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丽 《世界发明》2009,(7):12-13
2009年5月31日,随着CCII798国际设计中心任宝华会长的精彩感言,第六届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颁奖庆典暨国际创意产业论坛在北京798艺术区拉开帷幕。“一切从零开始,重新体验设计,从“创意、创新、创造力”的核心概念引发来对设计追根溯源。从包豪斯的设计功能性到美国苏荷时代的社会宽容度的扩大,设计思想的多元化,再到设计带动现代新经济的发展,这无疑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带动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任宝华会长当天发言的主要内容。一直以来,秉承着“创意为公,设计立国”的信念,为中国创意产业奔走呼号的人群中,从采也不乏他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第一次以彻底的不妥协精神,亮出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先进的西方文化思想,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之际,重温“五四”新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又一次振兴科技、学习文化的热潮,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已成为社会新风尚。社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知识的真正活力在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引进西方的新技术、新思想,可大大加快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和全球文化汇流的大趋势,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我们自己独立的创新体系,培养和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才是中华民族富国兴邦的根本大计和当务之急。 回眸世纪之初,面对世纪之交,我们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本刊推出“弘扬‘五四’精神,加强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一组专访,以此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  相似文献   

3.
陆娜 《科教文汇》2009,(12):260-260,284
20世纪90年代,亨利·凡德·维尔德作为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所进行的一系列设计运动以及提出的设计理论。使其成为了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机械生产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并在德国魏玛建立了包豪斯的前身——魏玛工艺与实用美术学校,试图从设计教育着手来改变设计现状。文章简单陈述了亨利·凡德·维尔德的生平,以及他在现代设计的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比较重要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活动。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作为享誉中外的科学巨匠,其卓绝的学术功绩和思想光辉在学术界掀起探究热潮。在钱学森百岁诞辰之际,我们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历数他给我们留下的思想财富,试图展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钱学森科学思想体系。共词分析的结果表明, 他在“系统科学与工程”、“思维科学”、“大农业经济”、“科学学”、“技术科学”、“城市科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思想尤为后人关注,其中,“系统科学思想”作为核心思想始终贯穿于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钱学森科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世界发明》2009,(8):58-61
北京798艺术区的绿树环荫之下,一片包豪斯式工厂厂房之畔,坐落着“创意为公,设计立国”理念的倡导者CCⅡ国际设计中心。作为中心的创建者,任宝华一直在寻找现代设计理念在中国传承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个整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交流合作,符合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非常有必要。哲学是科学的一部分,是认识科学的精髓。“科学”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不光是一个自然世界,也包括人文世界;另一个含义,就是要有科学精神。“五四”运动的时候,谈两个问题,一个科学,一个民主。一个国家科学和民主方面的水平,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平。现在,许多所谓自由世界的国家,民主好像变质了。民主是一种手段,主要是通过民主的形式.使我们在国家的大事上面少犯错误,走正确的道路。 当今我们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  相似文献   

7.
高校扩招以来,艺术设计专业迅猛增长,考察世界现代设计史,尤其是包豪斯、乌尔姆、美国、日本的设计之后,就中国现代的设计而言,当结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教育的现实性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地球一日     
《百科知识》2010,(9):68-69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当年为地球日活动设计的“地球之旗”,现已成为环保运动的象征。旗帜上那颗“蓝色弹珠”般的地球,是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在太空拍摄的。近40年过去了。现在的地球怎么样了?下面就是一组美国宇航局展示的各类航天器在执行太空任务时拍摄的地球图片。  相似文献   

9.
杨洪波  邱建伟 《科教文汇》2008,(28):243-243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其所包含的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陶渊明以“自然”之思为旗帜,以“平淡”之诗为艺术创造了诗歌新的意境。陶诗中所体现的“自然”思想是玄学的延续。这种思想使陶渊明在面对生死以及贫困的生活时,表现出了一种豁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正> 被喻为“生产力总统”的克林顿一上台就以“振兴美国竞争力”为目标,首先着手制定了旨在全国振兴美国经济的技术政策。对作为配套政策的科学政策也进行了重新设计与调整出台的“战略研究”这一新科学政策方针表示着美国科学政策的重大转变:从支持注重纯理论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寓言中蕴蓄、潜藏着丰富的技术美学内涵。同时,庄子"循道"、"自然"、"朴拙"、"时用"的理念与西方现代技术美学流派"包豪斯"学派的技术美学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这些具有现代性启示的思想仍影响着当代的技术设计理念,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霸主.新干涉主义随之成为国际政治中一股新的思潮.在这一思潮的推动下,美国举起"人道主义"的旗帜,在世界范围内推销美国的价值理念.在"9·11"事件发生以后,新干涉主义更是发展成了"先发制人"的单边主义,成为美国外交中的主流思想.因此,分析美国的外交,有必要探析美国的新干涉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学政策的法律和历史基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介绍了美国科学政策的法律基础和历史发展。文章论述了美国科学政策植根于美国宪法赋予联邦的权威,联邦和地方、联邦政府中总统和国会之间权力平衡的转变是美国科学政策演变与发展的背景。文章对科学在联邦政府中的演进做了历史的说明,特别是对“二战”以来美国科学政策的发展做了重点介绍,并对科学在当前联邦政府中的地位做了说明。文章最后指出,国际性维度对美国科学政策的发展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4.
包豪斯奠定了机械设计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在理论和实践上建立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成为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源地,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本文就包豪斯早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培育的教学体系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借此对我们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学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技快递     
肚子“咕咕叫”的秘密肚子为什么会“咕咕叫”?德国科学家发现,其实当人们说自己的肚子空了感到饥饿的时候,在胃部也并非是空无一物,而是存有空气与水。在这种情况下,胃部肌肉的相互“拉扯”运动,会使得胃部形成诸如一根“软管”一般的状态。“而空气和水就在这根软管里受到挤压,自然就会咕咕作响”,整个过程其实只是人体内一个很自然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鲁迅曾揶揄过:“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不管鲁先生究竟是在讽言“科学”还是在讽言“好梦”,这句话确实说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事实。 “中国文化根底全在道教”(鲁迅语),而道家思想的根基就是:“法自然”(《老子》)。可以说,“法自然”正是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最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老子的全部思想,都可以完全地包容在其天人之学之中。他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自然”,其“天人合一”之“一”就是“自然”。将探求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以有益于当世。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文学”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滥觞于美国继而在中国兴起的一种学术运动,“文学中的法律”是“法律与文学”运动最重要的分支。“文学中的法律”以文学文本作为样本或者平台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法律问题,这就在研究者与社会现实之间设置了一个“媒介”(文学作品),“发现作品”和“解读作品”就成为研究者必经的两个环节。“文学中的法律”的研究对弘扬法的价值、普及法的知识、改进法学教学、加强法律修辞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范铁权 《科学学研究》2010,28(9):1302-1307
20世纪30年代初,随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科学救国"思想一度升温,科学化运动在中国悄然兴起。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拟定科学化运动的宗旨、方针和最终目标,在这场运动中担当了"旗手"的角色。而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等科学社团也积极配合,倾力投入,为运动的深入开展推波助澜。科学化运动促成了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的一个高潮,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运动中亦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表明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科学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日本企业界,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里的恒常德目(五常):“仁、义、礼、知、信”借鉴过去,用进了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对其员工进行基础的思想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是当时美国的四倍。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通过对日本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发现其秘诀就在于企业文化。于是提出了企业文化这个东西,并带回美国,用于企业,之后,结出了,丰硕成果。所以,有专家说:企业文化开花在日本,结果在美国,而其根,却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