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表明,李白的乐府诗歌中有大量是可以入乐的。但长期以来,对李白诗歌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文学与历史领域,音乐方面的研究极为欠缺,尤其是对李白诗歌的音乐性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从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核心音调、旋法特点、结构材料与终止式五个方面对李白乐府诗歌中可以入乐的部分(即歌诗)作品作了音乐本体方面的初步探析,以期对李白诗歌的全面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文章辨析了乐府与歌诗、歌行、词曲、民歌、音乐文学几个概念的关系,指出:乐府成为诗名以后,作为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曲目含义依然保留下来,宋代以前凡称乐府者,一定与朝廷音乐机构有关;歌诗泛指一切有音乐舞蹈表演的诗歌,只有作为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曲目的歌诗才能称之为乐府;歌行出自乐府但又不等同于乐府,带有音乐性质,但又偏重体裁而言,具有乐府体裁的特点,但又七言非乐府长歌;区分乐府和词主要看句式如何,若是齐言,属于乐府诗,若是长短句,属于曲子词;有些乐府来自民歌,但乐府作为宫廷乐章,不宜再称作民歌,只有少数杂歌谣辞例外;乐府虽与音乐有关,却与音乐文学不相等同,具有音乐形态的乐府属于音乐文学,已经失去音乐形态的拟古乐府和准备获得音乐形态的新题乐府不能视为音乐文学。  相似文献   

3.
音乐与乐府诗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乐府诗的联系十分密切,文人为了音乐的需要而参与乐府歌诗的创作,开始了文人乐府诗创作的源头,又因乐曲的失传而开始了脱离了与音乐的联系的诗歌创作,使得乐府诗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文人乐府诗虽然渐渐远离了音乐的束缚,但相互间的潜在联系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文学和音乐有着深厚的渊源。从汉语的特点来看,语言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交错排列就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古往今来,不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这可以从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说起。《诗经》时代,所有诗都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诗都是可歌的,歌唱都是诗。而接着屈原、宋玉等人所写的"楚辞"就是楚国歌曲的唱辞。汉朝时,前代的曲谱逐渐失传,汉政府便设置了乐府机构来收集民间诗歌,这些诗歌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也都是可以传唱的。唐朝时,曲谱乐谱大都失传,李白杜甫等人的所谓乐府诗,只保留了题目,其实并不能唱,但唐朝可唱的诗歌也是有的,主要二类,一类是根据西域流传过来的歌曲,制定乐谱,请人写辞,如那些名为"凉州词""营州歌"的诗,都是可以唱的。还有一类是"歌诗",这种可歌唱的诗出现在中唐以后,如李贺的诗集名为《李贺歌诗编》,他的诗和李益的诗在当时都曾  相似文献   

5.
曹操是东汉末年一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音乐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维护雅乐的正统地位,注重音乐政教作用;爱好与提倡清商俗乐,发挥音乐审美娱乐及抒发个体情感的功能。在此音乐思想的指导下,曹操创作了诸多精美的乐府歌辞。这些合乐咏唱的歌辞,改变了乐府的生产方式和艺术面貌,转变了其时社会的艺术思潮与大众审美取向。曹操的音乐思想及其创作,对中古以来音乐、音乐文学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音乐在长期的文化积累与审美追求中,形成了以线性形态为根本特征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横向的线性形态基于深厚的文化基础与音律基础,显示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和审美习惯。线性形态的音乐语言具体表现在调式调性转换和旋律发展多个方面。把握传统音乐的线性特征,是深刻解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音乐与服装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在艺术语言的运用及审美信息的传达中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音乐与服装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形式特征入手,分析了二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8.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对中国写景艺术有突出贡献。王维风景诗的审美特征有三方面:一曰自然美;二曰绘画美;三曰音乐美。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通音律,他的许多音乐诗歌中包含的音乐思想,都和嵇康的音乐美学有着相同之处。以嵇康的《琴赋》为例,其赋中所体现的一些音乐审美思想,如琴乐"和"的思想,即与意合,与天地合,表达自己内心所发的深刻感受、寄情于琴,将琴寄寓深刻情感,宣泄心中情绪的有生命的乐器,以及以琴悟道,追求逍遥闲适、心与道冥的古琴审美观,都在王维音乐诗歌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0.
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 ,于2 0 0 2年 4月 2 0日到 2 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目的 ,在于探讨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开辟诗歌研究的新途径。包括文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共 4 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提交论文 2 0余篇 ,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中国古代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这是本次会议的重点。赵敏俐提交的论文《汉乐府歌诗演唱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 ,就是从乐府歌诗的音乐歌舞表演角度来研究其文学特色的有益尝试。他首先指出 :由于汉乐府歌诗是诉诸表演的…  相似文献   

