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闻一多为十四行体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评《给玳姨娜》,在中国新诗史上最早肯定了中国十四行诗,并最早给予十四行体多种译名。他是中国诗人写作汉语十四行诗的最早作者之一,20年代中期写的五首十四行诗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最早从理论上介绍十四行体.所揭示的十四行体的艺术规律产生过重要影响。他较早参与了对欧洲十四行诗的翻译,推动了中国诗人移植十四行体。  相似文献   

2.
济慈是英国著名诗人,其十四行诗《蝈蝈与蟋蟀》是英国十四行诗的佳作。本文通过与汉语中描写夏虫的诗歌进行对比剖析了这篇名作。  相似文献   

3.
十四行体(sonnet,又音译为“商籁”体等),原是欧洲的传统格律抒情诗体,后流播到世界各地,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在新诗运动初期,我国诗人就开始移植该诗体,创作汉语十四行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诗人已经初步完成了十四行体中国化的过程,创作了数千首中国十四行诗,世界诗歌发展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十四行诗样式,中国诗人都推出了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十四行诗是一种通行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英语十四行诗有较多形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英国诗史上显然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在英国和中国均有较大的影响。现代中国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给予了极高赞誉,所有分散或者完整的迻译,这些基于汉语白话的尝试是白话新诗值得称许的探索,而且并不缺乏文言的迻译。显然,它们显现了外语诗汉译的最大的可能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迄今已有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十三种译本,其中九种采用了忠实于原文形体和意义的手法。然而,诗歌的抗译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传统形式,又深深置根于西方文化的十四行诗,更是具有这一深层次的特征了。从理论上说,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字,有着不同的异质结构,要移花接木,是不易做到的。从实践来看,近百年来的阅读史和十四行诗创作史说明,移植英国和西方本土味的十四行诗形式到中国的土壤,还远远没有形成。这种理想和实践上的抵捂说明,英语中的十四行诗和汉语中的十四行诗(如果能够存在的话),是难以殊途同归的。总结起来,这是一个形式的文化的问题。思考这个问题,既有助于在理论上提高认识,纠正一些认识论的偏差,也有助于给诗歌翻译,尤其是传统的格律诗翻译提供启迪和指导,并提出处理诗歌翻译在形式问题上的措施,因而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迄今已有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十三种译本,其中九种采用了忠实于原文形体和意义的手法。然而,诗歌的抗译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传统形式,又深深置根于西方文化的十四行诗,更是具有这一深层次的特征了。从理论上说,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字,有着不同的异质结构,要移花接木,是不易做到的。从实践来看,近百年来的阅读史和十四行诗创作史说明,移植英国和西方本土味的十四行诗形式到中国的土壤,还远远没有形成。这种理想和实践上的抵捂说明,英语中的十四行诗和汉语中的十四行诗(如果能够存在的话),是难以殊途同归的。总结起来,这是一个形式的文化的问题。思考这个问题,既有助于在理论上提高认识,纠正一些认识论的偏差,也有助于给诗歌翻译,尤其是传统的格律诗翻译提供启迪和指导,并提出处理诗歌翻译在形式问题上的措施,因而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四行诗是一种通行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英语十四行诗有较多形态。1930年代以来,朱湘、梁宗岱、梁实秋、屠岸、方平、卞之琳等人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一时成为新诗尝试与建设的重要诗体。朱湘、卞之琳的翻译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朱湘的译诗较多过滤掉原诗中爱情、忠心和崇敬等主题成分,却突出了自我哀伤情绪,并往往融入汉语的习惯表达。梁宗岱是早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重要的译者,他的译诗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他们的译诗均表现出较鲜明的诗人译诗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关于十四行诗,国内学者近年研究的大多是"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或者说是"中国十四行诗的产生和发展",而文章则刻意考察了西方十四行诗在中国译介的情形,并探讨了其在中国译介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古诗体,迄今仍有许多人喜爱这种形式。十四行诗,系意大利文(soneto),英文、法文(sonnet),与音乐中的奏鸣曲sonata同名,汉语最初音译为“商籁”或“商籁体”。后来通称十四行诗。这种诗体的源头,西方人士认为原为民间的抒情体裁,能伴以乐曲,为意大利西西里地区的民歌、(folksong),后来才逐渐演变为诗人笔下的抒情诗。对于该诗体之创始人,一说最初由十三世纪初西西里岛诗人披埃·德勒·维奈(Piero delle Vigne d.1249)写了一首很好的十四行诗,后由吉通·阿雷佐(Guittone·Arezzo d·1294)固定了十四行诗的形式;另一种说法,十四行诗发源于意大利,彼得拉克(Petrach 1304—1374)创树了这种诗体。  相似文献   

