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罗曼·罗兰称茨威格是一个"灵魂的猎者",茨威格擅长探索人物精神世界的和描绘人物心理活动。巧妙的构思、戏剧性的情节、悬念的设置以及形象化的语言使其小说有着强烈的文学魅力和艺术特色。通过着重分析其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环境描写对主题思想的体现,揭示了当时社会道德标准对妇女情感的抑制以及女性内心主体意识的复兴。  相似文献   

2.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以描写心理见长,他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塑造了一个对生命意义进行极致追求的偏执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形象对于爱情的痴狂令无数人动容,她的凄美哀婉令人悲怆不已。  相似文献   

3.
斯蒂芬.茨威格喜欢描写一些具有偏执狂色彩的人物及其激情状态下的心理。他总是赋予人物某种单一的欲念(如单相恋、对赌博的痴迷等),然后加以强调、夸张,从而使之成为支配人物喜怒哀乐、决定人物生死的力量。笔者在本篇中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从作家笔下描写的人物激情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自由的追求、作家充满激情的创作过程和对激情人物的肯定所体现出来的对激情中自由的追求,并联系现实生活中茨威格对自由的追求这三个方面,运用弗洛伊德的"作家与白日梦"理论,认为小说中展现的这种激情中的自由正是茨威格在精神世界中所追求的,就是他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4.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在父权制社会的背景下,茨威格的作品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关怀,不经意间也表露出了为女性发声的思想。但茨威格终究是受父权制影响较深的男性作家,对他来说,女性依然是他观望的对象,是"他者",女性依然是失语的。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可从作品中看到女性话语权的架空和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以他对"零余者'形象的成功塑造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则以人物心理分析见长,在世界文坛享有声誉.从《沉沦》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对比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对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的运用,以及他们在创作手法上的开拓.  相似文献   

6.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其如泣如诉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的读者,然而其中塑造的无私付出的陌生女人形象却一直为女性主义者诟病。本文通过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小说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展现出当代女性电影的困境以及探讨发展当代女性电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于192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描绘了一个女人执着而凄美的一生。故事以陌生女人临终的遗信为引子,用追忆的方式诉说了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从少女时代的她开始,一生中两次和他相遇,肌肤相亲。她两次选择离开。临终之时,她用信的形式将自己曾经的心路历程告诉了他。电视剧以主人公完全占有“视点权”的女性“霸权”叙事,叠加一种“死到临头”“死也要死个明白”的大义凛然,对自己的生命与爱情进行了一厢情愿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8.
在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男主人公R先生一直神秘存在于女人的只言片语之中,很少引起读者关注。其实R先生,既是茨威格对自己的镜像对照,也是他对于处于感情漩涡中的那个自己的心灵关照。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其有关作品,以女人信中对R先生的三个结论式评价为研究对象,通过将R先生与茨威格本人进行对照,由浅入深地对R先生的个性特点、恋爱方式和双重生活展开研究,整理分析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以期得到一个完整的R先生的审美形象,进一步了解茨威格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马晓敏 《文教资料》2007,(23):93-94
红拂是中国唐末传奇名篇《虬髯客传》中的女主人公,她对李靖一见钟情,毅然夜奔逆旅与其结为夫妻,且激情之下理性犹存,最终帮助丈夫成就功业;C夫人是茨威格作品《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一位英国贵族太太,她出生名门却为一个年轻的赌徒失身,甚至在非理性激情的驱使下打算抛弃家庭名誉跟他远走高飞,最终在痛苦悔恨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两人同受激情的驱使而选择所爱,结局却迥然不同。本文试从理性与非理性激情对比的角度分析两者激情宣泄后不同结局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亚伯拉罕·马斯诺将人类的欲望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主人公C太太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欲望与需要同马斯诺的理论不谋而合。通过分析小说女主人公C太太在"生的随想曲、爱的幻想曲和死的变奏曲"三个不同阶段,面对人类本能的各个层次需要时所产生的激烈心理冲突和性格矛盾,表现出人们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的两难选择,还原人类在欲望面前的情不自禁与情有可原,揭示茨威格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犹太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喜欢探索谜一般的心理,他擅长剖析偏执的灵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刻画了一位一生都沉湎于爱情乌托邦里的陌生女人,激情的单恋,幻想的爱情以及她降低自尊,成为他人的客体,注定她的爱情乌托邦不可避免地毁灭,表达了作者失去家园的绝望,也预示着作者精神世界的崩溃。  相似文献   

