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903年,刘师培在上海搭乘上了正疾速行驶的民族与民主革命的列车,取"攘除清廷,光复汉族"之意,改名"刘光汉",成为清末文坛和学术思想界的一匹黑马.1904年前后,以"激烈派第一人"自诩的刘师培,依托《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国粹学报》等革命派刊物,力倡"语言文字合一"主张,并躬身创作了40余篇白话文,成为清末白话文运动中革命派知识分子阵营涌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刘师培的白话文理论与创作实践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致使这道清末白话文风景线长期处于被遮蔽状态.  相似文献   

2.
白话报刊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白话文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并出现了以《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为代表的一批古代白话小说经典作品,但白话报刊却是近代以后才产生,并至五四时期后最终取代文言报刊,成为左右大众媒介的中国主流媒介。 一、白话报刊的演进过程 中国近代的第一家白话报刊,是由外商主办的上海申报馆的《民报》。《民报》创刊于1876年3月,是一份通俗小报,《申报》在为其刊登的启事  相似文献   

3.
我国白话文报刊是在清末维新变法的高潮中创办的。1897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演义白话报》,《蒙学报》是目前知道的最早的白话报。随后,裘廷梁创办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影响较为广泛的一张白话报。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这些报刊很快停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逐步走上政治舞台的过程中,不少人注意到要发动下层社会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因而也创办了不少白话报。1900年至1905年间,曾先后出版过《杭州白  相似文献   

4.
在论述晚清至五四时期的书写语言变革,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的问题上,学者们多从语言的现代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需要以及现代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但却忽视了近代传媒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至于五四时期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书写语言后,胡适还认  相似文献   

5.
在论述晚清至五四时期的书写语言变革,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的问题上,学者们多从语言的现代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需要以及现代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但却忽视了近代传媒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至于五四时期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书写语言后,胡适还认  相似文献   

6.
林白水是中国早期白话文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他以白话为载体,以民族意识、民权意识、科学意识为主要内容对民众进行启蒙宣传,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五四"启蒙运动做了准备,但由于其学养准备的不足,对启蒙者角色认知的偏离、时代激进思潮的影响等,限制了林白水启蒙宣传的成就甚至使启蒙走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7.
我国早期白话文运动始于十九世纪末。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以白话文为宣传工具,努力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民主的新思想,力图唤起下层民众,支持他们的政治主张。早期白话文运动的先驱是裘廷梁先生,他率先发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呼号。一时间,白话文书报刊物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近代文化史“文”、“白”斗争的第一个回合。裘廷梁先生主办的《中国官音白话  相似文献   

8.
白话俗语词包括方言词和口头语词。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用汉语写成的文献多至亿万,然而"五四"以前,作为书面语,文言文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只有在小说、戏曲等作品中才采用白话。文言文被认为是雅的,白话文被认为是俗的。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经学为根基和核心的,儒家思想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居于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基本准则,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著作也被奉为钦定的经典。在尊儒崇经风气的影响下,作为经学附庸的传统训诂学仅仅  相似文献   

9.
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这里的"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图书"走出去",很多人可能以为就是简单的销售,有何难?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走出去",是要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一并介绍到国外去,怎样使我们的图书在外国普通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然而将中国的特色产业,文化成果推出去,就如同让他认方块字一样,谈何容易。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11.
一提到图书"走出去",很多人可能以为就是简单的销售,有何难?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走出去",是要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一并介绍到国外去,怎样使我们的图书在外国普通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然而将中国的特色产业,文化成果推出去,就如同让他认方块字一样,谈何容易。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展开,也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五四时期,随着白话文的普及、印刷技术的更新、政党社团的发展以及大批优秀出版人才的出现,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版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五四时期,出版业为新思想、新观点提供了发表阵地,各种思想、观点的交融、碰撞又催生了文化派别的分立和现代学科的建立,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桂英 《档案天地》2012,(10):17-21
1921年,是中国现代史上血雨腥风、风雷激荡、波谲云诡的一年。陈独秀、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留下了一段历史的佳话,也开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崭新一页。从"一大"建党,到今年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成熟,走过了81个春秋,81年,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岁月,却充满曲折与艰辛。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当李鸿章出使欧美时,他并没感到自己像一个古人来到了"现代",而只是来到了与中国文化不大相同的另一种文化中。实际上,洋务派的想象力大多是空间性的。中国和西方"同处现代",没有这种共时性,就不可能在空间上遭遇,只不过它们在两个相隔甚遥的地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各有优长的文化。因此,洋务派用"新/旧"这一组本来标示时间先后概念的词来替换"西/中"这一组表示空间并立的词,  相似文献   

15.
杨念群从新的视野,从长时段角度,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差异性,以主题话语转换为核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五四"形象,从根本上,他不是摧毁前人建立的"五四",而是丰富了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都是安徽人。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一个平民家庭,比范鸿仙年长三岁。两人学识同样渊博,但陈独秀出道比范鸿仙要早,且对范有着深刻的影响,范鸿仙对陈独秀则怀有崇敬之心。范鸿仙比胡适大了整整十岁,对这位后辈欣赏有加,可谓是忘年之交。陈独秀与胡适,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思想界的拓荒者,学术界的祭酒。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他们与范鸿仙都有过交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有评论称:"清朝末年有过一阵‘白话文运动’,时期非常短暂,代表报刊为《国民白话日报》、《安徽白话报》",前者创办不久即改名《安徽白话报》。范鸿仙等安徽人创办的这份白话报,正是受了陈独秀的影响,少年胡适则是撰稿人之一。早年的《安徽白话报》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天地》2010,(8):34-40
本期讲述有"中国第一文化家族"之名的湘潭黎氏家族,从清末民初到文革结束这段历史时期中"黎氏八骏"的人生传奇,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文明兴起的过程,也感受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兴盛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宋路霞 《档案与史学》2010,(8):46-49,50
<正>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新派人物,有很多耀眼的头衔,诸如: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新红学派的创始人、"新诗老祖宗"、白话文运动的旗手;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新的哲学史"—《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19.
潘煜 《出版经济》2000,(4):63-65
五四时期作为中国文化由古典型范向现代品格衍化的重要契机,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作为文字的载体——出版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质的飞跃,编辑思想、排版形式、文字内容、装帧等皆以新的面貌与内涵,同代表着封建传统的形式进行着交突,把白话文从日常生活推至前台,取代文言文成为中国的书面用语。让语言趋向实用化、大众化。进而传播民主、科学的思想,感染民众,号召民众,与统治中国逾越千年的封建制度,作了一次比较彻底的诀别。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录片理论:真实性辨析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几十年间,关于纪录片中能否"表现",怎样"表现",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既然无法在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分出高下,学术界逐步开始在如何使用、利用它上实现妥协。特别是"表现"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是加剧了这一倾斜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