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各类新闻媒体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在报道时不经意中对报道对象造成伤害(以下简称“不意伤害”)。就其存在的广泛性而言,不仅其他媒体在报道中经常出现,在我们党报日常报道过程中也不鲜见,特别是我们在从事区域经济报道时,此类现象更是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2.
所谓突发新闻的“二次伤害”,主要是指在天灾人祸的报道面前、在重大突发性新闻和灾难事故的报道现场,新闻本身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但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让受害者或者当事人或者受害者的亲属等被新闻报道“二次伤害”。这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到媒体公信力,也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痛苦,我们要学会规避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3.
隐性伤害,是一种对报道对象或与报道对象相关联的个人或集体造成的一种不太明显的伤害。在这里,“不太明显”,是指要么不是作者蓄意造成的伤害,要么指这种伤害的程度较隐蔽,至少不构成对报道对象或与报道对象相关的个人或集体权力的侵害,因为那种侵害是新闻官司和新闻法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杨保军 《今传媒》2010,(3):43-46
在常态职业新闻活动中,新闻媒介的一些不当新闻报道、错误新闻报道,常常会对社会公众造成道德伤害,特别是对相关的新闻报道对象主体或其他相关主体造成伤害。这样的事实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一旦出现这种现象,新闻媒体和职业新闻工作者应该怎样做,也是非常实际的道德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常态职业新闻活动中,新闻媒介的一些不当新闻报道、错误新闻报道,常常会对社会公众造成道德伤害,特别是对相关的新闻报道对象主体或其他相关主体造成伤害。这样的事实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一旦出现这种现象,新闻媒体和职业新闻工作者应该怎样做,也是非常实际的道德选择问题。但就当下现实来说,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对社会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新闻伦理在新闻媒体从业者心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导致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分析新闻话语暴力导致的二次伤害现象,在探析新闻话语暴力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基础上提出规避二次伤害的策略或方法,以期对新闻媒体从业者在新闻报道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化名”的身影,它是媒体出于特定目的,在新闻中不出现相关人员的真实姓名,而用其他符号代替的一种现象1。除了常见的在假名字后注明“化名”,它还有很多其他表现形式,比如“姓氏+某”、“消息人士”、“业内人士”等。新闻作品使用化名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明确规定,一些报道中媒体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是近年来我国一个热点名词,“弱势群体”新闻报道在媒体上也成为一个社会注目的焦点。2004年3月份上旬,媒体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骤然增温,笔者以广州三大报业集团的主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为例,详尽分析这一时期三大报的“弱势群体”报道现状,试图在基于报道文本数据分析的情况下,探讨出这一时期“弱势群体”报道升温的现象和内在原因,进而发现近年来我国“弱势群体”报道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9.
刘艳 《新闻世界》2013,(7):295-296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的逐渐成熟,一些媒体越来越热衷于犯罪新闻报道,以获取更多的眼球效应。犯罪新闻中性犯罪的新闻报道以大篇幅新闻和大幅照片提升了公众的关注度,但却极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本文从媒体性犯罪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中存在的“伦理失范”出发,探究媒体如何在恰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并对今后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的具体操作提出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媒体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第一时间".目前各媒体对其运用是否恰当?研究发现,当前"第一时间"运用在某些新闻报道中并不能准确表明一家新闻媒体的报道时效,反而是个容易被媒体用于掩盖其时效落后的概念.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当慎用"第一时间",而代之以具体时间清楚交代发稿和报道的准确时间.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平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记者、编辑采编、传播的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不同需求,是新闻报道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带有很强针对性、现实性的“平衡”问题。新闻报道为什么需要平衡首先,新闻以变动着的客观世界为报道对象,而世界处在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循环往复之中。任何畸型的完全一边倒的报道,都会造成信息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中准确而生动的细节,会增强新闻报道的宣传效果;细节不准确,会使读者“由此及彼”,怀疑其他事实的真实性。为此,新闻报道人员应当注意报道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准确。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不要自相矛盾新闻报道中的自相矛盾,是指同一事实,或者同一画面,在表述时,前后不一致,或者这篇报道与那篇报道,这个报纸与那个报纸不一致,或者新闻照片画面与说明不一致,也即通常所说的“一事二说”。比如,有一篇反映某位“民族英雄”“鲜为人知的故事”的报道,文章前面说他在黄海海战中,“与全舰25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3.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家于光远曾经说过:“灾害是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自然—社会现象,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也就是征服自然、兴利除害的斗争史。”与此关联灾害新闻也永远是新闻报道一个不容忽略的领域。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媒体历来非常重视灾害新闻的报道。通过美国主流报纸这次对印度洋海啸的报道,或许我们从中能受到某些启发。  相似文献   

15.
魏丹冰 《新闻世界》2014,(12):183-184
近年来各种真实性缺失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成为伤害媒体公信力的主因。今年8月份关于“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报道,再一次把媒体推上了风口浪尖,饱受公众质疑。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分析新闻真实性缺失现象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  相似文献   

16.
所谓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引发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或公众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而通过新闻的报道又引起或造成当事人或公众物质或精神的再一次伤害。而无意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后果可能比第一次伤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董媛媛  赵夏 《今传媒》2014,(5):11-13
在当今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巨大压力下,新闻媒介由于不同原因而出现的新闻涉假现象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主流媒体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也常常因为“抢新闻”而忽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造成报道失实。本文一方面对2008至2012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涉假现象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对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失实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负面人物报道不宜"妖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当前各大媒体,负面人物几乎已成为仅次于娱乐、体育明星的第二大报道对象。然而面对当前负面人物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种种怪异、妖魔化的形象,我们不禁要问:“负面人物是否因其身上的缺陷,就要成为各大媒体随意揉捏和打扮的泥人?”“负面人物新闻报道到底有没有章法可循?”“他与典型人物报道的差异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高海建 《青年记者》2016,(27):31-32
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是国内外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议题,但目前国内将贫困报道作为一种单独的报道类型来加以研究还比较少见。学界有些贫困报道研究是以报道内容来界定的,比如“公益报道”“慈善报道”“爱心报道”等。学者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往往没有明确辨析其内涵,认为贫困报道是社会弱势群体遇到突如其来的、无法承受的挫折时,媒体介入所进行的报道,这种报道往往形成社会资助,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还有一些研究是以报道对象来界定的,如“农民工报道”“留守儿童报道”“空巢老人报道”等。另外一些学者虽然使用了“扶贫报道”的概念,但研究对象一般是政府或某些社会组织对某一贫困地区的帮扶。这样,其内涵实际上变成了以某些地域为对象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0.
徐琼 《新闻前哨》2004,(2):42-43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出现失误或偏差,使报道对象在经济或精神上蒙受损失,产生负面影响,就称之为新闻伤害。所谓新闻侵权,是指通过新闻手段,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一般认为,构成新闻侵权包括以下四个要件:新闻违法行为的存在;违法行为造成了损害性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根据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