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高祖时期——质木无文汉高祖刘邦以其恢弘的气度威加海内,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大风起处,云动雨散,一群草莽英雄,终平天下安社稷。烟尘四起,根本就无人去过问诗书,刘邦对文人更是毫不在意,见儒生则溲溺其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汉书·陆贾传》)见俪生则倨使两女子洗足,郦生入,长揖不拜,曰:“……”沛公骂曰:“竖儒……”(《汉书·郦陆硃刘叔孙传第十三》)叔孙通将为他定制礼仪,一生无所畏惧的刘邦惶恐地问:“得无难乎?”还郑重地交代叔孙通定礼制时要估计他是否能够遵行而定。非但皇…  相似文献   

2.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3.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4.
荐羞僖公十七年:“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竹添光鸿曰:“羞,食味也。”①杨伯峻曰:“荐羞同义连绵词。……雍巫职在烹割,故进所食之品物。”②按:《说文.丑部》:“羞,进献也。”“荐羞”同义连文。隐公三年《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僖公三十年《传》:“荐五味,羞嘉谷。”皆以“荐”、“羞”相对。《史记.齐太公世家》作“因宦者竖刀以厚献于桓公”,正以“献”释“荐羞”。既曰“厚献”,则所献未必为肴馔可知。欲鞭之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王叔岷曰:“案《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礼俗辞典》一书,融学术性、知识性、普及性于一体,但错谬之多却令人不寒而栗,平均每页至少有3处错误,有的多达20余处。不知责任编辑责任何在焉。这里仅就《辞典》第一部分服饰类择举数例。 一、张冠李戴 第1页衣条《说文》:“上曰衣,下曰常。”引文当是《释名》而非《说文》。裳条两处引《说文》:“裙,下裳也。”查遍《说文》不载斯文,且有一处将裙印成了繁体。第4页芾条引《说文》:“市,(韦毕)也,古知蔽前而已。”此为段玉裁的注文,而非《说文》经文,且古字前脱上字,知为衣之误。引郑玄注文“古者因渔而食,因衣其皮”当为“古者佃鱼而食之,衣其皮”。第6页燕衣条《周礼·天官·玉府》将孔颖达疏错成了郑玄注,并将王府之玉错成了王。第48页屐条  相似文献   

6.
班固依历史档案史料编著的《汉书》,被誉为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自东汉问世后至南北朝间,传诵《汉书》还蔚为五、六百年之风尚,以致于《汉书》被称为“汉圣”。该期间,《汉书》地位扶摇直上,其影响之大,远超于《史记》。后人还常把两书的作者司马迁与班固联结一起,或以“班马”、“迁固”并称,或以《史》《汉》并举。  相似文献   

7.
新编《辞源》,内容丰富,方便读者,其功不小,然亦有未尽善处。今举三条,辨正如次。一、《辞源》“骨更”字条下云:“(一)食留咽中。见《说文》”。按:《说文》曰:“骾,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晋语》:卜籀曰:狭以衔骨。韦注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曰骨骨更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食骨留咽中,,这个“骨”字是少不得的。如果仅是“食”留咽中,则为因噎废食之“噎”矣,不成其为“骾”了。旧本《辞源》作“骨留咽中也”,省一“食”字,犹不失原义。今《新华字典》解作“骨头卡在嗓子里”,非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实践中验证黄金法则的作用《圣经·马太福音》中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儒教的经典文本《论语》也记载着:“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它所表达的推己及人、爱人如己的思想,就是在世界各主要宗教中都能找到的所谓“黄金法则”。虽然笔者并不是宗教信徒,但对一些表述在宗教经典文本中、却又并不仅仅只限于宗教信仰本身,而是放之于大众社会(或者说俗世世界)也不无益处的普世思想,还是认为值得借鉴的。如果遵照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去多角度地看…  相似文献   

