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大体上是一部德性教化史。在庞杂浩繁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德性教化思想,建构了一个博大而精深的德性教化体系。究其因,是基于历史的沉淀、人性内质与教化价值的统一以及教化价值与语文教育要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古希腊发展过程中,城邦与教育密切相关。城邦的诞生带来一系列变化: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社会关系和公共空间,孕育着公民性格。随着城邦的发展和城邦制度不断成熟完善,城邦承担起培养公民的职责,发挥着教化的功能。城邦是公民教育的直接载体,城邦教化公民,公民成就城邦,公民追求的德性恰恰是城邦正义的基础,公民和城邦的福祉达到统一。然而伴随着城邦的衰落,城邦的教化功能逐渐弱化,公民德性走向堕落,古希腊也走向没落。回到古希腊城邦与教育的关系的考量,对我们重新思考现代社会中国家与教育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德性是灵魂非理性部分的德性,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习惯训导而养成的德性。习惯的养成方式有多种,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教化的效果。道德德性以中道思想为原则,追求个体行为和情感的适度。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人的德性生命乃是基于自然生命之上并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提升,道德的教化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事实的关注、引导来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自然形式向德性价值形式的超越与提升,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在对话性交流中敞开个体的道德视界,启迪个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把个体生命引向德性价值的完满。  相似文献   

5.
鞠鑫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124-127,140
约翰·杜威提出了"教育生长观",指出教育就是不断生长的过程,包括体格、智力和道德的生长。"生长自身才是惟一的道德的目的"。"教育生长观"是推动现代学校品格教育走向理性化的路径。现代学校品格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德性生长为目的,它以人的未成熟状态即人的生长或发展的可能性为前提,它的内在价值在于人的德性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外在价值在于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个体德性经验的增长带动社会经验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儒家"通人"教育在现代大学的继承与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提倡"通人"教育,追求"尊德性而道问学",追求"身通六艺",其精髓是"人文教化".儒家"通人"教育思想启发了我国早期大学建设者,促进了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性命关系上,孔子摒弃西周天命下贯人性的传统,以个体的诚敬而开显仁德在天道与人性的贯通,孟子则在性命对举中把天德下贯为人心所固有的德性.而荀子汲取告子生之谓性的传统,以天人相分为其德性论的逻辑起点而赋予人有义、能辨、能群的知性特征,义是德性教化修养的根据,辨是德性生成的智识保障,群是德性践履的人伦情境,因此义、辨、群三者构成了德性养成的道德生态,既是知性,又是德性,在三者的动态的发展中实现性可教化及其知性与德性的统一.从先秦儒家的性命关系辨析可以窥探孔孟荀之间的学术渊源和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8.
古典的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美德的教育,它包括个体自我完善的德性与个体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德性,这是培养好人与培养合格公民相结合的教育,也是沉思的生活与行动的生活相结合的教育。这一公民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尤其对现代大学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9.
师德建设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教师教育的核心。本文从社会、教育和个体三个维度认证师德建设的三重价值,从制度建设、人文关怀、德性培育和哲学教化四个方面探讨师德教育的途径。笔者认为,师德建设既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和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0.
自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教育一直都是国家需要承担的一种公共责任。至近现代,国家是否应当承担教育责任、在多大程度上承担教育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教育责任,成为富有争议的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肩负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职能,但对个体的伦理教化责任却不断式微。尽管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在逐渐减弱,但国家对个体的伦理教化依然应当是其基本的教育责任。就教育来说,不丧失对国家共同体的道德想象,并以此来塑造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就国家而言,对个体的伦理教化之责应建立在追求民主和社会正义的价值之上,这是现代国家承担教育责任的道德合法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对民族个体有着重要的教化功能。笔者在介绍藏族天文历算传承发展历程、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推进藏族天文历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进程中,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德性品质只能在愉快、欢乐、积极向上的教化体验中获得,他们的道德在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获得发展。只有尊重人性、尊重自由、热爱生活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培养人的德性品质,因为这种教化是最合人性、最自然的,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仁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也是教师个体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好德性。教育仁爱德性包括义务的德性和美德的德性,作为教师义务的教育仁爱赋予全体学生被爱的权利,作为教师美德的教育仁爱要求教师真诚善待所有学生,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实践统一。其伦理价值体现为有益于彰显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益于实施情感教育,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涵养教师仁爱德性应秉持教育生活理念,将社会培育与个体修炼结合起来,既发挥社会在教师德性塑造中的价值主导作用,又充分激发教师个体向善而行的道德愿望,在不懈追求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4.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国公民德性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冯光 《江西教育》2004,(11):26-26
学生德性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在反思束缚人的传统德育,借鉴发展理论和德育理论新成果,科学认识新世纪发展新趋势、现代德育新走向的基础卜提出的。从个体德性层面探讨发展性德育,对于构建整个发展性德育无疑具有理论参考意义.特别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准发展性德育的构建基点。  相似文献   

16.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德性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成人,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能够担当时代进步的大写的人。这就决定了在教育全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与重视学生德性的塑造与发展。本文在对一般个体德性辨析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德性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促进学生德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叶飞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6期《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一文指出,学校公共精神教育需要充足的公共道德空间,并通过这个空间来促进人的公共道德意识及公共精神理念的发育。但是,从当前学校教育的实践来看,学校和教师往往更加重视个体德性的培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共德性的教育。这就造成了个体德性对公共德性比较严重的遮蔽,阻碍了青少年学生的公共德性精神及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9.
肖祥 《教育研究》2023,(1):47-57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改变积累式道德教化对道德知识的拘囿、伦理律法主义对规范或条文的执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激发创造想象的力量。发挥道德想象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实现德性教化由“转知为智”、“转智为德”向“转德为美”跃升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中培育主体之德性,就是要使之拥有观照“人是目的”与“和谐秩序”的主动性,在德—善—美的再生循环中追求“美好”,从而实现德性教化“转德为美”的目标升华。道德想象启示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经由美的定向——道德意义的形而上学建构,美的追寻——在道德想象中实现价值生成与创造,美的体验——在道德想象中开启价值体验的“心灵旅程”,臻入美境——在道德想象中敞开德性教化的道德关怀,从而指示着德性教化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封建道德中无视个体价值和道德主体地位、割裂个体权利与义务的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将道德政治化、礼制化的教化模式是对学校德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历史文化根源。延缓着青少年学生新型道德观和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学校德育必须树立现代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尊严意识.摈弃封建德育的负面影响,坚持人的义务和权利的统一、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德性和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