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特色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是办学质量和品位提升的必由之路。特色建设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在每所学校具体条件下,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实践证明,抓好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回顾我校走过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历程,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校本课程彰显了学校特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不断总结、完善、提高的过程,学校和校本课程一起提升。如何抓好校本课程,更好的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我的实践和学习,谈一下初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特色课程",是指一所学校开设的不同于其他同类学校的具有独特性的课程。"课程特色",是指与同类学校相比较而言,某一所学校在实施同样课程的过程中,其实施策略、实施手段、实施方式和方法、实施结果的评价等具有有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质的差异性和优质性。在价值取向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决策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要体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愿景;在课程规划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既要在学校办学总目标和育人价值取向引领下进行顶层设计,又要关注学生眼下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致力于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日趋深入,课程文化建设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建设应以课程文化为中心。因此,坚持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就如何坚持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提出了几点策略和意见,以期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璇 《上海教育》2014,(4):54-55
特色学校建设,课程是主载体,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没有好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课程实施,就没有学校教育的高质量,更谈不上建设有品位的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发展必须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特色课程尤其是高质量的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一大核心问题。笔者通过问卷及访谈法,对C市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现状调查发现: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起步晚且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相应的环境和资源支持;特色课程成果欠提炼;缺乏体系建构、实施过程与理念设计差距大;特色课程建设未来方向不明。为此,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要以打造有价值的特色课程为目标;以儿童发展为特色课程的出发点;以特色课程文化为理念引领;以乡土资源为特色根基;以多股力量为支撑;以实践范式为先手,防经验范式。  相似文献   

7.
"特色课程",是指一所学校开设的不同于其他同类学校的具有独特性的课程。"课程特色",是指与同类学校相比较而言,某一所学校在实施同样课程的过程中,其实施策略、实施手段、实施方式和方法、实施结果的评价等具有有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质的差异性和优质性。在价值取向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决策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要体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愿景;在课程规划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既要在学校办学总目标和育人价值取向引领下进行顶层设计,又要关注学生眼下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致力于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2012,(Z2):12-13
"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是长宁区教育局为贯彻国家和上海市课程改革计划提出的一项改革举措,旨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2009年9月,我们首先在区域内7所试点学校开展"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课程活动实施两年多来,已从7所学校的试点研究发展到全区25所小学全面实施。学校特色课程编制走向常态化、制度化,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2011年6月,上海市教委在长宁召开"快乐活动日"课程改革现场会。9月,全市各区都通过各种途径推动"快乐活动日"课程改革,长宁学校特色化课程改革的经验得以在全市范围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学校特色发展又能够不断丰富和创新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课程创新是实现学校特色办学、引导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基本路径之一。学校在进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现代课程体系建设时,要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以学校办学现实、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秉持"课程民主"理念,合理把握"学科课程注重学力凸显、活动课程着重兴趣培养、校本课程侧重素质拓展"等三个方面,努力使课程特色成为学校特色,进而发展成为秉承文化传统和展示独特风格的一种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何永红 《现代教学》2011,(12):54-54
根据当前课程建设的要求,不少学校开始尝试构建校本课程结构、自主编写课程教材、制订课程管理方案、研究课程实施效益等。在学校发展和课程建设过程中,特色课程是一个或一类什么样的课程,特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特色课程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已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只有把相关问题理清了,才能将其准确定位,并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更新是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达到促进学校更新的目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具有针对性、独特性、适切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形成的机制是:基于学校,联系社区;以教师为主体,实现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促进学校更新的基本主张是:在共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推动学校的更新,以特色课程的实施为轴心彰显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13.
蔡骏 《现代教学》2006,(1):42-43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促进学校的错位发展,确定独特的定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与个性。我们看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秩序将对学校发展的重大影响,于是我们选择以建立新秩序、建设新课程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2002年9月,我们开始启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校本化是上海二期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然而,一些学校在全面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是一味行动,使校本课程成了宣扬学校特色的课程,忽视了对校本课程根本性的思考。学校应以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领导为加强课程校本化的重要抓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霞 《学子》2013,(10):28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凸显学校的特色、尊重学校的差异性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与管理"这一指导性意见,使我们意识到:学校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结合办学理念、特色,充分挖掘社区和当地课程资源,并根据学生发展水平,个性需要,走"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之路,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常态化"实施,有效实施,就像语文、数学那样成为常规课程。  相似文献   

16.
当今,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向高端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载体,如何围绕学校的特色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如何依托校本课程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是众多学校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特色文化的内涵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文化中充分体现学校个性与优势的核心文化。文化都有土壤,结合自己学校和区域实际形成的办  相似文献   

17.
在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课程是最基本的载体和突破口。在新课程实验和高中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中,从培育特色课程出发,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课程文化,彰显学校特色,成为很多高中学校发展的实践选择。本文结合北京市2008年  相似文献   

18.
品牌和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特色就是学校的品牌,而学校特色的呈现又往往通过构建特色的课程来实现的。用特色课程擦亮学校的品牌,是创新学校特色和品牌的有效的办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都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不管是历史悠久的学校,还是一所新建学校,都有她自身的文化。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学校文化的转型与重建。因为,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学校文化的变革。由此可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实现学校的价值理想和办学目标,生成和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区别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更多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作为学校自主构建的课程,校本课程必然立足学校特色,带有学校自身的"烙印",即校本课程既要立足学校特色也要成全学生成长。这两点主张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也是贯穿于课程实施中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