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政务应用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公众需求是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逻辑前提,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公众需求给予充分的回应。围绕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公众需求分析问题,构建了基于KANO—SPD矩阵的分析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按照该模型思想对公众需求特征进行的分类,比传统方法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该模型具有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按照需求特征识别公众群体的功能,因而可以作为公众需求分析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信息弱势群体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提供,以提高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缩小数字鸿沟。信息弱势群体电子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供给模式和供给渠道两个方面。在供给模式上,应当采取公私合作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在供给渠道上,应当综合采用互联网、移动电话、政府呼叫中心等多种方式,使更多的信息弱势群体能便捷地获取到政府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公众电子公共参与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敬筠  仲伟俊  梅姝娥 《情报杂志》2007,26(9):54-56,59
通过对G2C模式的电子公共服务进行研究,从电子公共服务所涉及的三个方面(供应方——政府,工具——政府网站,需求方——公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了影响公众通过电子方式获取政府公共服务的各种因素,为以后对公众进行电子公共参与度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总体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且水平趋同。通过对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分析,阐述各种方式内生的激励和效率因素,结合我国国情,对建立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孙燕 《学会》2010,(12):7-10
在制度性、规模化的公共服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背景下,如何解决整齐划一的公共服务所不能解决和包办的微观化、个性化的社会需求和问题,从而促进社会机体的健康发展,是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方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南京市鼓楼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模式为样本,从社会多元治理的视角,分析了社区发展、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参与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合作生产公共服务产品的机理,提出小规模需求的服务生产供应模式,以最大程度、更有效率地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6.
以结果为导向,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困境,以期对优化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体育公共服务成为推进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的着力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衡水市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对衡水市体育公共服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发现:(1)需要拓展体育公共信息宣传的渠道、丰富体育公共信息服务。(2)衡水市体育公共服务存在供、需主体不同步,供、需内容错位,供、需沟通障碍的供需矛盾,对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需求评估不足、政府缺乏对大众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传输的关注等原因。  相似文献   

8.
全球电子化政府现状及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球电子化政府的发展现状概括出发,认为全球电子化政府正处于初期阶段。同时总结了电子化政府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所在,认为全球电子化政府的进程中由于无法认清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所在,存在大量的认识误区和资源的浪费;传统行政和电子化政府行政模式并存所存在的行政文化的阻力对推进电子化政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郭瑜 《科协论坛》2007,(4):149-150
我国社会不公正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凸显,政府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社会和公民的需求是我国社会不公正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只有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才是解决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共服务及社会公正的涵义,指出目前我国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分析了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必要性,拟提出在社会公正目标下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技术背后服务驱动的政府流程再造,这也是电子政务成功与否的关键。公民、企业作为公共服务或产品的受众,却往往被排除在传统致府流程再造的范围外,本文提出基于顾客关系管理理论作为政府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思想,即以公民为导向,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将公民的需求转变成让公民满意的公共服务或产品,以促成电子政务环境下实现传统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