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深度报道这一报道形式,给中国新闻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仔细分析探究,这些深度报道成功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注意变革思维方式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变革思维方式呢? 变微观思维为宏观思维,总揽全局,力求思维的广泛性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反映性、动态性报道而言的。从写作思维方式上看,反映性、动态性的报道,多是着眼于微观,都是一事一报。而深度报道,则是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地描绘与剖析。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谈话,以其强劲力量推进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神州大地,生机勃发,气象壮丽,万马奔腾。它昭示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里程,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对如此壮阔雄伟的改革开放的新潮流,作为舆论重要阵地的各级各类报纸,要高瞻远瞩,纵览全局,快速、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这个伟大的历史新进程,以进一步激励亿万人民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沿着党的基本路线去开创新的事业。回首历史,透视现实,我们深切感到,报纸要担负起这样巨大的历史任务,必须在新闻报道的总格局上有一个新的突破,这就是从过去那种偏重于微观问题的报道,转到宏观报道为主的轨道上来。我们提出这种主张,首先缘自对以往改革开放报道的反思。十多年来,我们许多报纸在改革开放的报道上,有过令人瞩目的出色建树,刊登了大量的振聋发聩的好新闻。这是功不可没的。但也不可否认,从许多报纸刊登稿件的总数量来看,却存在着一种多年  相似文献   

3.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应仅仅满足于传播一种信息,而是应当跳出就事论事的圈子,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探索事物的发展原因,揭示事物发展趋势,从而给人在思想上有所启发,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在工作和生活上有所帮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报道的指导性。新闻报道的指导性,主要是指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的指导。新闻报道有没有指导性,主要是看它能不能让读者从政治上思想上受益,能不能推动实际工作。我们有些报道之所以言不及义,就是因为没有能够透过现象透视事物的本质,不善于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来提出问题,进而反映事物的时代意义,而只是孤…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注意变革思维方式,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变革思维方式呢? 变微观思维为宏观思维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反映性、动态性报道而言的。深度报道是一种重大新闻事件或为社会舆论所关注的问题的报道形式。它要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与剖析。因此,写深度报道,就要从传统的微观思维圈子里跳出来,总揽全局,挖掘出新闻事实,进行综合分析,力求在广阔的背景和时空大跨度中,在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中,突出和深化报道  相似文献   

5.
宏观意识,也称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通常是指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意识。记者的宏观意识强,站在全局高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就强,报道的水平就高,这是许多资深记者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6.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的对象,但现在“宏观”“微观”这一对词已被广泛应用,人们研究政治、经济、文学、历史时都借用它来说明两种把握事物的方式。要认识一个事物,既要有宏观的观照,从整体的相互联系中去研究;又要深入到具体事物之中去体察精微,探求本质特征。笔者认为开拓宏观报道领域是电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本文想就电视宏观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数据新闻弥补传统新闻宏观叙事的不足。传统以文字为主的新闻叙事注重细节的捕捉,擅长微观的表达,这导致传统新闻宏观叙事能力的不足。数据新闻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客观数据,对事物和现象做充分而客观的中宏观报道。但这并不是说数据新闻不具有微观报道的能力,通过现代网络交互技术数据已经能够将中宏观和微观很好的联通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8.
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人们发现,在众多的成就报道稿件中,大稿、长稿不乏其文,且占据了不小的比重。但是,毋庸讳言,小稿亦有小稿的优势。在雄浑高亢的成就宣传的交响乐中,作为“和声”的典型小稿(即微观报道),同样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成就宣传中小稿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一、“以偏概全”不觉轻纵观各类新闻媒体的成就宣传,既有宏观报道,也有微观报道。而且,即便是宏观报道,也必定是以微观的典型为基础。因此,当微观报道的事例具备一定的典型意义时,便同样可以担当起蕴涵普遍意义、映照全局面貌的重任。就…  相似文献   

9.
陈琪 《青年记者》2004,(5):30-30
所谓宏观意识,就是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有了宏观意识,就能保持强烈的新闻敏感,当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迅速发现它,在报道上“捷足先登”。有了宏观意识,就能从平凡事物中寻找到闪光点,从众人漠然置之的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记有了这种宏观意识,即使他处于某个市,某个县的一角,也能审时度势,从总览全局中透视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打开我们的报纸,发稿最多的是某工厂、公司、学校或某乡镇、某部门的单一报道.这些单一的微观报道,有的虽也典型,但由于受地域,时空的限制,对报纸、特别是党报来说,缺乏指导性.记者成天接触的大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微观典型,这是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的现实,地方记者、驻站记者更是如此.怎样摆脱这种困惑.从大量微观典型中抓宏观报道呢?我认为.以新闻述评为主,包括新闻分析、实体评论等写作形式,是实现由微观报道向宏观报道转变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要提倡记者多写一些具有宏观思维的述评,以增强报纸宜传的广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1.
浅议选角度     
选角度,既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技巧问题,而这二者首先来自认识即理论问题。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就是由无限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结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呈多侧面多角度的,千差万别的事物构成物质世界绚丽多姿的画图。另一方面,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报纸、广播、电视,不可能也不必要将一个事物及它的全过程,在一篇报道里一览无余地报道出来,发展变化着的事物要求人们及时捕捉新的动态、新的信息,不断  相似文献   

