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地坛》作为史铁生的代表作,展示了残疾、宿命、死亡这三个史铁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通过分析作品,探讨史铁生在不幸的人生中,在生与死的犹豫间,如何对人类终极命运采取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自立无价     
台湾艺人凌锋有次在新疆拍片,见到三个维吾尔族孩子在父亲坟前祷告。凌锋顿生恻隐之心,便悄悄地在最小的孩子衣袋中放了200元钱,但没走多远,孩子们便追了上来,说什么也不肯把钱收下。此事令人感慨甚多。凌锋的仁慈之心、绅士风度自然令人称颂,但这兄弟仨的表现更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自立。  相似文献   

3.
自发的哲学家气质和苦难经历把史铁生引向存在主义,使他与之共鸣并深受影响。存在主义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深刻领悟;对人的荒诞处境的深切体验;面向荒诞和虚无进行勇敢抗争。存在主义促进了史铁生对人生思考的深度,存在主义借助史铁生被广大读所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交织着历史和文化意蕴的地坛,史铁生痛苦而执著地寻找精神的坐标和人生的信仰。可以从地坛之于史铁生、母亲之于史铁生和史铁生之于史铁生三个维度,理解影响史铁生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逻辑联系和思想嬗变过程。史铁生不是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而是依靠自我精神的力量调和了与命运的信任危机,消解痛苦,战胜苦难。这是史铁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5.
这是残疾作家史铁生2002年结集出版的一部随笔集,这部作品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这样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我是第二次教《我与地坛》了。每教一次,都使得我的灵魂受到深深触动,使我的情感得到高度的升华。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求,引发师生严肃的思考;史铁生赞美的伟大的母爱让师生潸然泣下;史铁生奋斗的动机和对男孩子的忠告,让师生动情动容。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残疾人作家。经历15年的地坛生活,史铁生看透了生死,看透了生活,与老一代红卫兵张承志、张伟等的理想主义相比,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更为深刻,是一种个人的开放的、宽容的、注重过程的、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赋予荒谬以意义,并能证明其意义。人格上富于激情,富于理性,注重对灵魂的拯救。有淡泊、宁静、清醒的个人意识与精神定力,有宽宏大度,超凡而不脱俗的精神圣者形象。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语文界在史铁生作品教学中存在“史铁生只写母亲不写父亲”的观点,并对“史铁生为何不写父亲”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严重地误读了史铁生及其作品。对此必须进行质疑和辨正,方能正确解读史铁生及其作品,利于史铁生作品教学。同时,由此得出启示: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学术性,而不是仅凭教师的“创意”;要正确合理有度地解读课文,而不是片面追求解读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最有哲学气质的小说家(周国平语),史铁生用睿智之笔通过写作传达自己的思想。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无疑是解读史铁生思想的重要文本。《务虚笔记》中永恒的哲思,构成了史铁生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要了解史铁生,领悟史铁生的思想,首先就必须诠释《务虚笔记》的永恒哲思。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名的残疾人作家。经历了15年的地坛生活,史铁生看透了生死,看透了生活,与老一代红卫兵张承志、张伟等的理想主义相比,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更为深刻是一种个人的开放的、宽容的、注重过程的、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赋予荒谬以意义,并能证明其意义。人格上富于激情,富于理性,注重对灵魂的拯救。有淡泊、宁静、清醒个人意识与精神定力,有宽宏大度,越凡而不脱俗的精神圣形象。  相似文献   

11.
就个人命运而言史铁生苦难深重,但他终于理解了苦难,超越了苦。指引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神”(精神)的信仰,即一种在苦难时面向神秘、面向绝对价值(广博之爱)永远祈盼、永远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史铁生称之为“宗教精神”。追踪史铁生的这一心路历程,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寻找灵魂的归宿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的作品充满哲学气息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当代文坛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其文学创作富于理性而具有哲学思考、精彩而独到。文章通过对史铁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去感悟史铁生文学创作中的生死观,并感受史铁生先生思想的宽度与生命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病隙碎笔     
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多数情况下,我被史铁生减化和美化着。减化在所难免。美化或出于他人的善意,或出于我的伪装,还可能出于某种文体的积习——中国人喜爱赞歌。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这样的我,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史铁生创作中的生死主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史铁生的全部创作中,生与死、命运与人生的思考一以贯之。本文通过对史铁生作品的文本细读和分析,揭示出作家通过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体悟。史铁生作品中对死亡似乎存在着颇为矛盾的两种态度,存在着一个难解的悖论: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千方百计的选避。另一方面却是对死感到无比的亲切并以死作为无上的福祉;而“生”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既是荒诞、偶然、宿命,是不可克服的人类困境,更意味着一种过程,意味着认真地执著于活着而超越生死!于是,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着痛苦的拉锯战和艰难的抉择,认真地体验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  相似文献   

15.
有论者尖锐地指出:史铁生的眼泪使苏东坡的旷达显得浅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但不可否认,同属于困境中的突围.相较于苏东坡,史铁生所历经的心路也许更其艰难.且在对普通众生的精神引领方面更富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贾平凹和史铁生为例,分析疾病对他们的人生及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贾平凹与史铁生都表现出超人的毅力,但在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上,二人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17.
叶立文的新著《史铁生评传》,在时空交错的叙事构架之下,客观地呈现传主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同时进入到史铁生复杂的灵魂世界中,探讨他留给当代文坛宝贵的文学遗产。将"评"和"传"水乳交融,使得史铁生的生平经历与文学作品评论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不仅精准地陈述史铁生的现实世界,而且进一步剖析史铁生的文学世界,完整地描绘史铁生的灵魂肖像。既有深刻的解读和动态的探讨,也不乏以作者自身为指南的文学创造,从而彰显了充分的学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9.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9册,作史铁生。  相似文献   

20.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