12.
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但是以挖掘处于无意识激情中的女性心理、展示女性生活遭遇和情感见长的作家,恐怕非茨威格莫属了.他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致力于女性心灵的开掘,塑造了一批充满生命激情和人性光辉的"茨威格式"女性形象,她们丰美多姿、真纯痴情却又命薄缘悭,为世界文学长廊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画手与写人     
手的“表情”和眼神一样,是“人体语言”大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俄画家列宾语)。因而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运用“画眼睛”,也十分注重“画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赌徒们各式各样的手,通过他们的手的形态、姿势、动作的复杂多变,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赌徒们赤裸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眼睛是  相似文献   

14.
奥地利犹太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精神描写而著名。他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强调了女主角追求生命最后的意义。这种女性的疯狂的爱打动并震撼了如此多的人,因此也可以说女主角终其一生投身于为爱的伟大行为艺术中。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人物的态度和主人公一生的经历中探寻这刻苦铭心的爱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被认为是一篇女权主义作品的代表作。然而,故事的女主人公虽然在一个小时中有了女性意识的顿悟,但最终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永远丧失了女性话语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言语、故事结局、细节描写的解读,揭示女主人公在男权社会中丧失话语权甚至丧失生命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6.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女性的心理出发,刻画了一名女性追求爱情而不得自囿于想象的激情中不能自拔的故事。陌生女人把自我对象化为R先生,以此为基础,自我与他人构成一种想象的对象关系。这种对象关系体现了主体在缺失中寻求完整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中的女人,可以认为有几个意味:其一,是与男人对举与比附的女人,不是单独显现的女人。其二,似乎是一个一个虚幻的故事,没有实指的女性话题。但是,越是虚的,越使人觉得那是实的;越是实的,倒越使人觉得那是虚的。其三,我们不知道《孟子》中的女人,怎么看待我们后人。《孟子》中的女性话题或者女性故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典故,没有时代性限制,达到了哲学上的永恒。最终,女人在《孟子》中,是一个意境:孟子用语词说出来的女人。语词成为哲学,成为教育,成为历史记忆。最终,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无逃于语词中的男人和女人,任由后人在语词中摆布。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人与现实中的人是隔膜的,我们倒是在典籍的语词中才能对人无限欣赏与神入。  相似文献   

18.
马刚 《考试周刊》2012,(73):22-22
凯特·肖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总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女性要么挣脱贤妻良母的束缚.要么远离婚姻的求索,追求经济与精神的独立:第二类女性以《暴风雨》里的卡莉丝特和《一个正派女人》里的巴罗德夫人为代表,她们勇敢地打破性禁欲,在婚姻之外选择性伙伴;《德西雷的儿子》中的德西雷和《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她们是与传统道德观念进行最彻底决裂的新女性,是第三类女性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王庄严 《海外英语》2014,(9):220-221
该文以作家凯特·肖邦的作品《一个小时的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场景的设置和情节暗示的分析来解读女主人公从长期受制的家庭从属意识转向自我独立意识的心理变化,并揭示凯特·肖邦的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女性寻求自我独立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20.
茨威格·斯蒂芬创作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并不是如一般论者所指出的观照表现激情的力量 ,并给这些富有牺牲精神的女性以关怀和悲悯。作家所真正关怀和悲悯的客体恰恰是作家自我 ,即作家在文本中虚构一个女性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言人 ,通过女性话语的潜在转换以实现对自己的现实处境及内在精神世界的曲折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