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陈亮是浙东事功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以“自处于法度之外,不乐闻儒生礼法之论”自居,大胆抨击了道学的虚伪和腐朽,向当时的“义理之学”提出了挑战,勇敢地打出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大旗.他的“盈宇宙者无非物”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以用而见其能否”的实践观,以及“思所以变而通之”的历史发展观在南宋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话语的角度看,理学之所以为理学,在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和集中的话语体系。而这一套体系的形成,则经历了一个变化的历史过程。宋代理学的主流,在当时被称为“道学”。二程是宋代道学的创立者,前期道学的核心话语,如“仁说”、“中和说”等,提供了道学从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发展的重要动力。朱熹在对各派道学思想的批判和吸收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权威,带来了道学话语的更替,道学的关注课题从中和说、求仁说转变到理气说、心性说、格物说,朱熹哲学的话语开始主导道学思想的展开。  相似文献   

3.
陈亮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是永康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既没有师承门户,也不构成体系,但他的思想是以功利主义为核心。他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泛泛而谈,主张才智用于实际才算真才智,不以名义作标准。这无疑是对当时正统道学的严重挑战。他的这些思想都是针对当时的实际,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本文从他的军事及针对朱熹的论辩中来分析他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魏红梅 《文教资料》2006,(24):84-85
所谓“道学诗”是指宣扬迂腐封建道德观念的诗。杨维祯是以蔑视礼法、行为放荡而闻名的,但他确实写了一些道学诗。它们是伴随着程朱理学在中国历史上取得科举上的独尊地位后而出现的最早的道学诗,也应该是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思想的有用资料。  相似文献   

5.
“理学”,又称“道学”,是北宋中期至清代的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而从南宋以后,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则广泛流行于听众、读者群和文学界中。在这两种意识形态现象之间有无联系,有着何种联系?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批判地继承宋元明清小说中的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的,谨陈管见以就正于高明。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文学史叙述在南宋中后期只关注江湖诗派,对当时的一大批士大夫创作群体有所忽视,而南宋中后期道学派士大夫创作了大量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政治主题类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道学士大夫诗文作品不再是简单的文学作品,而是带有丰富的政治意蕴.在南宋中后期,君主权力的旁落与相权势力的膨胀对士大夫的传统政治秩序理念造成重大的冲击,道学派士大夫与权相的斗争便以此为核心.魏了翁是当时著名的道学派官员,他在经历的两次重大政治斗争中以诗歌作为工具来联系、鼓励、支持理学人士对权相的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学派与政派——从"绍兴学禁"到"庆元党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打通思想史与政治史的界线,以“科际整合”的研究方法,把朱熹思想的研究推向一新的视域。余先生提出了许多极富挑战性与启发性的问题与看法,其中,南宋之为“后王安石时代”的提法,对南宋政治及朱熹思想与南宋政争或党争关系的研究,实具全局性的意义。本文是对余先生研究的回应。认为:南宋时代的政争——党争始于“绍兴学禁”。斗争的主线,不仅高宗绍兴时期是围绕“和议”与“恢复”这一“国是”进行的,孝宗时期实际上亦是如此,不过或明或暗罢了。“庆元党禁”则是一种权力斗争,不具“国是”的路线斗争性质,也不具改革与反改革的性质。以朱熹、张拭为核心的“道学”集团,始终坚持反“和议”,主“恢复”,高举复君父之仇的三纲大义,故反功利之说、反王安石思想,成为其“内圣外王”之一体两面,亦成为南宋思想斗争的主线。“后王安石时代”,在本文看来,是意谓反王安石思想的斗争,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 从学派与政争的关系看,“绍兴学禁”关系到南宋整个时期的学派、学术与政争,它不仅凸显道学内圣与外王之一体两面性格,也成为整个南宋政派与学派斗争的新起点。因此,“绍兴学禁”不必与北宋之党争划在一起,而应看作南宋党争、政争的开始阶段。孝宗时期则是它的继续,是第二个阶段。对“绍兴学禁”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澄清和加深对程朱道学性格的了解,也可以加深对南宋政争与学派内在关系的了解。余先生对“绍兴学禁”未加大的注意。沈松勤先生的《南宋丈人与党争》对“绍兴和议”与“绍兴党禁”虽有专节论述,但未集中论述学派与政争——特别是程学之“内圣外王”性格与政争的关系,亦未论述其对南宋整个时代之政争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嵇康是一个魏晋时期的缩影,他融合了时代的纠结.因此,要了解嵇康接受诗学,必定要从他的时代出发,从他的文化背景说起,探寻不同的文化思想对他的接受诗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时儒学式微,道学复兴,玄学兴起,不同的文化背景促使嵇康形成了多元异质的思想特性,使他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嵇康通过比较、综合儒道思想,确立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玄学思想,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他的接受诗学,肯定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和接受对象的独立价值,并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予以论述,致使其文思缜密,便于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9.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坚定的抗战派。他抱着酌古理今的目的,研究历史的沿革变化,认为历史是不断变通发展和进化的;对于当时盛行的道学历史观,陈亮进行了极为严厉的批判,从而形成了他进步的历史观,对当时及后世的历史观念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子良是南宋后期的文坛名家,是宋代浙东文派“叶适一陈耆卿——吴子良——舒岳祥一戴表元”一脉辞章之学谱系中守先待后的关键人物.其“为文大要有三,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的文论观点,主张“理”“气”“法”的兼备与融通,既是对当时质木无文的道学文体、文过其质的科举文体等文坛浊流的涤荡,更是对古文优秀传统的弘扬.吴氏为文事理、文气、章法兼具,在南宋后期上承叶适、陈耆卿,下启舒岳祥、戴表元,师徒继踵,薪火相传,代表了宋文发展的主流,捍卫了古文传统的清流,在散文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南宋的郑樵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鲜明地提出了“会通”思想,这在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对“会通”思想的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在当时空谈义理、不重实学的社会风气和学术氛围中、大力提倡“求买”的学风,并将其付诸修史实践.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强烈的创新意识,使中国史学研究的内容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从而为史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开拓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亮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生活在金人侵扰、朝廷屈辱苟安、国势危殆的时代 ,一生力主恢复 ,反对议和。他反对夸夸其谈的道学 ,提倡建立事功 ,是南宋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认为 ,赏以劝善 ,刑以惩恶 ,这是“圣人所以御天下之大权者” ,因而在法制建设上提出了赏罚亦利、执法公平和宽简刑罚以及法律的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主张。这些主张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亮是南宋时期名的思想家、学家。他生活在金人侵扰、朝廷屈辱苟安、国势危殆的时代,一生力主恢复,反对议和。他反对夸夸其谈的道学,提倡建立事功,是南宋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认为,赏以劝善,刑以惩恶,这是“圣人所以御天下之大权”,因而在法制建设上提出了赏罚亦利、执法公平和宽简刑罚以及法律的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主张。这些主张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宋时期,人才辈出,学派林立,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共同促成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其间,影响深远而又引起时人和后人高度关注的,无疑是道学与反道学之争.对之予以科学阐析,当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株灿烂奇葩。它起源于北宋周敦颐开创宋明“道学”的时期,形成于南宋初年,胡安国、胡宏父子讲学南岳,“卒开湖湘之学统”。“接着,胡宏的弟子张(木式),理学大师朱熹讲学于长沙岳麓书院,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听讲。出现了湖湘文化“当时为最盛的高峰时期。南宋灭亡之后,由于异族的蹂躏,湖湘精英大多壮烈牺牲,湖湘文化遭到空前摧残,直至明末清初之际,因“船山而复盛”。由于清初统治者实行野蛮的文化专制主义,以船山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又经历了100多年的湮没冷落时期,直到近代才放出光彩。  相似文献   

