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关于《寒夜》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如文化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精神分析法、症候式批评等等。本文在综览这些新颖的解读视角的基础上,立足于社会文化思想层面,从分析作品中人情与人性的双语起伏着手,追溯了二者起伏的根源。依据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比较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和五四新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碰撞和互文,并对之进行了深层的理性思考,以期挖掘出《寒夜》中一直被评论界所忽视和遮蔽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寒夜》是巴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抗战时期的国统区重庆为背景,描写了一家小职员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伤逝》与《寒夜》两部爱情婚姻悲剧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更是相仿。如果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来考查,那么汪文宣、曾树生就是涓生、子君生活到40年代的身影。本文从对两部作品整体性观照中,探究造成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深层原因,拨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外在因素的迷雾,揭示人性中的“自利”是婚恋悲剧的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寒夜》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封建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和禁锢下,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在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冷酷的社会现实中,逐渐丧失独立人格,迷失自我,形成严重的性格缺陷,导致悲剧发生;《寒夜》不仅是一场社会悲剧,也是一场传统文化负面影响下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5.
《寒夜》是一部具有特殊魅力和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杰作,也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写的是“从一九四四年暮秋初冬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冬天的寒夜”,一个可怜的小职员汪文宣一家发生在抗战胜利前夕陪都重庆一座普通楼房里的“凡人小事”。人物是渺小的,故事是平凡的,但从一九四七年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发行以来,至今仍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泽。甚至因为一九七八年法译本《寒夜》在巴黎发行,曾一度掀起了一“个巴金热”,重新认识巴金,研究巴金也由此形成一个国际性的新热潮。国内的研究工作者,也从历来所注目的《灭亡》、《家》、《火》等作品开始了对《寒夜》的重视。巴金本人在谈自己的创作中,也特别倾心于《寒夜》,晚年的《创作回忆录》,多次提到它,甚至还特意专文撰述《关于<寒夜>》(回忆录之十一)一文。  相似文献   

6.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是一部具有严肃文学作品内涵的通俗文学作品。批判意识与自省意识便是其清醒现实主义精神与通俗性的文化向度的集中体现。作品不仅对战时陪都重庆社会弊害予以批判与自省,同时对生活其间的重庆人的“劣根性”予以批判与自省。这种双重批判与自省,回应了当时文学对于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学传统回归的呼唤,充分显示出这部作品具有的文学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巴金《寒夜》的比较研究呈现“三维”意义: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现当代文学作品里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古今叙事文学作品里“婆媳冲突”、“恋爱悲剧”的情节模式;可以将《寒夜》与鲁迅小说《伤逝》、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文本互读.在《寒夜》这一中心点上辐射出更宽大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人们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了解与研究走向深入.以巴金《寒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维视角的比较,既是为文学史“知识分子(文人)形象小说”专题之建设,也是为《寒夜》研究的成果深化、空间拓展作尝试.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我国同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坠入苦难的深渊.巴金的小说《寒夜》即以战时陪都重庆为背景,为大后方人民的苦难生涯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作家在这部史诗式的作品中,以冷峻忧郁的深情描写了普通小人物的苦难.从这些小人物的看似司空见惯的悲苦中,映现了国家民族的苦难.因为有这样的史诗,我们得以了解我们的民族曾经遭遇的不幸是如此的深重和普遍,我们得以认识和平与自由是如此的珍贵.  相似文献   

9.
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首都和盟军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丰富的抗战文化旅游资源.重庆的抗战文化旅游是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之一.本文在分析开发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和分析极为丰富的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重庆抗战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伤逝》和《寒夜》中包孕着如火的热情和深沉博大的人道主义关怀,都体现了对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的睿智审视。在对人性的细致开掘中展示出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1.
《伤逝》和《寒夜》中包孕着如火的热情和深沉博大的人道主义关怀,都体现了对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的睿智审视.在对人性的细致开掘中展示出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2.
一《寒夜》是巴金一九四六年底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九四四年冬至一九四五年冬,生活在国统区重庆的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悲剧。一九六一年,作者在《谈<寒夜>》一文中说:“从前一般的忠厚老实人都有这样一个信仰:‘好人好报’。可是在旧社会里好人偏偏得不到好报,‘坏人得志’倒是常见的现象。”作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家庭悲剧,为那些生活在国统区的小人物“伸冤”。让人们看见蒋介石国民党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文化与文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1]。在战时文化体制的激励下,从区域性文化中心发展成为全国性文化中心,使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主流与代表[2]。《山下》通过描写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林姑娘"在给下江人做工前后的心理成长过程,折射出下江人到重庆避难对本地人心灵上造成的文化冲击。下江人的到来,显现出战时重庆本地人与下江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共存与冲突。陪都文化主流化是一个过程,是来自不同区域文化冲突、磨合、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巴金的创作生涯里,有两部具里程碑性质,足以代表其小说面貌的作品。它们是《家》和《寒夜》。本文想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分析,对巴金小说的艺术风格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家》和《寒夜》的写作,虽然前后相隔近十多年,但作家的艺术个性——这被屠格涅夫称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却象一根红线贯串了这两部作品。其特色之一是:作家所关心的,在艺术上作刻意追求的,是人心的发掘和探索。研读《家》和《寒夜》,我们可以发见一个颇有兴味的事实:这两部作品对人物肖象、体形和服饰的描绘都很简约。在《家》里,作家对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觉新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边城》是沈从文表现理想人性的经典性作品。《边城》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边城》中的人性美具有传统文化(儒道)的内涵。作品中的人性美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它所提供的理想人性范式是我们对人类未来永恒的憧憬。  相似文献   

16.
对《寒夜》中汪母心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夜>是巴金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一部转折性的代表作品.作品对人生世相的揭示,对人性的悲剧与困境的深刻探寻,启发着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汪母"恋子"心理的分析,来探寻<寒夜>中汪家悲剧背后人性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期间,重庆作为陪都,作家云集,文学活动盛况空前,抗战胜利后,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外地作家仍在此驻足来去。《屈原》《清明前后》、《寒夜》、《四世同堂》等现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都与重庆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现代文学史,不可忽略重庆的特殊地位;研究重庆文学史,应该注意抗战前后的绚丽景观。研究抗战前后的重庆文学,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陪都的政治背景对文学的影响抗战期间国共合作,当局对文坛的控制时紧时松,过紧则有违抗战国策,放松则唯恐权桶旁落。茅盾等政治色彩较浓的作家几番出人重庆,《屈原》等…  相似文献   

18.
《时与潮文艺》是战时重庆的一份文艺刊物,也是战时中国的一份质量相当高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期刊。它在对英国文学的译介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国人翻译过来的英国文学作品,以及国人所写的相关研究论文和译介文章等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开始,都市题材逐渐成为了中国油画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社会现实与当代文化生活中对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体验和人性情感的关注,表现人们在都市化进程中由于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导致的内心失落、幻想、躁动、彷徨等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无疑成为当代许多油画艺术家关注都市创作题材的必然选择.当代中国都市题材油画创作彰显了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自觉,人性表现是当代都市油画作品内在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寒夜》是巴金继《家》之后又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以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圆熟的艺术技巧,形成了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寒夜》旨在“控诉那个一天天腐烂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①“让人看见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②这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也是作者艺术构思的基点。从这一基点出发,在艺术表现上,作者不仅着力构置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诸如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相互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冲突,用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同时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