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毛主席的军事著作,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理论财富。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应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并同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思想,制定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内产生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发展成为科学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全面胜利、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证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只能来源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接受具体实践的检验,并在具体实践中发展。革命实践是检验革命理论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在挫折和失败中苦苦思索,终于认识了中国的国情,找到了适合中国社会历史特点的革命战略和策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教育上提出的新课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的根本观点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这个理论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与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继承和改造五四精神的成果,也是总结革命教育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与民本理念的优秀成分,借鉴西方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民生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体系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宗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民生目标、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价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民生理念,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实事求是观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建构了实事求是观的理论体系。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观萌芽和初步发展于党的延安时期以前,全面展开与系统建构于党的延安时期,建国后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论论证和实践运用。邓小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观,使实事求是现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实践的历史起点,成为这一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科学论断。本文着重对中国两次革命的异同作一论述,以便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第二次革命”观。  相似文献   

7.
秋瑾,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位先驱,近代中国著名的女革命家.研究秋瑾的革命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认清如何继承和发扬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发展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提高和加深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与不同的民族化相联系、不同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传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指导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胜利和成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传承,它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6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对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准确把握,同时在实践运用中清醒紧密的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具体操作中不断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逐步发展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包含智慧性的中国革命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运用中一切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现实情况实事求是的严格理智的制定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和建设政策方针,从而才能使得传入的理论更好的适用我国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的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强调全面、协调发展;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强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从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整个改革之路看,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时代主题的结合。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但中国人民自身也在探索中不断继承与发展,实现并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文在研究中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概念界定、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围绕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实践做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纬,科学回答在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的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全面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定不移地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指导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次飞跃。其中毛泽东为第二次飞跃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准备了思想条件和群众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参考。毛泽东在此期间探索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的任何革命性飞跃,包括科学革命和社会革命,都是以某种哲学革命为伴随物的。我们党七十多年来,在实践上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在理论上则是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其标志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前者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的“实践哲学”,而后者的哲学基础,则是以“猫论”  相似文献   

16.
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中国近代的时代中心问题 ,就必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并且把这种认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虽然 ,中国近代哲学的争论集中于历史观与认识论两个领域 ,但两者的分离却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在创始人那里是统一的 ,但在理论自身发展的进程中 ,两者却陷入了分裂。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并且造成了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实践过程中 ,再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下面,我就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理论基础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一科学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理论经济学创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是经济学的一次伟大革命。近百年来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有很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入中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必然要求。毛泽东经济思想、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从当代世界与中国现实出发,批判地借鉴与吸收西方经济学科学成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的出路。只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在现实中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六者之间构成了严谨的逻辑体系,相互作用又相辅相成,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三进”工作,加强其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经济问题、粮食问题、赤字问题、区域安全问题、生态文明问题、民族问题、霸权主义问题等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应对风险和挑战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对其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