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艺术课程(以美术音乐为主的)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教育通过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课程具有人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等特点,艺术课通过实践、情感体验、综合与联系等方式,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2.
声乐艺术是创造声音美的艺术。声音是由听觉器官来感知的,要想获得听觉美,必须要有音响美和声音美。要想让歌唱得美,歌唱者必须以美为再创作的视觉基本点,用美的视觉去表现作品,在表现过程中进行再创造。这样才能从而使人们获得一种美的声音形象。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虽然它们都是通过“美”去打动人,可在过去,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学科。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艺术教师应该适时地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利用艺术学科的整体优势,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感官让学生去感受、想像、创造艺术。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关联听觉的教学,而有深度的音乐体验可以在听觉的基础上,引发关于视觉、动觉、直觉、嗅觉等联觉的融合性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听觉开始,引申视觉,强调联觉,重点探究音乐视觉中的形和神,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融体验于音乐学习中,挖掘与体验音乐的情感和内涵,使学生能突破歌唱教学的唱唱跳跳模式,高层次、立体化地体验音乐并浸润其中,获得思想启发和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5.
罗诚 《江西教育》2011,(1):72-73
众所周之,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既然是听觉艺术,它就离不开“听”这一重要环节。音乐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听,使其准确唱呢?下面共同来欣赏《摇篮曲》这堂课的几个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6.
钢琴演奏过程中音乐体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音乐体验发挥着三方面的重要作用:音乐体验是演奏者艺术创造的源泉;音乐体验可以使演奏者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体验能够使演奏者在表达过程中再现音乐创作者的立意之美,从而使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得以实现,让音乐作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满足音乐审美者的艺术欣赏需求。  相似文献   

7.
庄艳莉 《教师》2010,(2):36-36
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愉快参加音乐活动,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学科,电教媒体在教学中更发挥了强大作用,低年级学生在浓厚的电教氛围中,能够通过听觉、视觉的生动感知来完成对音乐的理解,使自己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育因素,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陶冶学生美好情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胡仕彪 《小学生》2011,(6):50-50
音乐艺术既是一种声音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学习的教育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重视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使师生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活动,从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育人教育,也是艺术教育、美的教育。切实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必须遵循美育的规律,坚持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欣赏与活动的结合、语言描述与想象的结合、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的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音乐形态美、动作美、内涵关、创造美,使我们的音乐教育由“美”向“善”达“真”,实现其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笔者将音乐、美术这两门艺术学科相结合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 ,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鉴赏美、接受美 ,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绘画是“形象”艺术 ,是色彩、线条、光线在纸上的组合 ,形成空间艺术 ,通过人的视觉 ,作用于人的心灵 ,使观者得到美的陶冶。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指出 :“视觉能变成听觉 ,反过来听觉也可以变成视觉的画面。”这一句话就精辟地指出了视听两者之间的微妙转化。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在奥妙的乐曲声中插…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育中应以体现审美为核心。新课标要求教师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那么,如何为学生参与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何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主动积极地感知和体验音乐美?如何调动学生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呢?作者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与常规课对比体现出很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的基础。因年龄特点,小学生听到喜欢的旋律经常会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在音乐课堂上,我们从"可视化"欣赏入手,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提高感受、体验和听音乐的能力,将音乐从听觉转化为视觉,然后将视觉转化为节奏。通过身体运动感受音乐,发展想象力和丰富情感,使儿童的精神生活、身心得到更大的满足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朱学荣 《现代语文》2007,(9):128-128
艺术活动是一种人文性、情感性的活动,是创作者体验的过程,比较理想的儿童艺术教育应该一方面充分地保护儿童原有的艺术精神,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和提升他们的诗性智慧,使他们在不失去自身完整统一性,从中体悟生命、感受意义;同时,引导他们以更加多样、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达这份诗性,创造出更美的意象世界。在现实的儿章艺术教育中,为了找回传统艺术教育久已失去的艺术精神,我们可以考虑走向体验的儿童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6.
艺术通感是一种感觉反应到另一种感觉反应的直接转移,可以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接收到的艺术感受进行自我融合并转换,可以说艺术通感是形成并传达自身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词很有魅力,但是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却还存在着相应的难度。如果能在古诗词教学中结合艺术通感体验,通过颜色激发想象,通过音乐感知情绪,就可以让学生的多元感官联动起来,形成一把古诗词欣赏的"扶梯",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美和情境美。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新时期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突出以审美为核心 ,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为重点 ,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音乐听、唱、奏、表演、创造的艺术实践 ,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美的综合音乐能力。在“标准”中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放在首位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强调“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听觉 ,丰富学生听觉体验是学校和每位音乐教师都应特别…  相似文献   

18.
美术欣赏课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内容,现已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畴,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其二培养合格高中生的必要措施;其三促进了普通学校艺术教学体系的完善。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陈竹 《考试周刊》2014,(81):181-181
<正>音乐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是一种听觉艺术。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听觉无疑是不可忽视的要素。音乐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聆听,音乐和时间艺术同为一体,且在时间里以艺术形式呈现。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听觉体验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审美体验也极为重要。因此,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精细化、敏锐度的感知反应能力从而让学生爱上音乐,并且学会欣赏音乐。一、围绕音乐要素的基本点倾听  相似文献   

20.
杨艺媛 《时代教育》2009,(11):59-59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觉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快和理性的满足。本文从直观情景教学、参与情境体验、进行情境创造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激活音乐欣赏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