9.
左平熙 《档案》2008,(3):24-26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校勘是校雠的核心。刘向《孙卿书录》:“臣向言,所校雠《孙卿书》……以相校……”。刘向自称整理古籍的工作为校,又称校雠。《太平御览》618卷引《风俗通》:“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取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条其篇目”,主要是篇章字句的校勘;而“撮其指意”,主要是考辨其书的学术宗旨、渊源、流派,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10.
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是中古《汉书》学的经典著作,《汉书叙例》是了解颜氏学术观点的重要文本,该文对南朝《汉书》注多有批判,亦不收录南朝注家,其中原因可归结为:晋唐之间蔡谟《汉书》注本的流行,北方《汉书》古本与《水经注》等其他文献的留存,梁末唐初的书厄及南朝《汉书》注之新变范式。此外,考察颜注《汉书》的成书历程,探研成书实情,对理解“抄袭旧注”说亦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汉书》卷七《昭帝纪》记载了始见于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的一项礼制: 三月,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 匹,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 里。令郡县常以正月赐羊、酒。有不幸者赐衣服一袭,祠以中 牢。”(中华书局校点本《汉书》第一册225页)杨树达《汉书窥管》卷一说:“‘正月’,《王贡两龚鲍传》作‘八月’。以《后书》刘平等传考之,‘八月’是也。详《王贡两龚传》。” 杨树达认为“正月”是“八月”之误,并说明有关论证将在《王贡两龚传》里展开。鉴于眼下最为通行的《汉书》校点本尚未采用杨说,而弄清“正月”是否“八月”之误的问题又有助于其他文献的整理研究,我们有必要继续探讨《汉书》卷七十二《龚胜传》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12.
兵书略“兵家”一般是指我国古代的军事家,但在《汉书·艺文志》中是专指先秦、两汉时期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及其著作。《汉书·艺文志》云:“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艺文志》将兵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其中兵权谋家是专论用兵之战略  相似文献   

13.
周怡 《新闻界》2007,(1):50-51
一、“旧闻”概念的历史考证“旧闻”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司马迁的父亲嘱托儿子要完成未竟之业,说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又有《汉书·司马迁传》记,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信中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相似文献   

14.
说“论赞”     
“论赞”,是中国历代书籍和文章中的一种定型化的文字体式。包括史书中的论赞以及这种论赞的衍生物——其他作品继承和仿照史书的论赞体所作的论赞。 史书中的论赞,指史书纪传篇之末所附的评语。其名目很多,《左传》称“君子曰”、“君子谓”或“孔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后汉书》。《明史》等皆称“赞曰”;汉荀悦《前汉纪》《宋史》、《清史稿》等皆称“论曰”;《三国志》称“评曰”;常璩《华阳国志》称“撰曰”;《旧唐书》称“史臣曰”;《资治通鉴》称“臣光曰”。其他还有称为“议”“诠”“序”  相似文献   

15.
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第114册中收录了“据明成化十一年郑、郑琥刻本景印”的《麟溪集》,集前署名为“明郑太和辑郑玺续辑”。查阅《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两书在著录《麟溪集》时也一律作“明郑太和辑”。其实,此集最初应为元代的郑文融(一名大和)所辑。《丛刊》本集首为元人程益所作的《麟溪集序》,序曰:“《麟溪集》者,郑君大和之所类也。大和之家,九世同,海左无有之者。朝廷有旨以旌别之。台阁暨公侯及山林文学之士或发于诗,或形于颂赞,或见于…  相似文献   

16.
以现今之出版概念、版权意识、ISBN推动的文献个别化等原则 ,以“种”为单位 ,对《汉书·艺文志》所著录之文献的确切数量重作统计  相似文献   

17.
唐婉莹 《大观周刊》2012,(29):31-31
《论语注疏》中,正义日:郑玄注《太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日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友”比“朋”是更深层次意义的朋友。“朋”只是同在一个师门下求学的人,而“友”则是拥有共同志趣,怀有共同抱负的人。所以《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故略不言也。”《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也应当是指那些怀有共同志趣和抱负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18.
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汉志》的专题性成果,该书以补颜师古《汉书注》中有关《汉志》部分的注释以及补《汉志》阙收文献为主旨。就前者而言,他以汉唐考据和宋季新儒学为两翼,考据、义理两不偏废,重点“考证”《汉志》所著录的文献,对四十篇序言留意不多,所取得的成就多为文史意义上的而不是目录学意义上的。就后者而言,他补《汉志》27种的阙收文献都不尽可靠,但却开启了后代补阙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李海英 《图书馆杂志》2001,20(5):63-63,59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下称《续提要》)“永嘉丛书”条共约三百余字,乃谢国桢所作。细究其文字表述,尚有几处考证不够精详,值得商榷。谢国桢曰:“《永嘉丛书》(下称《永》),十五种,二百五十卷,清同治光绪间刊,孙诒让编”,又曰:“是编均永嘉先达著述,计宋代有……九家。清代有孙希旦、方成珪二家。诒让父衣言素以振兴永嘉学派自任,故于乡先哲之遗著,搜辑不遗余力。宋人诸集,即衣言从南北藏书家辗转抄得者。大半久无刊本,  相似文献   

20.
侯姗姗 《青年记者》2009,(16):111-112
“谣”、“歌谣”以及“民谣”传播似乎是“谣”与生俱来的特点,从古至今在民间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是文字传播的轶事传承可以叫作“谣”。关于“谣”的描述在Ⅸ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另外,根据《毛传》中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可见没有配以音乐曲调的短小口诀便称为“谣”。匿名创作加之在民间广泛流传使得“谣”没有明确的作者,是某个社会群体集体的创造。“谣”作为民众集体的作品又称为“民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