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饮冰室合集》)。陈寅恪却认为:“惟求触合精神于运化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自不致与周孔入世…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都有“儒道合一”的特点,“达时则儒,穷时则道”成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政治命运的真实写照,苏轼也不例外。作为儒家文化所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苏轼同样逃不脱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兼善天下”同样是他无可逃避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儒、释、道辩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人格这以千百年来一直受世人仰慕,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他的“隐逸”生活方式,而在于他思想上既儒、道、释兼综,吸取了儒、道、释思想中有益的资源,而同时又超越于儒、释、道之上,对之作出了辩证的扬弃。他的人格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艺术化、审美化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成为中国田园诗创作的第一座里程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贡献甚大。本文认为,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平淡自然的独特风格;“似癯实腴”的“田家语”;“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浑融的意境。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三方面影响: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个性、心境;儒、道两家思想,特别是老庄哲学;时代风气。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对“道”的态度是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他的空间追求上:方位的敏感表明对界限内空间掌控心理,对“心闲”的喜爱代表心理空间的追求,桃花源的空间模式代表中国人内向型的空间拓展,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则表明对规则的依违态度。  相似文献   

6.
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兼与袁行霈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诠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相似文献   

7.
上面种种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儒”是“伎艺”在身的“术士”。至于“术士”之“术”为何,后人有种种猜想:有的说是求雨之师,有的说是吹吹打打办婚丧喜事的人,还有的说是掌握“六艺”的人。这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在该书中,不少场合也将“道”释成伎艺。《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里的“道”,也是指伎艺。子夏的意思是:虽然学习小技艺,也可以取得可观的成就,但是,要想做远大的事业,就不行了,因此君子不这样做。这段话与孔子对于夏说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小人儒”者,即拘泥于“小道”者;所谓“君子儒”者,即“致远”者。这样一分析,就比较清楚了。一、孔子之前的“师”与“儒”是两股道上  相似文献   

8.
试论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三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复杂。本文尝试从其诗作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得出他的思想中儒道释兼而有之的事实。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释,前期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道家和释家成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复杂。本文尝试从其诗作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得出他的思想中儒道释兼而有之的事实。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释,前期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道家和释家成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试论柳宗元的儒家民本思想杨虹柳宗元和当时多数积极入世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基本思想倾向是坚持儒家学说,主张儒家“圣人”之道。但反对僵死的传统儒学,反对墨守章句、死背教条、以矜取誉。他认为,真正的“儒”不仅能谈说义理、诵读经文,更要使“圣人之道”有益于现...  相似文献   

11.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属于儒家,有的认为属于道家;有的认为非佛家莫属;也有采用综合观点,认为外儒内道或外道内儒的。本文结合具体文本研究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成分较为复杂,主导思想还是儒家思想,并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突破,使儒家思想在陶渊明身上得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陶渊时反反复复地说到“回归”,说到对上古的怀念与向往。通观陶渊明的诗文和思想,这实际上表现了他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如果放在中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考察,这种“回归”情结,是中华民族心理特点和诗人所处时代交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陶渊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个体,表现出了人格的三重性:他是纵情田园的孤高隐者,又是心有不甘的落寞儒者,还是洞彻生命的超脱道者。三重人格的背后是陶渊明思想中儒与道的激烈碰撞。一、纵情田园的孤高隐者《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时所作,字里行间透露出归隐之乐:有轻舟遥遥、衣袂飘飘的归途之乐,有童稚候门、携幼入室的天伦之乐,有举杯独酌、静默怡颜的安居之乐,有南窗寄傲、涉园成趣的洒脱之乐,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史上对陶渊明思想的研究已成聚讼之势,儒、道、佛、墨之说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实则陶渊明的诗文文本、所处时代特点、家世身世诸方面都透露出他思想的复杂性,呈现儒道兼具特色,通过对其儒学接受研究与儒学影响研究及陶渊明人生理想的探寻,可以发现儒家思想才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陶渊明将之作为安身立命的寄托,为人行事的准则;而道家思想则是愈合其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疗治其身体病痛的一种需要,也是他性格中委运任化、顺应自然的部分契合老庄的体现,是以他心仪孔学,而也每有与道玄相合之时.综合论之,其思想实为儒核道表.  相似文献   

16.
胡适在日记中总结1934年一年的成绩时说,“在学问方面,今年的最大成绩要算《说儒》一篇。这篇字长约五万字,费了我两个多月的工夫才得完成。”唐德刚对此评价甚高,他说,“胡氏此篇不特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近代化史上最光辉的一段时期,所谓‘三十年代’的巅峰之作。”当然,反对意见也有,郭沫若在1937年便驳斥过胡适的这一论,并称他那种“公式主义”的研究态度,“是很成问题的”,这虽只是篇学术论,但却是一篇关于儒土——中国最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论,后来,胡适对知识分子的身份、责任,功用等看法均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他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对统治阶级有过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理想破灭后,他转而抱持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后来又深受道家安贫乐道、逃避现实思想的影响。在道家思想浸润下,陶渊明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儒、道两家思想贯穿于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始终,但陶渊明既没有儒家鄙视劳动的偏见,又不取道家放纵的行为,他的诗歌具有独创风格。  相似文献   

18.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是部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也深深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儒家思想立足于“礼法纲常”,其应对的是世俗世界的等级秩序与相互关系,而佛教思想则立足于“缘起性空”之说,其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最终解脱.因此,儒佛的不同向度与不同关切在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中表现为既融合又斗争的微妙关系.通过对宋儒李觏的“反佛”与“亲佛”纠结的个案分析,不仅可以展现古代儒者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冲突,同时也可以此来观察作为古代儒者“精神妻妾”的儒佛二教的对立与融合关系.可以说,古代儒者展现的儒佛纠结关系,在一定意义上颇似于中国古代家庭的“妻妾模型”.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其大量创作田园诗早于谢灵运;他的散文情趣高妙,神气萧散,自然虚灵,魅力永恒。但在生前声名不显。其文未被《昭明文选》著录,最早评论其诗的是梁朝钟嵘的《诗品》,不过也仅将其列入中品。自齐梁时修《宋书》,沈约著陶渊明本传,归入《隐逸传》,后继之《晋书》、《南史》及萧统史著,“陶传”蜂起,陶渊明诗文始传颂一时,声名日炽,至唐宋时奉为圭臬,如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对陶渊明诗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造成…  相似文献   

20.
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传》评价陶渊明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认为“任真”是陶渊明思想性格的主要特点。考查陶渊明的生平,可以看出“任真”是陶渊明的素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是他终生的实践。在他的现存不多的诗文中,就有八处写到“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