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功能有三:启智、育德、审美。然而过去只强调其育德、启智二项功能,往往忽略其审美功能。这是教育中的严重失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语文学科是学校进行启智、育德、审美教育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教学更是基础之基础,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应从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和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着手。一、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这包括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人物美、艺术美、情感美诸方面。透视写景或借景抒情的诗文对自然景物美的描写,展开联想,把握形象美点,体察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的情思。作者情思因自然景物而得以…  相似文献   

2.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先生的精辟论断,为我们明确了通过美的形态来达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大纲所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亦向教师明确了美育的任务.所谓美育,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灵魂、美化人们生活的德育.在现代化教育中,以美去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并使之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已成为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学校美育,除了发挥音乐、体育、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外,还应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美存在于自然本身,社会美存于社会本身,人性美、人格美存在于人物自身.中学语文课本入选的篇目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因此,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运用教学艺术,按美的规律设计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成了语文教学的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美的体验和感受,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展示图画,播放汉字创造和演变过程,感受汉字之美.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古诗,动笔画画,想象画面等策略渗透美育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和课文插图,通过默读,批注,分析感悟,品读好词好句,领悟语言美等策略渗透美育.在口语交际课中,通过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主要通过教师的谈话描述,借助多媒体,模拟表演等策略营造交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人与人交际中的情感美,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用美的眼光去选材,培养学生去挖掘美的主题,培养学生用恰当而美好的语言去表达,用美丽工整的汉字去书写,渗透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4.
数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教师应利用数学的美育功能,利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挖掘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做到寓美于教、以美育人、以美促教、审美优教,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教媒体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实践者深刻地认识到:电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蕴含着美的因素,闪烁着美的光芒,而录像、录音、幻灯等电教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浸润在美的享受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数学中存在美。数学教育是美的教育。数学教育不仅具有智育功能,而且具有美育功能。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发现美、热爱美、创造美、享受美的阶段。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数学的美学元素,抓住教学中的最佳时机,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地位,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罗丹说:“美的事物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我们来讲,教材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挖掘,语文是美学的载体,它是一个美学系统的存在,其中既有知识的美,也有文化的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点,探寻美线,审视美的形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是激励…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学生是美的实践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优化课堂结构,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相似文献   

9.
七年级地理新教材美育内容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按照美育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依据美育内容分类系统,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可以分为自然美、形式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五大领域。其内容广泛分布于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各个章节,其中地理自然美的内容是基础,地理社会美的内容是重点,地理形式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内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五种美育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七年级地理美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八年级地理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广泛分布于教材的各个章节,它可以从自然美、形式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五大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其中,地理自然美的内容是基础,地理社会美的内容是重点,地理形式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内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五种美育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八年级地理美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数学美的特点可概括为对称性、统一性、简洁性、奇异性和抽象性。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美感和审美直觉,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并应用数学美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感知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着人化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美的内涵,构成大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各种美的特征并发挥美育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美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树立高雅审美观的教育。在小学主题班会中渗透美育,其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高尚的人格价值,融合真、善、美的统一。主题班会重视美育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鉴别以及欣赏能力,建立追求美、欣赏美以及尝试创造美的观念,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析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体育教学中美育因素的分析,阐述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对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美的水平和表现美,创造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健与美是相辅相成的,体育与美育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浅谈体育教学与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体育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性,指出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内在美;教师动作示范美;教学形式美;教育语言美;教师自身形象美;选择教学环境美;精神面貌美等美学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文章,大都是文情并茂,内容丰富,思想性和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美文。充满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灵活运用这些材料,积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行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了百分之六七十,其中绝大多数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充满着作家学者们的激情、睿智、美的心灵,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育因素.  相似文献   

18.
非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育应遵循以美引真、以美育美的原则。这在教学中具体落实为:创设教学情景感知非文学作品的形象美;以美的原理挖掘非文学作品的科学美;在阅读和写作中,理解和运用非文学作品的措辞美。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就向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新任务。 美育,是指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灵魂、美化人们生活的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中,以美去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并使之获得高尚的审美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美育尤为重要。当前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重视美的教育。修订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