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2014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首次启动普通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开展省内高校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成为推进辽宁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辽宁省实施跨校修读学分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跨校修读的优点以及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创新性地提出了完善跨校修读学分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辽宁省跨校修学分的成功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跨校修读学分是“互联网+”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高校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最大作用。通过对数据库原理课程进行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由传统教学模式向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将网络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平台、教师讲授及翻转课堂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以期为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的成功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成为高校间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教学模式。辽宁省的跨校学分修读课程实践起步较早,已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教育有积极促进意义。本文以现有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资源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为个案视角切入,系统分析人文类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创新,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实践成果,对人文类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本辽宁省教育厅自2014年以来基于辽宁大学开放课程慕课平台和辽宁省精品资源课程鼓励省内高校推进跨校修读学分的实践,以推进师资、课程共享,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沈阳工业大学与沈阳理工大学共同承担了英国文学课程的跨校修读学分实践探索,并在使用网络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了微课的应用,实现了精品资源课程的跨校应用。实践证明,跨校修读学分有助于促进建课与用课双方的课程建设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教师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创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前进的重要引擎和动力。通过实地调研,本文从辽宁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剖析辽宁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辽宁高校创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慕课教学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要改革和创新,而且也是实现跨校修读学分改革的重要基础之一.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教育教学模式的本质因素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学模式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传热学”跨校修读学分工作为例,指出了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实施思路,共包含三个环节,即准备环节、实施过程环节以及验收考核环节.最后,分别对课程实施依据、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环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以期为辽宁省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的全面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是基于学分制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跨国学分互认尚缺乏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支持;学分设置及质量考核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文章借鉴国外跨国修读学分互认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机制及实施路径进行制度设计,并从政府和高校等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制定统一的学分设置标准,构建校际学分互认平台;推行融合互联网的"学分银行"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学分互认机制是基于学分制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国外跨国修读学分互认的成功经验,对国内高校学分互认机制的实施路径进行制度设计,并据此提出具体的管理对策和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视窗     
上海14所高校可跨校兼修学位上海市14所高校的学生可报名到其中任何一所高校修读副(辅)修专业,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即取得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创业资金设立、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但目前辽宁省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还较少,这折射出辽宁省创业教育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应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家庭全力配合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把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同时,优化创业教育环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使得创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创业资金设立、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但目前辽宁省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还较少,这折射出辽宁省创业教育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应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家庭全力配合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把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同时,优化创业教育环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使得创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辽宁省教育厅积极实施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开展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能力。从项目的实施方案、课程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方式与手段、考核方式、改革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后续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已被各高校普遍采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年制观念根深蒂固、高校办学自主权较小、教学资源难以满足要求、选课体系不够完善、学生个人因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等问题。应采取转变教育观念、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高校"联姻",学生跨校修读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和课程、校企合作等措施完善学分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跨校修读学分是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而探索的一种新的高校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缓解高校师资不足的压力,降低办学成本。同时,还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在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此推进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实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辽宁省实施跨校修读学分的背景与意义,并以机械工程材料课程跨校修读为例,总结其实施过程,同时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为今后辽宁省在线学习,跨校修学分的工作较好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特色化发展是高校更好地发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的必然要求,辽宁省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现状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客观需求和辽宁省的“三大经济圈”与“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基于特色化发展的视角,笔者结合辽宁省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了辽宁省高校特色化发展应重点建设的先进技术制造学科群等十个优势学科群,并提出了加大对大师级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等四大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为什么要实施、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关涉到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国家培育接受其意识形态主张的接班人,培养能够融入社会、建设国家的合格成员,必须明确告知受教育者它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规范;大学生要成长为能被国家和社会接纳的心智整全的“成人”,在接受专业技能知识之“戎才”教育的同时,必须认真修读富含国家价值主张、基本信念和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具有顺应社会教化规律的合法性,也具有维护社会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高校双专业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受到来自通识教育支持者的质疑和挑战:深度专业化与通识教育理念相悖;专业学习负担过重不利于通识教育的开展;过强的工具性目的与通识教育目标背道而驰;通识教育体系下专业的核心地位产生动摇。为此,美国高校的双专业教育一直在通识和专业之间寻求均衡发展,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尝试:规范双专业要求和申请程序;限制学生修读专业的数量;提倡兴趣导向的专业选择;探索个性化的跨学科项目等。  相似文献   

19.
学历管理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修读学业的整个过程,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学历管理如何适应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的发展?这是每一个高等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1、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2、以“学分制”为龙头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给学历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 3、教育国际化趋势与网络大学的兴起。 4、校与校携手,联合办学。 二、高校学历管理改革趋势分析 1、管理观念由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管…  相似文献   

20.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永恒话题,高校作为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更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从国家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出发,首先对辽宁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了分析,紧接着从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两种模式、师资力量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及结合“互联网+”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五大方面,提出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