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迅 《现代语文》2007,(7):75-77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哈姆雷特身上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其中之一。对这个问题,历代许多评论家都作出过不同的解释,但种种解释都不能让人满意。本文笔者针对两种流行的解释,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了笔者本人认为的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局限和弱点,使他拖延了复仇,并一再贻误良机,给了克劳狄斯以警觉和反扑的机会。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的反扑又没能进行积极的防范,终于遭到暗算,落得个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
对于哈姆雷特的悲剧,历来说法不一,但若从原初文本入手,紧扣主人公在剧中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乃在其自身,是其自身性格的缺陷所造成的。哈姆雷特聪明过人而又迂腐可笑,理性节制而又不乏感情用事。这截然相反的性格竟统一在他一个人身上,而最终也正是这一性格的缺陷将他定格在古今中外悲剧人物的长廊里。  相似文献   

3.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作为戏剧艺术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历史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但是一直以来,哈姆雷特的人格备受争议。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形象进行人性化地分析来重新为"延宕的王子"申辩。  相似文献   

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核心人物,一直以来,他是无数导演、演员试图理解还原或重新架构的角色。我们读"哈姆雷特"、演"哈姆雷特"、消费"哈姆雷特",他已然成为一类人、一种文化或一种精神的象征,且从不过时,人们在他身上看到共性,又发掘到一些不同。那么,"哈姆雷特"之于21世纪,他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诠释?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之一,其性格的复杂性世所公认。本文认为,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源于其矛盾性。哈姆雷特性格的矛盾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即勇敢与怯懦、冷酷与温情、焦躁与谨慎。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命运悲剧的出现,这是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生死问题贯穿于《哈姆雷特》的整个剧情,并在剧中占据中心地位.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遭遇表达了他对生死问题和人与命运的思考,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共同的悲剧意识.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极富哲理性,引发的亦是关于生死的思辨.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讲述了高贵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哈姆雷特的生命中有着种种目标,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复仇目标。复仇目标在利益生活空间与道德生活空间的联动博弈中实现着对哈姆雷特的影响。复仇目标能否及时地在博弈中掌握足够优势,从而促成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解除哈姆雷特周围的威胁,决定着哈姆雷特的结局。在剧中,复仇目标在利益生活空间与道德生活空间的联动博弈中受到了过于强大的阻力,不可能在灾难降临前促成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因而哈姆雷特的悲剧性结局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哈姆雷特是个典型的悲剧形象,虽然立志扭转乾坤,但他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理想与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自身残存着的一些旧的落后思想也束缚了他的思想和行动,造成行为上的延宕;不联系群众孤身与强大的社会恶势力做斗争也是造成其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周盛 《文教资料》2008,(6):21-23
本文从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初现象入手,认为哈姆雷特的心性气质体现的是生命价值优先的原则,这是一种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他的悲剧,一方面是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克劳狄斯的冷静计算与莱阿蒂斯的感性冲动这两种现代性原则舍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史不为柳永立传,使我们不易弄清他的生平。他直接抒怀的作品太少,使我们难于了解他的思想。他厌透了功名利禄,又要努力谋求职事;他以浪子词人著称,又是卓有政绩的循吏。尖锐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能获得谐畅的统一,其原因何在?是什么思想在支配着这位词林怪杰?是什么原因酿成了他生无以养,死无以葬的空前悲剧?对于他的人品,为何盖棺近千年仍论而不定?他在思想方面影响于世的以积极居多还是消极  相似文献   

11.
无据之夜     
那个穿短裤的女孩子,也站在里边。她还是那么生动,她的一举一动依然充满了活力,在困顿的黑夜里显得格外触目,几乎像是一团有力的火焰一般,摇曳在无边的昏沉中。她再一次触动着他对于青春的某些记忆。他的好奇变得无以复加,究竟是什么支撑着这样的活力?他曾经有过这样的活力吗?他对此有着十分的确定,自己是没有过的。那么,他的妻子曾经有过这样的活力吗?他仔细回想着,妻子以前还算是活跃的,但最活跃的时刻,也还是不及这个女孩子。  相似文献   

