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通过沈从对人生、“生命”的基本认识入手,分析他对人性的独特理解,论述沈从关于学表现人性,表现对“生命的明悟”这一基本学观念。  相似文献   

2.
沈从从湘西社会20世纪初叶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演变里,提取了原始自由、自在蒙昧、自主自为三种基本的生命形态。笔试从分析中感悟沈从在小说中体现出的对“生命形式”的思考及其在对湘西审美情态中对生命的追问。  相似文献   

3.
沈从从湘西社会20世纪初叶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演变时。提取了原始自由、自在蒙昧、自主自为三种基本的生命形态。笔试从分析中感情觉从在小产中体现出的对“生命形式”的思考及其在湘西审美情态中对生命的追问。  相似文献   

4.
“生命”是研究沈从文小说的一把钥匙,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有中西生命文化的因子,同时,沈从文“地域”、“文化”的边缘身份也使他的作品与乡土的“生命”结缘。他的生命思维模式是,采取社会进程向后看, 把目光投注于“过去”(人类的童年),歌颂这种“人类的童年”的原始本真生命,生命道德提升向上、向前看的特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作品常常竭尽全力掩饰自己的主观意识,同时又在不经意间将对每个人物的偏好、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这种既想要赞颂湘西人物的真切、自然,又对这些人物的苦难有着难以言表的悲痛和怜悯的矛盾,恰好体现了其文学创作中的生命观“。寄食者”群体在沈从文笔下占比较大,且具有身份上的独特性,文章从“寄食者”这一独特群体的生存状态来看其文学创作的生命观,为沈从文作品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沈从“恶”城市而“好”乡村,“憎”知识分子而“爱”抹布阶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作真诚地怀恋故乡那“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严肃地嘲讽“场面上人”那被所谓的思想观念扭曲的人性,这代表着作心目中理想人生的两个支柱。二统一的契合点,便是沈从对美、对生命、对理想人生形式的呼唤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李佳 《现代语文》2009,(8):99-100
沈从文把“生命”作为人生世界的核心,信仰生命、探索生命是其创作的基本主题。为此沈从丈对生命的不同形式进行探寻,从而昭示生命的本质。本文把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按原始自由的生命形态、自在蒙昧的生命形态、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进行分类,并对其生命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用现代文本学的观点,从环境、人物和人物行动三方面,分析《热爱生命》和《老人与海》这两部作品的表层表意系统,可进而揭示出作品所蕴含的深层表意系统,即作品共同的寓言性:人物成为“人”的象征,环境成为“自然”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陈倩 《广西教育》2009,(31):27-27,30
桂林市桥头小学从创建文明、优雅的“绿色学校”着手,在优化育人环境方面做了些积极有益的探索,润物无声地塑造着学生的美好心灵。一、人文造“绿” 创建“绿色校园”,不仅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更要将富有生命活力的“绿色”精神融会其中,以利于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育人环境优美、心理环境健康。  相似文献   

10.
“五四”以来,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城乡文化的对峙,导致现代作家的两种觉醒,进而形成现代作家的乡恋心态。本文以此为视角,分析京派乡土小说作家“乡下人”自居的心态和其作品所再现的二元对峙的生命意识,表达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反叛。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和福克纳,作为中、美同一世纪两位蜚声文坛的乡土文学大师,他们的人生际遇、创作背景与经历、思想与风格既有惊人的相同,也有迥然的相异,进行微观对照,系统比较,有助于对中外乡土文学更好的学习、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原始批判现代文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沈从文笔下湘西题材的作品以人性为尺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高度审美理想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从切身的经历中形成了歌颂人的原始野性和生命强力的内容,企图建立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对现代文明中道德沦丧的人性的疗救。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深受民间文学的熏陶,并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的材料,语言和手段,因此他的作品自然地显现出一种特别浓郁的地方、也是民间的生活情调。本文试从沈从文作品中所运用的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等的表现手法和对风俗、风物的描写方面论述他作品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萧萧>中,沈从文同主人公萧萧一起感受着生活的常态与变动,感受着这种"常"与"变"中的悲哀与欢乐.而在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淳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这种生活下的人与事的感慨.究其原因是沈从文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6.
《边城》美学意境情景交融,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作品不仅构建了一个由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相融合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而且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以及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至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论以方方的知识人生题材的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方方描写的“祖父”、“父亲”、“我们”的形象与命运的解读,分析了方方创作的知识家族特色:“无处遁逃”的历史宿命和代际弱化的精神现象。进而从20世纪中国作家对知识人生题材的创作背景下,分析方方的创作特征:悲剧命运的透视与温婉情怀的哀怜。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后,“文学家”沈从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放弃了文学创作而转行进入历史文物研究领域,沉潜到历史深处。其弃文转行的内因首先是他对自己坚守了十余年的民间写作立场进行了质疑与反思,使《长河》以后的文学创作陷入困境。其次是随着1949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变得不合时宜而遭遇挫折,最终使他不得不弃文转行。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乡村书写贯穿了她漫长的创作历程。早期的她或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控诉乡村,或从道德美感的角度回望乡村,或从传统文化意识的角度批判乡村。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发现了传统乡村的人情、人性美,找到了传统乡村审美的生活形式。近年来,王安忆将她的目光对准进入城市的乡村打工群体。继续她对当下乡村的间接阐述。王安忆的乡村书写始终关注乡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籍此传达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性凌驾于文学性之上,几乎是题材单一的政治文本。"十七年"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在宏大题材下有着一些潜在的主题,那是隐匿着的关于女性生命体验、家庭生活、两性情感等的创作题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