意识,健全网络管理监督机制以及教育人们正确处理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方面入手,摆脱由于过分依赖于网络交往而对人个性发展所造成的束缚,从而在现实生活与网络交往的有效结合中促进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交往的主力军,网络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行为方式。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性的介绍,以期推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崇尚自由的群体,渴望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进步,其日益成为大学生精神交往最为重要的手段.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进行精神交往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网上交友、游戏娱乐、实现自我.此外,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精神交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当从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下手,内外结合,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精神交往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韩雅丽 《考试周刊》2007,1(21):96-98
教学过程也属交往范畴。在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这两者之间更多地呈现的是一种主体—客体关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主体—客体关系,应该转变为主体—主体关系,即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从换位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这几个方面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构建了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对“物”的依赖,在今天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尤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更面临严重的困境。在大学生虚拟交往中,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和语言即身份以及大学生主体性由“自我”走进“自失”走向“自觉”,使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以下困境:主体性成为“中介”的俘虏;个人与他者交往理性的缺失;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即认识自我的自觉、现实交往的自觉和交往理性的自觉,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5.
网络教学主体间性,是以师生共同面对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对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规定,师生关系为一种平等的主体间交往关系,"教师—教学资源—学生"模式体现了网络教学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交往、对话的过程。文章对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主体间师生关系与网络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以其前所未有的优势日益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载体,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立足与马克思交往理论,辩证地看待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双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交往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需要,也是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当前网络交往已融入儿童的社会生活,成为儿童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儿童网络交往的类型、特征及意义阐释,揭示网络交往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分析网络交往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儿童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网络正在覆盖我们的生活,网络交往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类型与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9.
刘建 《文教资料》2011,(10):224-225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网络变住则是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网络交往原于情感需要、自我确认和自我表现。网络交往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正面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针对消极作用,教师应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0.
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的认识、实践过程,后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主体”的交往、对话过程。这二者其实都存在偏颇。交往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过程,科学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实现了对现代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