12.
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以复仇起笔,贯穿全文的,是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为了复仇,他甚至抛弃了心爱的女人奥菲利娅,最终导致后者因绝望疯狂而溺死。作为莎翁悲剧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悲剧爱情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的悲剧元素;爱情的幻灭与复仇的过程构成了剧本的主要框架。  相似文献   

13.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杰出的一部。主人公哈姆雷特由于其性格的复杂性而成为评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哈姆雷特人物的性格特质,独白,这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为直接的形式,成为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独白,是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一种语言的自然流露,它既可以起到交待剧情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在哈姆雷特的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中,都有哈姆雷特的大段独白,通过这些独白,我们可以进入这位丹麦王子的灵魂深处,理解什么使他忧郁、痛苦、矛盾。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主人公的几段独白,理出他的性格发展的线索,它们构成了全剧情节发展的一条潜流。 在《哈姆雷特》的第一幕·第二场,剧中标出“(除哈姆雷特外均下)”,这一说明道出了区分独白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看它是否是人物独处时内心活动的披露。之后,哈姆雷特便以忧郁的形象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父亲突然病故,母亲匆忙改嫁,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使哈姆雷特的内心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他的心里失去了平衡,性格也变的忧郁起来。他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他说:“人事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对他深爱的母亲,他也发出:“脆弱啊,你的名字就  相似文献   

14.
诗化意识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哈姆雷特的悲剧,但却赋予了他独特的生存状态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了他在命运面前的选择。深入探索诗化意识在哈姆雷特悲剧中的意义,是理解整部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刚刚过去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呢?在人们欢聚一堂的时候,你听到了什么?是人们相聚的欢笑吗?是喜气洋洋的联欢会的掌声吗?是震天响的鞭炮声吗?还是其他?或许你听到的是我们没有注意的,你听到了什么?那又代表着什么呢?有这样一个《商人捡硬币》的故事:有一位昆虫学家和他的商人朋友一起在公园里散步、聊天。忽然,他停住了脚步,好像听到了什么。“怎么啦?”他的商人朋友问他。昆虫学家惊喜地叫了起来:“听到了吗?一只蟋蟀的鸣叫,而且绝对是一只上品的大蟋蟀。”商人朋友很费劲地侧着耳朵听了好久,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什么也没听到!”“你等着。”…  相似文献   

16.
柴亚茹 《成才之路》2013,(16):47-47
李商隐的情感世界以悲剧结束了,但就是这悲剧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悲剧美的感受,人们在同情他的悲剧人生,感受他的悲剧情感的同时,也欣赏着他的悲剧美的魅力。他一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的爱情世界,用多愁善感的心灵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情感。他的爱情观和女性观,还是比较进步的。苏涌源在《李商隐的情感世界》一文中写道:"如果说李白是风,李贺是电闪雷鸣,那么,李商隐则是雨;有时是春雨,柔柔的  相似文献   

17.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一位科学家,一位献身于科学的人,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他可能想什么,做什么呢?请看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一位著名研究员的最后时刻。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这一年,他正好67岁,按照一般的规定,他早已超过退休的年龄。这一天,也早已过了下班的时间,他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哈姆雷特本身是个热情乐观的青年,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但是父王的意外死亡,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使他忧郁,优柔寡断,多疑,性格上出现了矛盾,从而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9.
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人们对窦娥这一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解读也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沈永生老师认为,窦娥因柔弱而反抗而美,她是一个被封建社会黑暗现实折磨得不行的柔弱的反抗者,你认同他的说法吗?  相似文献   

20.
拳拳赤子心     
中央电视台终于传出了那个不幸的讣告。尽管您身届高龄而又久住病床,但人们还是以诚挚的心愿,衷心希望您能健康长寿,在龙年腾跃之际,率领我们去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母语教学科学体系而拼搏。然而,您还是远去了。您走完了自己的光荣的道路:一生平凡而又圣洁,无私更兼无畏,我在心底轻轻自问:“叶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想到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