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对于文言文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3.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 ,背读课文。2 .理解字词的古今义差别。3.理解寓言故事的含义。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节课。2 .课型 :背读课。主导教法 :1.诵读法。2 .导读法、讲解法。主体学法 :1.诵读法。2 .参照注释理解句意法。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查阅“讳疾忌医”成语的意思 ,并思考其危害。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讳疾忌医”导入。(略 )二、指导诵读四步法 :正读、译读、理读、背读。步骤一 :正读——在教课文之前 ,先让学生朗读课文 ,然后教师纠正读音、语调。1.同学们朗读课文。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3.其他同学指出其读音错误 ;教师…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入选的《论语》十则,皆是经典语录,对于学生感知儒家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整体而言,教材中的注释要言不烦,平允精当。但对有些语句没有注释,或者注释过于简略,这给教师和学生理解原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今就教材中的注释予以补充,撰成此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课标<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课本未注,或注释有误.现说明如下. 一、"试用"为何意? 原文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其中"试用"未注.或许编者认为"试用"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辞源>就将"试用"注释为"在正式任用之前先行试用"(商务印书馆1983,第2890页).人教版的教参将"试用于昔日"翻译为"从前试用他的时候",似乎向宠曾经历过一段试用期.查<三国志·向宠传>并无此说.  相似文献   

6.
金方山 《学语文》2014,(4):79-80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中学教学及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使用白话文的现代学生来说,阅读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而对于编写教材的人来说,用规范、经济的方式在恰当的地方做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7.
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理解课文,读课文,理解语文的批注。2从语言理解的角度,每人就“……写出了……”、“……表现了……”准备说一句话。教学环节如下:一、教学铺垫。(3分钟左右)1导入。2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二、读———读准字音。(5分钟左右)1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2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缀 苫 倚 薪 暇 黠三、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3教师强调如下字词。(重点在第四段)①指出用法:止(  )…  相似文献   

8.
要想使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学要得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强化通读通讲意识,领会作者在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并在讲解时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一、备课时的处理———通读1.读注释,查资料,有己见。我们可以把古诗词看成是古代诗人通过时间隧道发给我们的电报,需要解码。注释就是解码的钥匙。但由于作注的人对诗词的理解感悟不同,所作的注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备课时要认真读注释多思考,这样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如《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最早的注释是“机杼声”,后来又加上了“叹息声”,现在的课本选了这…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在注释上,有的当注释的未作注;有的下文注了的上文却不注;有的注释则欠准确。这给教师的备课,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特提出来,以期引起教材编辑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应该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好好地去读,美美地去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要以读代讲、以读代问,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在思考中发现、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乐趣中成长。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课文中一些文言文旁有助读的译意,它突破了“硬译”的局限,而十分注意文字的规范和流畅,有利于学生学好现代语文,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使用它。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和原文配合使用译意只能帮助我们去理解原文而不能代替原文。如果我们把原文撇在一边一味去啃译意,一旦离开译意,原文当然还是不懂,这岂非本末倒置?二是要注意与注释配合使用。译意与注释助读的功能不同,译意也不能代替  相似文献   

12.
一、以学故事的方式轻松进入课文 我们小学的语文课文中几乎都有故事。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故事,像《草船借箭》、《三借芭蕉扇》、《负荆请罪》等都是故事类课文。学生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读这样的课文,感受故事的精彩.激起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编写说明中指出:“力图为教师‘一桶水’增添新水。”此书也确实给教师增添了许多“新水”。可惜美中不足的是此书在评论有的作品中的反面人物时,谥恶太多,流俗于脸谱化、公式化;在品赏某些篇章时,溢美之词太多,有画蛇添足之嫌。教材中有的注释语焉不详,过于笼统,甚至有碍理解原文。对此,笔者不揣谫陋,择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有两条注释存在注而不确的问题。对语文教师的备课,学生的预习和课堂教学都带来了诸多不便,应引起教材编辑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文注释,既是帮助学生理解大意的必备工具,也是辅助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参考。编制此类注释,需遵循准确性、适宜性、简明性、整体性等原则,明确区分应加注和不宜加注的各类情况,并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注释语,使之更科学、更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古诗文注释的工具性作用,让注释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有效辅助。  相似文献   

16.
《倔强的小红军》是六年制第八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安排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重点中 ,全文篇幅较长 ,共15个自然段。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 ,走长文短教这条路。而落实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重在“读” ,贵在“导”。一、磨刀不误砍柴工———读读是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读是理解的基础 ,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必由之路。为使学生做到读有的放矢 ,读有所收获 ,应该这样引导学生过好“读”这一关。1 .读“预习” ,明要求。“预习”是针对学生自学…  相似文献   

17.
注释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眉注,即在一篇文字的上方作注;二是夹注,即在文字中间作注,或用括号标示,或用小号字指出;三是脚注,即在一页文字之下或一篇文字之后作注。从功能上看有三种注释:一是提示性注释,主要交代文章出处,简介作者,或提示时代背景,概述作品主要内容,或解释题意,点明主题思想。二是诠释性注释,主要注释字音、词义、句意。三是说明性注释,如交代引文出处,介绍词句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地名等。其中,诠释性注释是主要部分。要理解注释的内容.重要的词义,还应在理解基础上加强记忆,不断积累、丰富词汇。了解…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部分注释不尽如人意,现提出此问题,与大家探讨。 一、应该解释的没有加注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先行预习,注释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但有的字词,如果没有工具书,可能教师都不能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9.
刘汉存  付廷霞 《课外阅读》2011,(10):291-29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一篇文言文呢?这就要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儿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介绍一种“五读”学习法供广大师生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勇 《学语文》2003,(1):26-26
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笔者在教读时,感觉到课本对此文的注释有两个失当之处: 1.虽注但不确切。课本对《尔雅》的注释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作品。这条注释忽略了《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