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映真的《华盛顿大楼》系列商业小说和1983年后发表的政治小说,致力于描写消费文化和严酷政治对台湾社会的侵蚀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殖民现象。陈映真对台湾社会后殖民状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将质朴淳厚的台湾乡土看作是台湾社会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长期以来被作为反殖民的经典文本来阅读,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的发表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角度,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作家,福斯特未能避免西方集体意识的影响。对《印度之行》的重新解读证实了小说描写中存在着明显的东方主义话语,西方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3.
他者是后殖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说《眷恋》是英国作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上世纪70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小说中"他者"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多丽斯·莱辛的《饥饿》收录在她的《五部短篇小说》中,发表于1953年,是她后殖民主义小说中很具代表性的一部。此论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为什么《饥饿》是一部后殖民主义短篇小说;第二部分通过介绍后殖民主义的总的观点并具体介绍萨义德和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提出了此论文研究的理论基本原理;第三部分运用了后殖民理论分析文本,主要关注了莱辛的叙事策略和牙巴乌的身份探寻。  相似文献   

5.
《单人纸牌游戏》是作者艾米·刘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受男权社会,主流社会以及西方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的艾米这一形象。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融合了民族和性别于一体,更好的阐释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河湾》中,后殖民时期代表作家奈保尔塑造了一群后殖民社会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丧失文化身份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或自我放逐,或模仿宗主国文化,在"失根"状态中苦苦煎熬。《河湾》反映了奈保尔对后殖民时期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和关怀。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小说的代表作品,探索《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的后殖民语境。  相似文献   

8.
库切的代表作《耻》是一部典型的"后殖民"小说,其中的后殖民和种族元素一直备受关注。运用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从殖民和生态的双层视角解读这部小说,可以揭示殖民主义霸权对南非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后种族隔离时代,对土地的占有和剥削改变了人们对土地的文化态度,动物生存权受到威胁,民族矛盾加剧,社会角色的转换带来精神上的异化和扭曲。库切对南非的环境正义、族群正义和伦理正义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9.
<鲁滨逊飘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在1704年发表的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冒险小说,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去解读这部小说,会发现它折射出殖民主义思想.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鲁滨逊不断变换的自我身份及他同星期五的关系.从文本的分析不难看出笛福的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他笔下的鲁滨逊代表了欧洲人的高贵、优越、理智和勇敢,而星期五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代表着原始、愚昧、无知和懒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出发,对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儿的小说《河湾》作了分析,认为整部小说就是一部后殖民社会主体在独立后对自我属性寻求界定的过程。小说着重揭示了移民后裔由于多元文化背景造成其民族,文化身份分裂,最终寻求自我归属无望,走向流亡之路。本土人由于其精神上仍受奴役的状态,不能界定自我反而更加的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11.
《模仿者》是维.苏.奈保尔的一部重要的有关第三世界政治的后殖民小说,涉及后殖民文学的多重深刻主题思想:模仿、身份、流亡、种族冲突、前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等等。小说不仅再现了新近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民族主义者的两难境地,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教育给被殖民者造成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12.
试图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多米尼亚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小说《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创伤经历及与创伤的和解方式来揭示后殖民时期人民代代经历的混乱生活和内心痛苦,它还给后殖民世界的人们提供了可能的解脱途径和方案。  相似文献   

13.
南非作家J.M.库切将小说《耻》置于后殖民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小说中描写的土地、女性遭强暴事件和动物问题体现了殖民主义与生态毁坏的共谋关系。本文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所展现的人类对土地的争夺、男性对女性的征服及暴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虐杀,展示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环境、女性问题及动物问题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创作为着眼点,一方面,力图把她的创作置于香港商业文化与残民及后殖民双重文化背景中考察,分析她的小说创作心态,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究她的小说创作中兼顾雅俗的叙事创作.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文学代表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大多被当作后殖民、流散文学的典型研究对象。细读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文学创作上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正是以他的代表小说《河湾》为主要分析对象,揭示其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他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写作原则、文学作品中人原始兽性的本能表现、被动的环境决定论等写作特色上。  相似文献   

16.
阿契贝是英语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为非洲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杂交者",他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民族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小说《瓦解》凸显了他试图客观审察非、西文化冲突的后殖民批评意识。探讨作品主题的同时指出黄永林、桑俊先生《文化的冲突与传统民俗文化的挽歌——从民俗学视角解读齐诺瓦.阿切比的小说〈崩溃〉》一文中的一些带有误读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紫颜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颜色》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一经出版便轰动美国文坛。小说深刻地描述了身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求取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而崛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致力于寻求建立一种适应后殖民文化背景下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为解读《紫颜色》的主题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文学代表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大多被当作后殖民、流散文学的典型研究对象。细读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文学创作上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正是以他的代表小说《河湾》为主要分析对象,揭示其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他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写作原则、文学作品中人原始兽性的本能表现、被动的环境决定论等写作特色上。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后殖民视角对小说叙事者、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进行分析,认为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模式和Y型的叙事结构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反映作者对殖民主义造成的后果的深切忧思和无奈。  相似文献   

20.
库切的小说《凶年纪事》植根于霸权与边缘文化语境,颠覆现行叙事模式,将文本写作立场置于南非后殖民语境中,充分借用后现代叙事策略揭露了历史写作中的权力结构,从而体现了对历史与殖民话语权威的反抗,最终形成了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颠覆。因而,《凶年纪事》所体现的是在后现代形式影响下的后殖民叙述,是后现代与后殖民的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