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育是目的和任务,不是一项工作;德育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不是德育处的工作;德育基于学校实际,不仅是完成上级任务;德育须有社会和家长的参与,学校难以承担全责;学校应直面德育困境,积极调整策略,针对教育普及化、大众化以及身心全面发展并不断改变着的学生实际,整合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发挥核心作用,在学生成长中创设出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在过程和经历中不断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2.
传统德育模式已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学校德育必须寻找新出路。自2001年秋季始,我们进行了“开放·体验”的德育模式探索,已初见成效。一、“开放”的基本含义“开放·体验”德育是在开放思想指导下,以体验为主要实责任编辑·赵颖施形式的德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开放的基本含义包括:1.德育思维的转变。把德育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审视德育,根据时代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2.德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不断增加新内容,替代旧内容。3.德育途径的拓展。打破校园德育代替全部德育的格局,实…  相似文献   

3.
政治课堂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要增强德育效果,政治教师必须做到:提升自身素质,言传身教;剖析教材,提升德育质量;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革新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杜威德育思想包括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德育本质;德育无目的论的德育目的;从做中学的德育方法;德育客体主体化的儿童中心论等主要内容。在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探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法和规律的今天,深刻挖掘并反思杜威教育思想中有关德育思想的论述,对于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社会合格公民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索德育的新途径——网络德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德育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德育也应运而生,网络德育同网络学科教育相比相对滞后,可以说网  相似文献   

6.
《海南教育》2013,(6):51-53
<正>近年来,我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做好德育工作。我们细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把实效性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拓展活动空间,开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取得较好成绩,高二基础会考取得全面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旧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只有不断拓宽德育领域,创新德育方法,完善德育措施和评价办法,大力开展德育科研,才能真正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航 《中国德育》2009,(5):14-18
对德育含义的准确理解,是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基本前提。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直接指向道德人格。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主要标准是:是否为社活动;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论日本德育的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日本德育历史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日本德育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色:以新思想传统为基础;具有不断西方化的趋势;东西合壁创造性地发展。本文即对日本德育的这几个特色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教育对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德育工作还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我们期待学校的德育工作核心理念是在社会结构变化的条件下德育应从"泛政治化"向文化型转变。文化型德育或德育文化是当代德育的主要型态,德育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从"泛政治化"德育到文化型德育,在价值倾向上要从以社会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接纳"从两极到中介"的思维方式。本文论及我校德育发展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德育场的含义和特征、构建德育场的必要性以及德育场的运作原理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一种适合新时期需要的新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政治教学通过创设德育情境,有利于增强德育功能,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能力,精选德育素材,利用多媒体,创新德育情境形式。  相似文献   

13.
西方背景下,德育理论先干德育模式产生,德育模式的建构有着完备的德育理论做指导.但是,中国由于教育经历了"文革"十年的颠覆性破坏,理论的建构和实践模式的运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所以德育理论和德育模式是在交织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方面道德教育理论的丰富促进了德育价值的进步,进而促进了德育模式的开展;另一方面,德育模式实施所收到的良好成效进一步端正了德育价值和生成了新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育的弊端和由此引发的道德教育中的一些悖论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试图寻找各种解悖途径。主体间性德育的提出不失为解决道德教育中悖论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引发这一理论提出的道德教育悖论现象分析出发,以便针对性的寻找到主体间性德育更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中各因素的复杂性反思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由于实践工作者对德育、德育网络、德育主体等现代德育理论中的概念内涵存在的复杂性认识不够,使得德育内容单调、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目标模糊,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李小鲁 《中国德育》2007,2(5):18-20,36
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忽视道德的个体性,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要求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生态德育观与德育生态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相互交融碰撞产生了新的德育工作观.早在20世纪就开始盛行的生态德育观与当前提出的德育生态观是两种不同的德育工作理念.本文主要对二者的形成背景、内在涵义和具体内容加以比较.阐明二者的概念之别.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与道德知识教育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影响以及对"灌输"理论的片面理解,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往往将道德教育简单化为道德知识教育,从而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将道德教育从实际意义上的道德知识教育转变为真正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