12.
一、深度报道与宏观意识“宏观意识”是记者编辑高层次的思维展现,换句话说,宏观意识就是新闻工作者能有把握大局、纵观全局、悟透真谛的本领,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宏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还会帮助记者在微观上增强明察秋毫的能力,促使更好地抓住事物萌芽和稍纵即逝的时机,在新闻报道中出佳品。几年来我台拍摄的一批档次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作品,都是在宏观上把握成功,采访深入细致,拍摄制作讲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地方报纸的主要任务,是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着眼于本地区的新闻宣传工作。地区以外的新闻主要靠新华社。这是我们报纸的一贯做法,不少人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地方特色”。这也是计划经济的体制必然造成的一种新闻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大流通打破和正在打破地区的藩篱,采访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也为地方报纸的报道面的开拓增添了翅膀,许多报纸都在努力探索办一张开放型报纸的新路子。开放型的报纸包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报道领域、深化报道主题、贴近人民生活等,外向性的报道也是重要一项。  相似文献   

14.
报纸的国际新闻是报纸整个版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这个版面以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进一步成为广泛联系群众的有力纽带.再好地为极围许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乌鲁木齐晚报国际新闻版,四年多来在突出重点报道,加强深度报道,体现地方特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笔者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突出重点报道。新华社每天发稿量很大,平均每天发稿百余篇,约几万字。稿件多,版面有限,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有些稿件不删改,一个版发不了几篇文章,势必造成大量稿件积压。如何办好时事版,我们采取的做法是:报道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校报道不能离开学校这个前提,必须植根于学校这块泥土,这也是高校报道的特点和优势。唯其如此,高校报道才能登上大雅之堂。抓题材要有宏观意识。宏观意识就是全局观念,就是战略眼光。它要求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去分析和衡量新闻事件的价值及影响程度,站在纵横交错的坐标系与现实和历史的交叉点上去观察事物,捕捉大题材。比如,怎样发挥留学回国人员的作用,为他们创造用武之地,这是伴随改革开放提到人们面前的问题。特别是1985年以后,学成回国人员陆续增多,不仅在高校,即便是在一些大的科研单位也普遍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是党的十三大赋予人民新闻事业的庄严使命,也是新时期广大群众托付给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党的十三大以来,新闻舆论监督是有所加强的。作为舆论监督主要方法的批评性报道,近年来在报纸上的数量多起来了,质量也提高了。报纸在充分报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同时,对于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社会分配不公、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腐败混乱现象等等,敢于思索、揭露和批判,从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是党的十三大赋予人民新闻事业的庄严使命,也是新时期广大群众托付给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党的十三大以来,新闻舆论监督是有所加强的。作为舆论监督重要方式的批评性报道,近年来在报纸上的数量多起来了,质量也提高了。报纸在充分报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同时,对于经济生活中的通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往往是新闻报道的难点。我们杭州日报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要搞好热点引导,必须在把握宏观的基础上,从微观入手。 把握宏观就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某个社会热点的形成,总是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原因,只有把某一事物或现象放到丰富的社会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和分析,并且做到胸有全局,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关节点,使我们的热点新闻报道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才能避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或不负责任地推波助澜。 从微观入手就是要通过深入、扎实、细致的采访,切实把握事实的真相,按照新闻规律,运用大…  相似文献   

19.
博览     
记者的宏观意识对记者来说,他是一个拘泥于琐碎事实的写稿匠还是能登高临风、纵论时代风云的大记者,取决于他有没有宏观意识。新华社上海分社沈世纬认为,所谓宏观意识;就是记者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能力:——判断能力,对被采访的事物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物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已经开了三次,穆青、蒋齐生提出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新思路、新观念、新格局,已被老总们普遍接受。我国许多报纸这几年都有动作,形象新闻在要闻版上有所加强。一些新闻价值、形象价值具佳的新闻照片,不仅放大在要闻版上使用,有些还上了头条,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事物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有些“老总”仅把“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当做理论束之高阁,报纸版面依旧一副重文轻图的老面孔;有些报纸要闻版放大使用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