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朱晓兰 《文教资料》2010,(20):142-143
由于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超限效应现象在批评教育中相当普遍。这种现象往往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但削弱了教育活动应有的作用,而且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批评教育中应尽量避免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讲求适度。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心理超限效应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处于一定的阈值范围内的。适时、适度的刺激 ,能够激活人的心理活动状态 ,使人的学习、工作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这种刺激一旦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 ,就会引起心理感应上的零效应或负效应 ,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超限效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 ,人的学习活动是刺激———反应的过程 ,因此 ,心理超限效应也广泛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二、教育教学中心理超限的表现1 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拖堂”。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 ,讲课时不突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3.
沈洁 《考试周刊》2013,(75):102-103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因此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整合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掌握"分寸",把握"火候",从而有效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相似文献   

4.
大力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满堂灌、过度机械记忆、大量的廉价表扬、拖课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于身边教学实际中。本文尝试借鉴心理学原理,研究心理学经典效应,并从"超限效应"中获得启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度",走出"超限效应",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益。  相似文献   

5.
应用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非常多,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选择其中的“超限效应”,具体谈谈此种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期能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1教学要有“限载”容量课堂教学的开展受时间、内容和教师讲课方式等因素的制约,要成功避免“超限效应”,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从时间上考虑,处于学龄中期即初中时期的学生,一堂课的有效注意时间为20—30分钟左右。为了维持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教学结构,充分把握教学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用提前上课、推迟下课,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突破了教育过程中的许多困境,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在政治教学中巧用超限效应、空白效应、门槛效应等心理学效应,可以提高政治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心理效应"指的是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将"首因效应"、"门槛效应"和"超限效应"等心理效应与英语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应用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非常多,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选择其中的"超限效应",具体谈谈此种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期能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根据高职学生学习公共选修课的心理特点,将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超限效应等应用于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有效解决阻碍公共选修课目的实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0.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自己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知识要点,学生在下面却心不在焉,有的发呆,有的在桌子上乱写乱画,有的窃窃私语;下课铃一响,他们的心就飞出窗外了,自己再强调什么根本就是耳边风。其实,这不能怪学生,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做“超限效应”,是指一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教师的反复强调和拖课就是一种“超限”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规避“超限效应”的不良影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具体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1.
陈鸿  周霞  张敏 《文教资料》2008,(17):87-88
<菜根谭>之"应务篇"在批评理论上与现代教育心理学批评理论有诸多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在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人格与尊严、"南风效应"、"超限效应"、"好感效应"、"共情"等方面,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批评理论形成互文效应.  相似文献   

12.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可运用心理效应来管理班级。在班级管理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南风效应、共生效应、瓦拉赫效应、马太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和超限效应,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合理运用,会使管理效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3.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反应.本文主要探讨了六种心理效应,即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习得性失助效应、超限效应、鲇鱼效应以及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复习备考中,心理超限效应的危害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它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使其心理疲劳;第二,它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或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第三,它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和上进心。这些当然也直接影响到复习备考的质量。一、几种心理超限效应对复习备考的影响1.学习时间上的超限效应学习时间上的超限效应,最典型的是“加班加点”和“拖堂”。所谓“加班加点”,就是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所谓“拖…  相似文献   

15.
合理运用各种心理效应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南风效应、期望效应、系列位置效应、7+2效应、超限效应和高原现象等六种心理效应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通过发挥这几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从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反应。本主要探讨了六种心理效应,即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习得性失助效应、超限效应、鲇鱼效应以及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试卷评讲课是英语教师针对参加高职考的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开展的一种重要的课型。试卷讲评课中经常存在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不是学生在英语复习阶段的学习中出现了超限效应呢?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自己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知识要点,学生在下面却心不在焉,有的发呆,有的在桌子上乱写乱画,有的窃窃私语;下课铃一响,他们的心就飞出窗外了,自己再强调什么根本就是耳边风。其实,这不能怪学生,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做"超限效应",是指一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教师的反复强调和拖课就是一种"超限"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经常地发现学生以前掌握的运动技能和将要学习的运动技能相互影响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也存在与其他的学习的过程中,在教育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迁移效应"。  相似文献   

20.
汤金洪 《云南教育》2001,(23):14-15
一、什么是心理超限效应何谓心理超限效应?不妨先看一则轶闻。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募捐演讲。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所有的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二、教育教学中心理超限效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