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季红珍 《成才之路》2020,(3):102-103
3岁~6岁是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通过开展食育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有关饮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饮食的能力,培养幼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理解和传承饮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教师要善于将食育主题活动与生活教育、环境创设、礼仪教育、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健康、文明的幼儿。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让"食育"进入生活课堂,让幼儿做健康的人、做幸福的人。食育文化旨在以幼儿为本,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入手,引导幼儿认识食物、食品;了解绿色、环保;掌握文明、礼仪;懂得尊重、感恩;感受付出、回报,在食育文化塑造中让幼儿能够养成科学健康的、可持续的饮食行为习惯。为此,就食育文化在幼儿园中开展的意义和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食育”虽在国家课程层面没有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入小学教育,但在2022年版的语文、道德与法治、劳动等课程标准中处处都有“食育”的身影。本文提出以融合为基础,结合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和学校教育特色,充分挖掘“食育”课程资源,通过开展项目式“食育”主题活动,从“学餐桌礼仪”“探饮食文化”“践劳动之行”“育美好品质”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饮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形成良好的饮食观。  相似文献   

4.
陈粮宜 《福建教育》2023,(14):22-24
<正>食育即关于饮食行为的教育。食育以食物为载体,以与食物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同时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传统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是一种可以融合“五育”的综合性教育。食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关乎着祖国的未来。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加强食育,引导儿童科学均衡饮食。但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愈发严重,这与部分学生缺乏饮食知识,保持不良饮食习惯不无关系。同时,“双减”政策推行之后,  相似文献   

5.
食育,即关于"吃"的教育,是通过饮食观念、营养、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知识教育,结合多种多样的烹饪、栽种等实践教育,让幼儿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幼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理解和传承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3-6岁是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给予恰当的养成教育,培养好的饮食习惯,将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为幼儿开展食育势在必得。  相似文献   

6.
<正>在社会发展进步推动作用下,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而在幼儿园食育活动中渗透传统饮食文化内容,能够促进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在传统文化渗透作用下,食育的生活教育、礼仪教育功能更加凸显,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场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社会性机构,肩负着特殊的教育功能与任务。当前幼儿食育存在"餐桌"食育、完成"任务"、脱离幼儿生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场馆教育理念角度审视,幼儿食育可表征为教育的情境性和全域性、以"学习者"为本、走向学生生活世界三个层面。以此为基点,研究认为可通过加强幼儿园与场馆合作、建设虚拟场馆教育平台、组建具有创设能力的师资队伍、制定合理的幼儿食育评价标准四条路径推进幼儿食育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育新幼儿园食育环境的创设、食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健全合理饮食与健康管理的方法等方面的阐述,探讨有效的食育实践策略.让食育进入生活课堂,形成幼儿园师幼健康理念,均衡饮食,科学规范卫生保健,并促进幼儿动作协调发展,产生愉快情绪,养成良好习惯,让幼儿能自主、自在、愉快地获取营养,做自己和生活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9.
宋晓婷 《快乐阅读》2013,(12):108-109
在贸易全球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幼儿"食育"尤为重要。饮食教育应当成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成人应通过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丰富心灵体验、营造关爱环境、弘扬食文化等手段,以应对当下食品方面的种种危机,并起到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弘扬我国传统膳食文化的作用。食育应当成为全民的教育,有效的食育必须从婴幼儿开始。  相似文献   

10.
"食育"简而言之,就是饮食教育。通过告诉孩子怎么吃?吃什么?采满足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人的饮食行为是在儿童时期形成和发展的,一旦形成往往会持续一生。健康的饮食行为可以促进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以下健康的饮食行为与儿童的健康和学习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日本学者提出,育儿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进行“食育”。所谓“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像力和人生观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教机构中能迅速推广。“食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应让儿童“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样来的和怎样做的”。基于此,日本学者认为,从儿童能说话和与人进行简单交流的时候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  相似文献   

12.
郑彩玲 《学周刊C版》2019,(3):181-182
在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食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对于促进学龄前儿童对于营养知识的掌握、健康饮食观念的树立和饮食卫生安全的重视,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在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对此,可从加强家庭食育、完善幼儿园食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借鉴先进食育经验等方面入手,开展食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李君 《家长》2014,(11):6
正虽然每年的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但这个节日似乎没有多少人知道。再看看现如今的孩子,浪费食物的现象严重、饮食礼仪缺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传统"食"文化面临危机,中小学生不健康的饮食行为非常普遍,与营养过剩相关的疾病开始在孩子中蔓延……这些都严重危害着我国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对中小学生施行"食育"教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食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国民学习与掌握饮食有关的知识,培养正确的饮食选择能力以及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一种教育。开展食育活动,要求将健康饮食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态度和饮食习惯。文章以日本为例,通过探讨食育活动中所蕴含的对于幼儿身心发展以及教学工作开展的独特价值,对我国进一步推行食育计划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正木健雄等在《现代儿童病》中,提出科学育儿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进行“食育”。他们认为,“食育”具有促进儿童心身健康发育的超常作用。所谓“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像力和人生观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容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中得以迅速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学生为己任,聚焦学生综合素养,依托学校食育文化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一、食育为“表”,让劳动教育有味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一日三餐或多或少地包含着科学饮食、健康生活、崇尚劳动等在内的文化因子。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城市里的很多小学生乃至一些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相似文献   

17.
祖桂枝 《福建教育》2023,(16):54-56
<正>幼儿园的食育,即与饮食活动相关的教育,以食育之、寓教于食,主要包括饮食教育和饮食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包含生理满足、习惯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的饮食文化等内容。食育不仅能改善幼儿的健康状况,还能培养其良好人格和生存能力。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与落实,越来越多幼儿园开始重视并尝试开展食育,  相似文献   

18.
<正>食育,即饮食教育,是指人们通过与饮食相关的活动与教育,学习食物、食品相关知识,习得正确的饮食行为,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节气饮食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食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心态与身体和谐的道理,也生成了  相似文献   

19.
郑彩玲 《天津教育》2021,(5):174-175,178
在幼儿的相关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培养的黄金阶段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能够使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的重要性让教师和家长思想上真正开始进行重视起来,这对幼儿进行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以及饮食礼仪。本文以相关研究为参考,对食育课程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读,就食育课程为培养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重要性做出了相关解析。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上,提出了一些培养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具体策略,期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岐山嫂子面"是从周代传承至今的"关中第一美食",具有悠久历史.但受关中方言影响和对该面食文化内涵缺乏理解,故普遍把该面食误写成"臊"或"哨"子面,以误传讹,导致饮食市场的混乱.从字的音义和民间对该面食的美妙传说故事考证,应该是"岐山嫂子面".它不仅体现了周代淳朴、厚重的民风民情,更传承弘扬了周代礼仪中的亲情文化与"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