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的边塞诗与其边塞之行是密不可分的,他曾两次出使边塞,第一次是被朝廷打击被贬凉州,第二次是奉命出使榆林郡,因为这两段经历,王维留下了近四十首边塞诗,且形式多样,丰富性强。王维的边塞诗对后世影响甚远,形成和确立了边塞诗派,对于我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作家的盛唐边塞诗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征。盛唐边塞诗这种文化现象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突出体现为人性的张扬。盛唐边塞诗的意义可归总为三个方面,即边塞情怀、边塞风物和边塞战事。边塞情怀的核心是功业情怀。功业情怀具有两面性。边塞风物的特点是雄奇壮伟。高、岑的战争诗并非纪实,他们的战争观可概括为胜概和非战。  相似文献   

3.
唐代边塞诗人在创作中将文化、心理、情感诸因素积淀到“意象”中,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意象群。作为边塞诗人的情感媒介,“征衣”“陇头”“玉门关”这三个意象对深化边塞诗的情感境界和拓展边塞诗的美学意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与北方文化一样,南方文化对于唐代边塞诗歌的影响深远。六朝的排偶、用典等形式特色在唐边塞诗中被广泛地继承,排偶对于军旅诗有特别的表现力;陈子昂、李白受到热烈自由的蜀风影响;岑参的边塞诗中有奇异浪漫的楚地特色。  相似文献   

5.
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书信真实记录了边塞戍卒的生活和情感,为了解汉代边塞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环境,展现汉代边塞诗产生的社会背景,边塞诗与边塞战争的互动关系,边塞诗的语言风格、诗歌意象及表达技巧提供了重要材料,为考证上古征戍诗向边塞诗的过渡与发展提供了文本参考。将传世文献中的汉代边塞诗歌与出土简牍书信进行对比研究,发掘汉代丝绸之路沿线戍卒书信的文学史料价值,对拓展丝绸之路文献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国早期边塞文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边塞诗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学界已开始关注边塞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新世纪初,有必要从边塞诗的界说和源流、边塞诗性质和繁盛的原因、边塞诗人诗作研究、边塞诗歌关学特征四个方面,对20世纪边塞诗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唐诗的研究领域里,围绕着边塞诗的问题争论甚为热烈,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对于推动唐诗的深入研究必将起到重大的作用。笔者准备先就什么是边塞诗,是否有边塞诗派,边塞诗人;关于边塞诗的渊源这三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边塞诗的概念。研究任何事物,首先必须弄清其事物的概念,否则,概念不清,就容易造成研究事物时的指代混乱。研究边塞诗,也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衰。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本文就其边塞诗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边塞诗,即以边塞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或背景的诗歌。在唐代,边塞诗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大批诗人书写边塞风光,抒发壮志豪情。而在盛唐边塞诗坛中,王昌龄以其瑰丽奇伟的边塞诗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边塞诗共有23首,约占其现存诗歌总数的九分之一。这些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他进士及第前的边塞游历:"数年间(约开元十四年左右),他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一带,足迹可能远涉葱岭以西的碎叶。  相似文献   

10.
南朝吴均的边塞诗以游侠的豪迈意气和戌卒的忠君建功之念为核心,充分利用了边塞题材所特有的意象境界耒传达个人强烈的内心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南朝边塞诗作中独标一格,对于后世边塞诗的创作亦有不少启迪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着重 述了在诗歌全盛时代唐诗的创作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顾等人参与的边塞诗派,他们凭借着各自深厚的艺术功底,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边塞诗派在唐代众多的诗歌流派中,独树一帜,边塞诗人所创作的边塞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真情实感,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边塞诗的和,犹如异卉奇葩,给唐诗盛开的百花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边塞闺怨诗是边塞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者往往从其内容方面进行研究,而创作手法方面略显单薄。进一步探讨边塞闺怨诗的主要创作手法,对于了解边塞闺怨诗的全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琵琶频繁地出现在盛唐边塞诗中,已成为一种典型的边塞诗意象。本文描述了这种现象并详细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五大原因:琵琶抒发离怨的文化内涵、琵琶的军乐属性、边地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唐燕乐的发展及音乐的普及、唐人开放的审美风尚。最后分析了琵琶意象的加入对于盛唐边塞诗开拓诗境、丰富内涵、增加艺术表现力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岑参与高适齐名,向来以边塞诗称于世,被推为盛唐边塞诗派之双壁。但是,无论就岑诗的数量比例还是总体成就而言,“边塞诗人”的称号,都不足以概括其诗歌创作,尤其不能全面地反映岑参在盛唐诗坛上所起作用和应占地位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岑参对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和发展付出了创造性劳动,从而赢得了边塞  相似文献   

15.
元代上京纪行诗中有许多描写边塞风情的作品,其内容开拓了边塞诗的题材范围,抒情重心转向了自然山川、岁时风尚及民俗民情的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描绘地域自然风貌,注重记史实写风俗。通过分析描写张家口地域物候风光及世俗风情的诗歌,可全面了解西北边塞地区独特而优美的自然景观及风俗民情,对于认识张垣地区的物候特征、民俗风貌具有直观、感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对边塞诗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边塞诗最早起源于蔡琰创作的《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不仅在主题方面为后世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们树立了典范,而且在格调方面也为后世边塞诗所反映的边塞美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7.
李益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人生的壮年时代都是在边塞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及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北京等地。他以自己的从军经历创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边塞之歌,他的边塞诗成为唐代边塞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18.
古代边塞诗起源于何时?论者或以为起于隋代,或以为起于六朝,或以为起于乐府古题。说法不一,皆未溯流探源,说中肯綮。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为特定表现内容的边塞诗的产生与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盛唐是边塞诗繁荣发展的时期。但论者说:“边塞生活不始自盛唐。”那么,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以及反映了这种战争生活的诗篇最早又始于何时呢?我们以为,古代边塞诗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它源远流长的传统应该追溯到《诗经》时代。  相似文献   

19.
羌笛是唐代边塞诗中重要的情结意象,在汉代典籍中,羌笛与节日聚会相联系,是丰收的象征。在唐代边塞诗中,文人闻笛写征思,将对边关的感受投射于羌笛,使羌笛在表情达意上具有了悲凉的象征意蕴,成为征人戍边思乡的象征符号。本文从羌笛意象的生成、羌笛所承载的愁思情结和羌笛之于边塞诗的文化考量三个层面,探讨唐代边塞诗词中的羌笛意象。  相似文献   

20.
正有那么一批诗人,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是"边塞诗人",他们写的诗歌叫"边塞诗"。边塞即指边疆,应该说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唐初四方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所表现的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成为唐诗诗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