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扬弃;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足点;它的世界观是把现实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它的社会历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的认识论、价值观是关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今天,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伟大事业中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作出的相关阐述认为共产主义不应只停图在对阶级和国家等旧的社会形态的扬弃上,其最终目的和价值始终是人类自身。不断追寻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科学与现实的人道主义复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作为共产主义的价值尺度,也是其基本要素,既为社会的要求,亦作自我实现本身。实现这个过程的最终扬弃其立足点在于两个因素:"时间"与"实践"。"自由"依托于"时间"来创造充分条件,"发展"则要凭借"实践"走向全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机器人联合体"的出现,恰恰帮助  相似文献   

3.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去理解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真正的哲学内蕴就在于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创造和生成着属人的世界。马克思正是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并赋予实践以特殊的内涵和意义,第一次真正地将哲学的视域拉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现实中不断发现未来、从实践中不断生成理想、在运动中无限趋近终极实在的本体澄明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三位一体,其本体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是唯物史观,其理论归宿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特征,既是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的根本特征,也是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而这些思想均蕴含在马克思的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理性,是在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人学问题批判地继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由作了全面阐述,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双边互动关系,反映出了人的价值、自由和解放的理念,充分显现了其人文关怀的理性,这是指导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学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才是可能的.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不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突然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其必经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研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展开。其理论基础在于,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层逻辑与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贯通一致,北京冬奥会这一现实的实践同样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实的人的互相生成中,因而关注北京冬奥会之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体的实现的价值,才能发挥其实践的力量。而在现实展开上,一方面,北京冬奥会致力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人”存在的关切,以体育的本质穷究人的生命之真,以体育的价值体现人的生命之善,以体育的活力彰显人的生命之美;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进程,起到了人与自然相宜和谐、人与他人的互鉴繁荣以及人与自身的理解完善的作用。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良性互动的局面,有力地回答了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7.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终需要坚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终极价值,也就是坚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有让人得到健康、富裕、幸福、自由,才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的文明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人道是把人当人看和使人成为人的人人之道。人道构成所追求者乃自由,因而,自由构成了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以此为参照,异化的本质呈现就是消灭人的自由,所以,异化是最根本的不人道。而根本的异化,就是专制,专制是人道、平等、公正的天敌。消灭异化的前提,是消灭专制,消灭专制的根本出发点是构建人人平等的经济权利和财产权利制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体育在其中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纵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内涵,人的发展不是片面、畸形与单一的,而是体力与智力、能力与需要、个性与自由的多维度的全面发展,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在“人对人的依赖”中,体育是对奴役的反抗;在“人对物的依赖”中,体育是对异化的拯救;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体育是与生命和谐统一的重要元素,使人获得“完整的人”的人性品格。生命的内驱引发人类本性的体育需要;生命赋予寻求自由个性的体育能力;生命的呈现倡导社会关系的体育实践;生命的彰显实现完整品格的体育价值。“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发挥人所特有的存在本质,体育是实现“完整的人”的生命创建与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10.
实施素质教育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进行全面而科学的理解。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再认识。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原则 ,也是一个历史概念。全面发展是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 ,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典型模式。近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标志着本体论哲学思维模式的终结。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完成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彻底革命,把哲学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类解放与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最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它是与传统的本体论根本对立的全新哲学思维方式。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应该充分反映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最高命题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应然追求。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所以,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体系中的价值地位,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成路径。本文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出发点,从发展愿景、现实图景、生成路径三个维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过程中人的特点前面讲的人是自然的人,这里讲社会的人,即我们从另一方面去讨论人的特点。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就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马克思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页)“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包括了人在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类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个体——社会的矛盾统一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认为人与社会是在人与自然的基础上决定体育的发展。因而,体育不仅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受着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根本不同的,它们对人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恩格斯曾经指出:“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具有较强的文化导向功能、文化整合功能和主体塑造功能,从其根本属性上,具有文化导向功能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具有文化整合功能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形式;而具有主体塑造功能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注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由、法定自由和社会自由构成了权利的法哲学基础,三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共同推动主体权利形态的转化和实现. 体育权利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类基本权利,在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日益成为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 体育权利既具有权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固有属性,二者针对性不同,应当区别对待. 研究认为:体育权利的来源、内容和形式广泛,仅仅将其限定为法定权利的观点有失偏颇. 且现实中存在着多种体育权利形态,其中,应有体育权利是基础,固有体育权利是依据,法定体育权利是核心,实有体育权利是归宿.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意图从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基础的三个方面进行诠释,在此基础上重新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展开反思,认为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必须正确处理好中西方文化的包容与共生关系,宣传教育中的理性与感性形式,最后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回到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思想转变 ,这两次思想转变都与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社会实践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马克思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将现实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旧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影响 ,在起初曾错误地从人的抽象本质出发 ,把工业、异化劳动和分工作为前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基础。要真正超越旧哲学 ,就必须找到新哲学的全新的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而这个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就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革命实践及现实生活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并创立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是与其还不够成熟的生产劳动理论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体育是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通过对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存在论作为理论依据,探讨学校体育与人之存在的哲学向度,建立面向生存境况的体育观念,并使学生获得永恒的体育关怀。学校体育追求学生的健康体魄、运动技能和健全人格,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体育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是指向人类生命健康、活跃和勇敢的教育活动,它所营造地是生命的狂欢,而不是身体的束缚。人类主体的探索求知,身体技能的动感体验,生命活力的极限挑战,是学校体育的教育责任和本质诉求。在身体实践的技艺中,探讨学校体育的存在根基,学生在体育中感受生命的教育关怀;在生命培育的教学中,审视学校体育的人学归宿,学生在体育中获得生命的意义追求;在体育存在的占有中,考察学校体育的生命境况,学生在体育中走向生命的完整自由。学校体育是人生命知识的教育形态,是人主体生成----的时空场域,是生存境界中自我实现的自由之路。人学存在论是学校体育的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