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家Bie》中的“二年常限”田,是指吏民租佃和缴纳相应亩租额年限只有二年的零星国有土地。“二年常限”田的亩租额高于余力田。期限一到,吏民须重新佃种,封建政府也有权另行确定亩租额。  相似文献   

2.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中关于佃田的个体单位,出现了“町”、“处”二种不同形式的记载.其中佃田记“处”的竹简,具备五个共同特点,应是单独的一类.即佃田记“町”和记“处”,并非随意书写,其差别在于,记“町”佃田是平地之田,而记“处”佃田则是山地之田.  相似文献   

3.
“尊师田”     
铜山县利国乡厉村湾社员厉建恩一家,四年来,为本村民办教师历夫田义务耕种了二亩粮田。大伙把这二亩田称为“尊师田”。厉夫田老师一家三口人。父母都已年过七旬,而且体弱多病,他本人患有慢性气管  相似文献   

4.
从已公布的走马楼吴简来看,临湘吏民的“叛走”集中在嘉禾二年十月至嘉禾四年上半年。其原因是吕岱屯兵沤口与潘溶讨伐武陵蛮夷这两次军事行动所导致的临时性徭役过于繁重。临湘百姓“叛走”的方向是临湘周围的泠道等县。这些地区有较为偏僻的山区,为山越等蛮夷聚居之所,“叛走”吏民遂与蛮夷杂居。孙吴国家采取暴力讨伐与怀柔招诱的方式,迫使大部分山越等蛮夷与“叛走”吏民出山,成为编户,另有部分则被赶往更偏僻的地域。这个过程就是国家不断开发内地,强化对地方社会控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九品混通”是西晋赋税的征收方法,与户分九等的户品制和《户调式》相互协调、配合。《户调式》,赋税的“标准样”,包括一个“一夫一妻占田百亩”的“户样”,即“标准户”,以及“标准户”交纳百亩之半的赋税额而构成的“赋税标准额样”: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标准样”是划分户等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依样”定户上下为九等,每等税额各有差,但一等户和九等户(二等和八等、三等和七等、四等和六等)交纳税额相加再平均,仍然相当于“标准户”交纳的“标准赋税额”,这是“九品混通”的基本意思。“五斗米”,汉末魏晋时户等租差数额、赋税征收的最低租额、最低的加“俸”租额。不大的数额,却经常使用,十分流行并为人们所熟知。陶渊明借用“五斗米”这一广为流行的术语来比喻县令薪俸的不足道,“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说“不为当一个小小县令,拿那么一点薪俸而向乡里小人折腰”。  相似文献   

6.
一、青铜器铭文中所提供的井田制度资料关于井田制度,古代文献如《孟子》、《周礼》、《诗经》、《公羊传》、《谷梁传》、《汉书》等,都有记载,但所记详简不一。经常被引用的,有: 《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谐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谷粱传·宣公十五年》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从史籍记载理解,井田制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形式上即将土地划分成整整齐齐的方块,如孟子所说那样,四周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合成“井”字形状。二、仅在内容上有“公田”和“私田”区别。“公田”就是“籍田”或“锄”,这是集体耕作的田地,收获上交;“私田”就是“受  相似文献   

7.
所有人都知道,岳飞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岳飞还是个大地主,同时做过一段时间的开发商。
  为什么说岳飞是大地主?因为岳飞活着的时候,在江西九江拥有1985亩土地。南宋1亩相当于现在1.2亩,岳飞的1985亩地,在今天实际上是2300多亩。按宋朝惯例,“势家名田,以千亩为限”,一户人家能拥有千亩土地,就已经是很惊人的“势家”了,岳飞一家光对外出租的土地就远在千亩以上,所以称他为大地主是绝不为过的。现在一说“大地主”,往往带有贬义,似乎他们都喜欢掠夺和剥削。但岳飞的财产来源非常清白,一部分来自丰厚的薪水,一部分来自商业经营。  相似文献   

8.
秦朝实行授田制,按顷计征田税。刘邦下诏“复故爵田宅”,完全继承了秦朝的土地制度和税收方式。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表明西汉亩积是二百四十之亩,严格执行按名籍授田的制度,授田标准是每夫一顷,军功爵增加授田;刍、稿税按顷征收,数量和秦相同,但西汉是实物和货币并举而以实物为主;谷物和刍、稿是田税的不同表现形态,都是田税的构成部分,田税按顷征收不容置疑,这也是汉初农民迅速破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花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苏州一带负责田地买卖和管理地主租务的账房所使用的记账符号。它包括“数”和“字”两部分:“数”主要是苏州码子和汉体小写数字;“字”主要为一套表示田地面积的亩分厘毫和租额容量的石斗升合以及表示银币的元角分厘等符号。本文剪裁了苏州、上海等地租册上的原始手写“花数”作为实例,逐一加以释读辨认,认为“花数”不是一种行业“暗码”,而是古时民间用来记账的一套速记符号,具有易学易懂和书写简便快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急求归田苏子居黄,买田未遂,然常存回归田园之想。金陵见荆公,诵诗说佛,似亦涉及归宿事。《次荆公韵四绝》之三:“骑驴渺渺八荒坡,想见先生求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末二句殊堪寻思。公于是而急于求田归隐矣。始买田金陵不果,继求田宅过真州,真州守袁院馆公于学会,遂寄家焉,而蒋之奇为谋田宜兴,相与谋划,所谓“日以求田为事”,盖指此也。落之奇率颖叔,宜兴人,《宋史》有传,嘉姑二年,章衡榜,与苏子同登第,时为江淮发运副使,置司真州。坡公《次韵蒋颖叔》诗有云:“月明惊鹊末安枝,一掉飘然影自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