10.
张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8-81,13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近体诗,而起承转合理论是中国古典律诗写作理论。律诗的各联与起承转合的各个部分分别对应,各联在整首诗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近代一些学者认为起承转合理论同样适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分析;为考察起承转合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间的关系,从寻找英汉语篇篇章结构中的共性目的出发,首次采用主述位分析的方法对随机挑选的五首十四行诗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取五首中国古典律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较之中国古典律诗,"起承转合"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1-4,5-8,9-12,13-14;(2)1-3,4-8,9-12,13-14;(3)1-5,6-8,9-12,13-14。  相似文献   

11.
一 “五四”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给中国诗坛带来了继往开来的变化。它打破了旧的传统诗歌形式,挣脱文言的束缚,创作出现白话诗,“体现了借着外来的启悟而与旧影响的疏离。”西方的十四行诗便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传入我国。第一个把西方十四行诗介绍到我国的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译过多首十四行诗,叫“商籁体”,并用汉语试作了十四行诗。他早在1921年5月写的《爱的风波》,就是他的十四行诗的处女作。这首诗后来收入《红烛》时改为《风波》,诗的形式比较整齐,每行大致都是十个单音字,四或五个音步,但内在节奏还不够明朗上口。然而它确实起了先河的作用。他自己说:“我作《爱的风波》,在想也用这种体式,但我的试验是个失败。恐怕一半因为我的力量不够,一半因为我诗里的意思较  相似文献   

12.
王建成  李勤 《文教资料》2007,7(14):102-104
英国文艺复兴初期,托马斯·怀亚特将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引进英国。在主题方面,怀亚特十四行诗突破传统主题,表达了与骑士爱情截然相反的爱情观,而且,怀亚特十四行诗以爱情影射当时的宫廷政治生活,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自此,英国诗歌开始注入文艺复兴新思想,诗歌的主题逐渐丰富,题材逐渐发展。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正是怀亚特对意大利十四行诗的引进和改造,才有了英国十四行诗的发展和繁荣。这是英国十四行诗的开先河之创举,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意英十四行诗发展变化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十四行诗从诞生于意大利到 16世纪传入英国直至 2 0世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并对意大利十四行诗 (彼特拉克体 )和英国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式 )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十四行诗在英国经历了时代的变迁 ,继莎士比亚式之后出现了密尔顿式 ,传到 19世纪浪漫主义大诗人手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得以创新 ,产生了变体十四行诗。 2 0世纪一些现代诗人继续沿用变体十四行诗进行创作并在形式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弥尔顿十四行诗融合了自由,爱,世俗主义等因素,不可避免地被人文主义氛围包围着。以主题丰富多样著称的弥尔顿十四行诗成为十四行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文主义思想在其中得到充分反映。弥尔顿的人文主义者和清教徒两种矛盾的人生角色也在其十四行诗里达到巧妙的平衡和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英国十四行诗从引进到成熟历时约150年。华埃特和萨里伯爵从意大利引进十四行诗后,锡德尼、斯宾塞和莎士比亚写出了大量的十四行诗。然而,真正促使十四行诗发展与成熟的是邓恩和密尔顿。他们打破了十四行诗传统的爱情主题,开辟了十四行诗抒情的新天地,从内容和主题表达上都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6.
《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于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堪称中国十四行诗发展的重要的转折点。本文主要探讨冯至对于中国十四行诗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的拓展,以四十年代出版的《十四行集》的文本为例,结合创作背景和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与中国以往的十四行诗创作和里尔克的创作进行对比,从形式、内容、历史责任感和哲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单介绍十四行诗的发展 ,并通过对莎士比亚第 18首十四行诗的分析 ,进行了一些文学欣赏尝试。  相似文献   

18.
夏洛特·史密斯是十八世纪末期的一位优秀女诗人。在十四行诗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她率先采用十四行诗写作,在她的《悲歌十四行诗和其他散文》中,她对十四行诗的韵律和节奏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探索,她的十四行诗受到了当时社会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由于她的影响,十四行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她对十四行诗在十九世纪的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英国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经典化历程,在中国同样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接受过程。根据其译介、批评和出版的资料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起步阶段主要从1839年莎士比亚的名字进入中国开始到1978年,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1979年起,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开始走入学术视野,评论和翻译出版发展迅速,日渐受到重视,可以视为其传播的发轫期。21世纪以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得到了评论界的推崇,进入快速发展期,十四行诗的教学、译介和评论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各种各样的评论文集和研究专著也开始出版发行,可以说倍受关注,与莎剧呈比肩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介绍十四行诗的发展,并通过对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诗的分析,进行了一些文学欣赏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