11.
在音乐鉴赏中 ,由于音乐种类的不同 ,其审美心理动态也不同。单一的音乐作品与综合的音乐作品的审美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意韵生动的器乐小品 ,感人肺腑的抒情歌曲 ,欢快奔放的民间舞曲 ,扣人心弦的交响乐 ,瑰丽辉煌的歌剧、舞剧等千差万别的音乐体裁 ,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音乐形态美与丰富万千的审美心理动态。为了更好地分析、研究各种音乐的美学价值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剖析。1.无标题音乐。这是一种“纯粹的音乐” ,它突出了声音艺术的音响特征 ,无需添加音响动态之外的标题及文字说明 ,完全脱离了概念、词语、动作情节等外在…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每次音乐发展都导致了文学蜕变.从诗三百到乐府,从词到曲,每次蜕变的主要原因,都是音乐的更新.如明代王世贞所说:“三百篇而后有骚赋,骚赋入乐府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婉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清代王奕清说得更清楚:“自古乐亡而乐府兴,后乐府之歌法至唐不传,其新歌者皆绝句也;唐人歌诗之法至宋亦不传,其新歌者皆词  相似文献   

13.
从音乐本体来看,传统西路庐剧的主调音乐的旋法特征主要是旋律的连续下行进行、大二度与小三度的主要地位、旋律音程转位的使用、相同形式的基本音列等;从音乐美学视角来看,地域性、文化性对传统西路庐剧主调音乐旋法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民间音乐,民歌分析是重要的途径。根据豫西民歌的音乐形态、演唱形式和场所进行归纳,将其分为劳动歌曲、灯歌、小调及叫卖歌曲四类;进而对其旋律的调式和音阶、基本曲式与结构原则加以分析,阐明其同调式、同种音阶不同构成音所产生的不同音乐色彩;重复、并置、重复与并置相结合的结构原则和旋法特点在豫西民歌中所产生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阐释空间的差异表现在音乐形态、乐谱特点、审美追求三个方面。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音乐较西方古典音乐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而这种差异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在于中西音乐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从音乐的功能和价值角度诠释音乐存在意义。使音乐在不同的角色位置和主体不同需求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音乐自身独特审美规律的意义系统。通过音乐存在意义与音乐审美问题内在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把握音乐审美的条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主腔分析法对川剧代表曲目《七姬思凡》的旋律形态进行分析,得出该曲目中两个基本主腔旋律及变体,并对其核心音调、基本旋法、旋线等因素进行描述归纳,从形态学角度证明川剧的旋律确在弋阳腔与昆曲音调基础上结合四川民间音乐旋法旋线及节奏等因素,具有多地域音乐混合特征,并认为此现象形成是移民文化与巴蜀地域文化合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主腔分析法对川剧代表曲目《七姬思凡》的旋律形态进行分析,得出该曲目中两个基本主腔旋律及变体,并对其核心音调、基本旋法、旋线等因素进行描述归纳,从形态学角度证明川剧的旋律确在弋阳腔与昆曲音调基础上结合四川民间音乐旋法旋线及节奏等因素,具有多地域音乐混合特征,并认为此现象形成是移民文化与巴蜀地域文化合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郭茂倩《乐府诗集》由于以音乐为分类的标准,故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将古诗、律绝作乐府诗等。文章以《乐府诗集》所收李白有关乐府诗为例,并结合各种版本的李白集所栽,对其进行了首次考察与甄别,其或有助于对《乐府诗集》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0.
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前者称诗仙,后者称诗圣。诗仙飘逸,诗圣肃穆。诗仙性情奔放,奔放的感情要求无拘无束,故喜乐府;诗圣性格沉郁,沉郁的感情要求凝重雅正,故以律诗名世。诗人的风格是直接由创作个性决定的,所以李、杜二人的思想、气质,乐府与律诗在体裁上的特点是决定两个人的诗作,在形式上各有侧重的基本因素。 李白一生写了多少乐府诗?有人说共230首;有人则说“乐府”本身就是个模糊概念,对这一问题很难做出确切回答。后说也不无道理。乐府诗原来指的本是配乐的歌诗,以汉代始设采风之乐府机构而得名,但由于乐谱失传,现在我们已无法从音乐上辨认了,只能从题名、句式、语言风格及内容上加以识别。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题名。关于这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