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道德信仰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是指主体在一定世界观信仰的指导下,有机统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心理因素,把"善"作为道德生活领域内的终极追求,在主体自律的基础上对某种道德理想或者道德体系的笃信和奉行。与其它信仰形式相比,道德信仰具有基础性、真诚性、崇高性和非终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直觉使道德主体能够洞察道德信仰的本质和内涵,形成统一、稳定、持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坚定对道德价值理想、目标和规范的信奉。道德直觉的整体性造就了道德信仰的完整性,瞬间决定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直接性,“非逻辑性”暗合了道德信仰的本质性要求,无意识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超越性。奠定道德信仰的基础、提供道德信仰的方法、坚定道德信仰的理想性是道德直觉促进道德信仰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内心信奉与崇仰,其通过把握道德目标、整合道德规范、督导道德实践来铸造人的最高道德价值理想和最高道德人格。道德信仰意蕴深刻,学界虽对其有过阐述,但其真正定论尚未形成。笔者结合各位学者观点,从道德信仰的结构性要素、道德信仰的根本特性及价值导向等方面对其意蕴从新探讨。此外,通过对道德的终极至善性、道德信仰的整合性及道德信仰主体内需性的理性把握进一步探析道德信仰之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生成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必须以道德信仰为基础。本文从社会存在角度提出并分析了社会所具有的外在性、未完成性和可塑性特征。认为这三种特征为道德信仰的生成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使道德信仰成为一种必然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人类生活的理性基础。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是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主体间性超越了传统哲学实践观"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更加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理解关系。本文基于主体间性之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性,探究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方法、文化建构和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6.
自利指主体出于过一种“好生活”的动机而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不同于利己主义。自利存在三种形式,即生存性自利、价值性自利和道德性自利。生存性自利是保证主体满足其本能性的需求,同时,它也是价值性自利和道德性自利的前提;价值性自利是人们在具体行为中所追求的目标,无论这一目标是满足了自身的价值性自利还是他人的价值性自利;道德性自利是价值性自利在道德关系中的延伸,它是在主体无法独立实现价值性自利、并身处某种现实或可能的道德关系时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兼论学校德育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的关系实质上指一种价值信念与价值实践的关系。宗教信仰可以对道德生活准则起“核准”的作用,从而使践行这一准则的道德主体产生神圣体验;宗教信仰使宗教道德主体具有道德信心从而成为一个“自律”的道德主体;宗教系统往往利用全部人类文化成果支撑其特定的道德修养与教育。宗教道德可以分为信德(信仰)、主德(基本道德原则)和具体道德诫命(具体道德规范)等三个不同层次。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宗教道德,就必须对这三个层次做具体分析。从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的关系,宗教道德及其修养、教育的理论构架和具体策略中均可离析出许多学校道德教育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传统习俗等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青少年要接受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人格,这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应从道德内化与主体性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青少年道德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道德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是以道德作为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尺度,而发挥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道德价值是以主体和客体双重尺度为衡量标准的价值类型。兼有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一维与多维、实然性与应然性、社会历史性与终极性等特征。认识和把握道德价值的特点及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道德价值形成过程、实践途径及模式等。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道德信仰出现价值偏移,道德判断标准不一致,道德行为主体失范。针对大学生道德领域的焦点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在本体上建构道德信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在方法上遵循道德逻辑、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践上注重道德体验、实现知行合一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的维度来看,信仰作为道德生成的内在基础为个体道德提供精神支撑、价值尺度和恒久动力。从历史的维度来看,道德为获得神圣的价值根基往往自觉地趋向于信仰。从现实的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切实发挥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作用,不仅应为大众提供精神生活层面上的“终级关怀”,而且应提供社会制度层面上的“次级关怀”,更应提供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初级关怀”。由此,必须把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信仰是一种终极的关切态度,是人对现有世界的内在超越,是一种主观确信态度,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和指导,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永恒方式。道德是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是由国家强行制定和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人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信仰是道德由他律转为自律的内在规则;信仰为道德提供本体论的依据;信仰推进道德的演进和发展;信仰赋予道德以力量;信仰支持道德主体对于道德追求的坚毅和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一旦信念基础瓦解,道德就面临危机。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场道德危机。一方面以宗教或形而上学为信念基础、以共同体为价值取向的传统道德,作为一种整体的范式,在现代社会丧失了其有效性;另一方面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在其信念层面上必须经得起现代理性的反思,并将基本的公平价值包含在内,但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比较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主体理性精神,以及基于其上的公平原则,此外,权钱交易、裙带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又严重破坏了现代道德对公平原则的基本信念。  相似文献   

14.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基本形式,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道德体系中的最高价值理想或最高人格境界,凝聚或整合着各种道德诉求和规范。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由于旧的道德信仰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尚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机现象。在此,文章重点分析了道德信仰危机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该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信仰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使道德信仰培育顺利进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培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理念启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基本方法基础;坚持实践性,是道德信仰实践性表质的要求;尊重主体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决定因素;抓住联系发展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当前部分高校道德教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坐标、动力、凝聚等作用。高校道德教育中缺失道德信仰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本体认识的片面与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定位等方面的错位。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建可以从加强道德信仰教育、加强法制意识、加强校园道德舆论监督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理想和信念是道德信仰构成的两个方面,认知、情感、实践是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要坚持科学理论灌输原则。底线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信仰教育的基础,道德情感体验是大学生形成科学道德信仰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8.
道德信条是某一群体或某个人在某一方面信守的道德准则,分为群体道德信条和个体道德信条,是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来实践的一种特殊道德规范。道德个体基于一般道德规范或群体道德信条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等环节选择并确立了个体道德信条。道德信条实践精神在道德主体完全而充分的体现,需要道德主体把道德信条内化为德性,并在一定社会伦理氛围和利益得失比较的考验中始终坚持与德性相一致的德行。  相似文献   

19.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坛中风格独特的小说作家,他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平凡、卑微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善良、仁厚,平静而坚忍,面对生存困境认命而执着,以精神信仰战胜现实阻隔,在命运限定的范围内,珍爱生命,体悟存在的终极价值,有向上的意志,体现了深刻的人文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