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人的存在进行本源性还原,揭示人作为价值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内涵,在伦理学的框架内,探索人的在自由意志和幸福生活之间的内在同一。以此为入口进行道德教育,实现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建构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坚持。  相似文献   

2.
道德选择作为人类重要的认识活动,往往面临着不同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道德主体的内在冲突、同一价值体系内的道德选择引发的价值冲突、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道德选择及其价值冲突等,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处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对立或冲突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对主体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子式个人主体理念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了使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分离状态中结合起来,西方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范畴。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践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主体教育应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经归属于教育学科之后,而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教育学科对于教育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因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厘清能够为学科带来新的剖析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应该集中于教育者的价值引导活动和受教育者有效进行思想道德建构活动的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应该是教育者平衡学术学科要求与政治立场,有效沟通受教育者与解释政治运行,受教育者发挥自我选择与自我生成的主体权利。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应该引入社会规范对于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提升要求与人们期待的道德实现之间的矛盾,具体矛盾应该在要素矛盾、过程矛盾、系统矛盾所提供的可能性中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在于厘清规律与规律的价值性运用。  相似文献   

5.
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德育主体”不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人们对于德育主体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权威主义、中立主义和调和主义三种立场。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占:第一,德育主体之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朱金萍 《文教资料》2008,(19):87-89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论语>对于道德主体自身发展有着深刻而详细的阐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论语>对于道德主体自身发展的理想绘制,而这个道德主体的最终实现体现在内在心灵"仁者爱人"的自觉建构和外在"克己复礼"的道德实践两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道德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是以道德作为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尺度,而发挥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道德价值是以主体和客体双重尺度为衡量标准的价值类型。兼有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一维与多维、实然性与应然性、社会历史性与终极性等特征。认识和把握道德价值的特点及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道德价值形成过程、实践途径及模式等。  相似文献   

8.
德育中的自由选择是指道德主体按照其意愿独立自主地在各种客观可能性中决定采取行动.大学生作为高校德育的主体,有着丰富的自我意识、个性化的生活现、新颖的价值观,德育中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体现了道德主体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保障大学生德育中的自由选择,必须构建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德育内容模式,实施多样化的德育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任何人作为主体都不是一种孤立的、与其他主体无关的存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性存在。在主体与主体的社会交往中,面对同样的价值客体,形成了不同价值主体间的价值关系,即价值具有主体际性。价值的主体际性揭示了在交往实践拓展、社会依存度加大、人们之间关系更为复杂的今天,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等特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要求人们不仅从主体自身的角度评价价值,进行价值选择与决策,而且要从主体际的角度对价值现象进行思考和权衡,在主体间通过交往、对话与合作,解决面临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0.
崔新广 《江苏高教》2007,(2):154-155
诚信,即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质,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新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主体,其诚信素质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面貌和状态.  相似文献   

11.
经过长期有序的道德教育,人们观念地具有完备的道德规范,道德却实际缺场。导致这种状况的主体性根源在于人们面对道德事件时,道德上理性主体、实践主体和交互主体之维的根本丧失。在这个层面上,道德需要人们自觉进行主体的三维重建:道德理性的主体重建是道德重建的思想性前提;道德实践的主体重建是道德重建的现实性路径;道德互主体关系的主体重建是道德重建的社会性支撑。  相似文献   

12.
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者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应当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全新内容和时代特色,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3.
育德是学科教学的内生追求,学科教学是育德的有效途径,学科育德的特征是隐性育德。学科教学的现实样态主要体现在育德缺位、课堂育德、育德随意化、育德运动化。要充分发挥学科育德价值,提高学科育德效果,必须增强学科教师育德观念及育德专业化水平,发挥多学科育德合力,定期开展学科育德教研,在课前设计、课堂活动及课后实践中都要凸显育德价值,借助健全的学科育德支持及评价机制,让育德真正走进学科教学日常生活,以学科教师务实而富有实效的“常态化”工作,促进学生道德提升、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产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说21世纪是网络时代,人们的交往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作用也日益重要。网络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网络主体的调运,提高网络主体的自律性,实现网络主体在网络中真正的“慎独”。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之间,学科教师面临着艰难的困惑与抉择,这也是新旧教育观念冲突下的必然产物。在旧有的教育观念下,学科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传授本学科的知识,由此而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体系。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科教师的教育使命显然不只是教知识,而是培养健全的人。因此,对于学科教师而言,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学科教师应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来积极参与到德育工作之中,共同实现培养健全的人的教育使命。这也是解决当下德育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德育过程中的情感陶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过程中的情感陶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十分重要,它不仅内在地构成了德育过程,而且在建构以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中不可或缺,另外它还是德育加强对人的情感培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学校实施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道德信条是某一群体或某个人在某一方面信守的道德准则,分为群体道德信条和个体道德信条,是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来实践的一种特殊道德规范。道德个体基于一般道德规范或群体道德信条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等环节选择并确立了个体道德信条。道德信条实践精神在道德主体完全而充分的体现,需要道德主体把道德信条内化为德性,并在一定社会伦理氛围和利益得失比较的考验中始终坚持与德性相一致的德行。  相似文献   

18.
从康德到黑格尔,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体由道德的主体变为伦理的主体,由“善良意志”的先验主体变为伦理实体下相互承认的互主体。这种主体的嬗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变,而是对康德所代表的传统主体概念的一种变革、一种超越、甚至是一种颠覆。黑格尔主体的颠覆具有深远的意义,既是主体向互主体的过渡,也是道德向伦理的过渡,为道德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伦理的致思方式。  相似文献   

19.
无视德育中的主体性是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提出了主体性德育问题,即在德育实践中如何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范生这个道德接受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时代的进步、对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对师范生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科德育的实践意蕴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把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者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学科德育可以使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自觉地成为德育工作者,从而对受教育者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科德育面临很大困境。为有效提高学科德育效果,学校教育需要把握好各种影响因素,兼顾到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