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逐渐享有“现代”婚姻 ,从婚内的重情到重性再到婚外恋 ,这似乎是一种进步。与此相反 ,底层的部分人们却仍然进行着换亲、买卖婚姻之类的“封建”婚姻 ,他们似乎是“落后”的和不“道德”的。但是 ,从底层的生存状态来看 ,他们常常只能领有“封建”婚姻 ,他们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生存”。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谈论中国近代社会之所以落后时,往往冠之以“闭关锁国”云云。殊不知,世界历史上最典型的“闭关锁国”却发生在古代日本。16世纪中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商人纷纷到日本经商。葡萄牙人还把基督教传入日本。日本一些封建领主带头信奉并大力传播,使基督教逐渐传遍日本全国,不少民众也成了信奉者。信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的典册中,到处可以看到“庶人”或“庶民”的称谓。(以下通称“庶人”)“庶人”的社会身分是什么?至今争论未结。西周封建论者,说他们是农奴。西周奴隶论者,说他们是奴隶;魏晋封建论者,说他们是自由公社成员。由于把他们的身分问题和社会性质联系在一起,以至使一些同志强调说:搞清“庶人”的身分,古史界争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4.
敬爱的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提出“尊师爱生”的口号,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它与旧社会的师生关系有着原则的区别。中国封建社会曾有“师徒如父子”之说,并将“师”抬高到与“天地君亲”齐位的地步。这似乎是尊师了,岂知封建社会的“师徒如父子”正是用封建的“三纲五常”约束学生必须学习“孔孟之道”的手段。“尊师”正是为了“重道”,即重“孔孟之道”。没有封建的师道尊严,孔孟之道就不能禁锢人们的头脑,所以,“天地君亲师”,抬高的乃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孔孟之  相似文献   

5.
人们经常把有些人办事或说话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规定称之为“胡来”或“胡说”。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说起来它的历史渊源还真够久远的。“胡来”“、胡说”始于东晋之后,史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原”。胡人是古人对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当时由于西晋王朝的腐朽,胡人打入中原,赶走了西晋统治者,主宰了西晋。由于汉族封建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以当时的汉族封建礼法为依据,而胡人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并不以汉人说话、办事的方法为依据,所以当时的汉人把胡人的礼教称之为“胡说”“,胡来”。到后来,发展到把汉人本身的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封建赋税史上,元朝赋税有许多特点,在全国空前大一统的政局之下,赋税剥削却始终南北不同;边疆异制;内地的“诸色户计”也税、役不一;还有许多内容是蒙古族当时社会历史特点的体现等等。关系错综复杂,其中许多问题需要作深入研究。“税粮”就是一个必须深入讨论的问题。中国封建赋税制度的发展,与其它社会问题一样,也有其发展变化过程,从中找到其发展规律,可以归纳为:封建社会前期主要是征收以人身控制为主包括各种力役和以人或户为准的人头税,占赋税总量的绝大部分,而以田亩和财产为准征收实物的比重甚轻。以后,随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人头税比重逐渐下降。最后,人头税的主要地位被田亩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校管理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并使学校管理从牺牲人的个性追求回归到对人的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的理性平台,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存在理解偏差,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笔者认为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应当谨防以下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8.
从古到今,节俭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社会美德,孔子就主张在符合礼的前提下,“与其奢也,宁俭。”以后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此都有过论述。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欲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一般人逾越礼制,追求奢靡的现象不断出现,形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在这里,传统的社会美德已被抛到了脑后,人们看重的是眼前的物质享受。在这里,不仅有权有势的上层统治阶级和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商人在追逐奢靡,而且一般市井小民、奴仆娼妓也参与到这个追逐潮流之中,显现出异于封建传统主旋律的格调。  相似文献   

9.
在论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时,常见到一些同志发表这样的见解: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要“扬弃”其封建的糟粕,吸取其带人民性的精华。这种批判继承的态度是正确的,但对“扬弃”这个范畴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近20年,对语文教学愈明晰也愈困惑。明晰的是对语文教学的基本程式做到了如指掌,依自己的习惯教下去,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困惑的是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窠臼,难有发展.时不时会有“被掏空”之感,脑海中反复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好语文教师?在这样的困惑驱动下,笔者通过反思逐渐厘清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救国”哲学到“兴国”哲学——面向21世纪中国哲学刍议王炯华关键词“救国”哲学“兴国”哲学作者王炯华,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长足进步的世纪,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世纪。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五四新文化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学校管理的改革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并使学校管理从牺牲人的个性追求回归到对人的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的理性平台,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存在理解偏差,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笔者认为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谨防步人以下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曾经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归纳为“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编织这“四条绳索”的始作俑者为谁?目前的一些专著和大学教材,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归罪于董仲舒。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现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同仁。一、在董仲舒之前,已形成“三纲”的雏形“三纲”是“四条绳索”中的前三条。人们一般把“三纲”称为“封建的宗法思想”,“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第十二)的思想。确定君臣  相似文献   

14.
“墙”和“门”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彼此相互依存,但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化,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远古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吃大锅饭,穿百家衣”了。人们根据血缘关系,成立一个个氏族在一起群居。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人们建起了自己的居住场所,形成了最初的房子。“墙”,恰好也起到了帮助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作用。但是,光有“墙”是不够的,人们需要与外界进行联系,于是有了“门”,成为了家与外界交流的中转站。到了现代,随着人们物质利欲的加强,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更加谨慎了。于是,“墙”变得越来越牢固,“门”也“进化”成…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曾经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归纳为“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编织这“四条绳索”的始作俑者为谁?目前的一些专著和大学教材。儿乎都异口同声地归罪于董仲舒。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现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同仁。一、在董仲舒之前,已形成“三纲”的雏形“三纲”是“四条绳索”中的前三条。人们一般把“三纲”称为“封建的宗法思想”,“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第十二)的思想。确定君臣  相似文献   

16.
“三纲五常”辨程梅花“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常”几乎成了孔孟之道的代名词,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封建流毒。“三纲五常”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核心,如同一把无形的刀,杀死了无数贞妇烈女和忠臣孝子,造成了几千年的愚忠蠢孝和灭绝人性的贞节观,至今仍积淀于人们的...  相似文献   

17.
陈守银等人在《人才是当代社会的“兴奋点”》一文中通过对人类社会“兴奋点”转移的分析,对当代社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作了一些探讨。文章认为,人们追求目标的途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尽相同的,各有其相对集中的“兴奋点”。在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兴奋点”是食物。到了奴隶社会,奴隶成了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现代派文学在中国热闹了一大阵子,表现在:人们争相阅读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人们摹仿现代派文学手法写了一些“朦胧诗”,“荒诞小说”,“荒诞戏剧”等。我们不妨称之为“现代派文学热”。这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现象还有:由《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  相似文献   

19.
陈文斌 《教书育人》2008,(11):10-12
随着学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地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并使学校管理从牺牲人的个性追求提升到对人的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的理性平台,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存在理解偏差,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笔者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倡导“以人为本”的同时,应当谨防出现误区。辨析出现误区的原因,研究其管理对策,回归“以人为本”的科学本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优化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祝福》中,鲁迅三次落笔写到“我”要离开鲁镇,是有深刻的寓意的。鲁镇,是《祝福》所描写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它是黑暗的旧中国的一个缩影。封建地主、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是它的阶级基础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维护者,旧历年底, “我”来到鲁镇,看到鲁镇并没有什么大改变,鲁镇的人们也没有什么大改变,这就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仍然处于异常黑暗落后的境地,还是由鲁四老爷这类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