16.
南宋时期,社会思想较为多元化,士大夫阶层努力维护主流价值观,杨简侧身其中。他秉持廉洁操守,结交诤友,修身自律,尽职兴学,奉公为民,广受赞誉。这是与其"云闲月澄"的思想境界和道学追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与朱熹道学并峙的陆象山心学是南宋后期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严羽诗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心学反对道学将人心与天理割裂开来,明确主张“心即理也”;这大大缓解了道学以道德理性压制感性经验所带来的过度理性化的弊端,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生命情感存在的合理性。这启发严羽诗学建立一种新的诗“悟”观念,这并非一般人所简单理解的感性直觉,它实际是对江西诗派忽略诗意性的一种反拨。  相似文献   

18.
古文以“道”为灵魂,因而“道”的涵义的丰富,亦必对古文艺术风格之形成产生影响。从韩愈的作为文化价值之善的“道”,到欧阳修的合乎自然人情之真的“道”,再到苏轼的作为美之渊薮的“道”,是道学内涵在唐宋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过程。作为唐宋古文运动之主将,此三者的散文风格与其道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并深深地打上了各自道学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论周濂溪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邓生民周濂溪先生在道学上的崇高地位,至南宋初就已论定。张轼《永州府学濂溪先生祠记》:“惟二程先生倡明道学,……而论其发端,实自先生”。朱熹《濂溪先生祠堂记》:“盖自周衰孟轲氏没,而此道之不属,更秦及汉,历隋唐以至于我宋,...  相似文献   

20.
“黄学”与老学虽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但都自成体系。两者虽然都是以“道”来贯通社会与人事的,但贯通方法却大异其趣。《淮南子》与黄学、老学均有所不同。该书中既有老庄道学与儒学两派思想的平流竞进和矛盾斗争,又存在着两派思想的融合贯通。而“黄学”在其中就起着连结两派思想和消解二者对立的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体现在该书由老庄道学到儒学的“无为”思想、法思想和才智思想的转换上,其转换的中间环节就是“黄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