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受到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影响,化工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成本上升、效益下滑、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众创新能力不足等多重挑战。这些因素将长期影响行业的发展,亟需研究多种应对方式来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减水剂聚醚单体市场以及外加剂市场的分析,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分析出适合企业产品的网络营销平台。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省为例,在界定先进制造业概念及内涵,分析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瓶颈制约的基础上,从创新驱动、技术标准先行、要素流动与集聚、区域布局动态优化、资源环境及要素成本倒逼、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六方面系统构建先进制造业培育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发展已成为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较高的经济外向度造成江苏省制造业对外来先进生产设备及核心零部件过度依赖;自主创新及技术标准掌控能力不足,特别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企业研发活动不足制约了江苏省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快速发展;此外,资源环境及要素成本对江苏省产业升级的倒逼效应初步显现。据此提出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培育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资源对缓解能源危机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江苏省生物质能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江苏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并借鉴美国、欧盟和巴西等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有益经验,提出了促进江苏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北京现代制造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总量约束和行业竞争约束.现代制造业要立足于首都所具有的教育、科研、人才、基础设施等城市竞争力优势,通过发展来带动整个北京市经济的增长,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河南省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型工业比重大、对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高,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以及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集群经济实力弱等.制造业升级面临的约束条件和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本深化与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的矛盾、制造业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矛盾、制造业升级与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的矛盾以及体制、机制和认识上的原因.河南需要通过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方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陈新有  邵云飞  唐小我 《软科学》2008,22(1):113-116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发电设备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包括技术引进的制约、体制约束、企业资源与能力约束和资源的分散制约。提出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产业创新的策略,发展多种清洁能源和实现产业转型,延伸业务模式与提升产业创新层次,不断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并促进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制造业行业为实证,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运用因子分析对东湖开发区制造业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提出了确立区域发展的产业导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随时间变化产业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的规律,以新疆绿洲为例,基于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结果表明,环境因子中工业废气排放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最强。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能源因子看,二产能源效率约束程度最大;从水资源因子看,农业耗水与非农业耗水对产业发展约束程度的变化较稳定,且农业耗水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较大,只有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才是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工业各行业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阶段,经济资源从相对较低生产率的产业流向相对较高生产率的产业,带动了中国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进入21世纪,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制定新时期的产业政策,根据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产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由于资源的消耗和"三废"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因此把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工业产业无疑是研究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甘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与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约束,如何实现产业转型、选择何种区域发展政策来推动资源开发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则是实现资源开发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分析了资源开发型城市产业转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概述了转型中应采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我国资源开发型城市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发展压力中如何转型,及政府制定何种战略和政策推动并形成区域性整体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环境污染引致政府和公众对绿色创新高度关注以及绿色工艺创新研究较少的背景,本文基于28个制造业行业十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被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探究绿色工艺创新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约束的调节效应和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工艺创新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显著;资源约束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且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更显著;此外,资源约束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是以吸收能力为中介。本研究拓展了绿色工艺创新理论研究,为制造业行业由绿色工艺创新获益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本文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聚集对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从全国总体来看,无论在无环境约束还是在环境约束下,制造业聚集与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及其分解指标之间均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2)制造业经济发展水平与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也呈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在中国制造业中显著存在。其次,制造业企业规模和环境规制强度均有利于提升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验证了“熊彼特假说”和“波特假说”。此外,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和产权结构对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均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作用,支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3)在无环境约束和环境约束两种情形下,制造业聚集对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的影响作用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能源技术效率跨期提高和能源技术跨期进步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其动态能源绩效提高,而西部地区制造业聚集则主要仅通过能源技术效率跨期提高来推进其动态能源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3.
王超  李真真  蒋萍 《科研管理》2021,42(2):88-99
环境规制政策是中国重污染行业经济转型升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环境绩效的有效手段,但是环境规制政策如何影响中国重污染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及环境规制政策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行业动态差异,都尚待深入研究。因此,文章基于2004—2015年中国38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遵循200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颁布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将工业行业分为处理组和控制组,使用连续性DID方法和S-GMM方法,估计环境规制政策对中国重污染行业的技术创新影响机理和动态影响。研究显示:首先,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并不能显著的促进重污染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可是研发投入的增加和资本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明显促进了重污染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改善。第二,尽管外商直接投资存在市场准入和投资比例等限制,可是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在一定程度推动中国工业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第三,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对工业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但是,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结构占比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关部门应该稳步有序推进重污染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改革,提升我国传统重污染行业能源消费的效率,加快工业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imple framework through which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es can be `mapped'. This framework is used to discuss the role of small fir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s high technology sectors during the 1980s. The framework ass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sectors in two dimensions (1) through the change over time in the number of units (establishments or enterprises) in these sectors and (2) through the changing employment of these sectors. Changes within both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ectors are discussed and differences are found between the sectors examined. Especially among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s, differences are also found between countries. In some countries the high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sectors are growing both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units active in these activities and their employment, while in other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units is increasing but employment is contracting. Within this context, it may well be that the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high technology small firms has at least as much to do with `negative' factors, such as the `down-sizing' of large firms, as it has to do with `positive' factors, such as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ve new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与保护自然环境,基于融合大量的制造工艺过程、经济约束和环境的、健康和安全等因素,提出一个制造业与资源性产业的一般性工业生态模型,有利于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污水、污泥大量排放,污水污泥合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问题成为了水污染治理与能源化利用的关键.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方法构建区域水环境-经济-能源系统动态最优化模型,模拟分析2012-2025年福建省9市污水污泥再利用、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增长间均衡发展路径.研究发现:①...  相似文献   

17.
刘磊  刘晓宁 《科研管理》2018,39(8):34-42
本文利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制造业总体及16个细分行业1992-2012年的国内技术含量和垂直专业化指数,结果表明 国内技术含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垂直专业化指数不断提高,制造业融入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进一步利用系统GMM实证分析了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国内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进口贸易能够有效促进 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并且国内自主研发的作用要大于其他几个变量。(2)过度嵌入垂直专业化会造成“低端锁定”效应,不利于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3)强大的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的促进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与绿色创新的关系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然而,鲜有研究同时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资源两者共同对上述关系的影响。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本研究探讨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分析外部知识采用的中介作用,并检验市场不确定性和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215家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正向影响外部知识采用和绿色创新,外部知识采用正向影响绿色创新,且外部知识采用在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与绿色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冗余资源负向调节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与外部知识采用的关系,市场不确定性和冗余资源共同负向调节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与外部知识采用的关系。此研究揭示了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促进绿色创新的路径,拓展了资源依赖理论在绿色创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万珺 《科学学研究》2010,28(3):365-373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现有的实证研究没有解释FDI对装备制造业是否产生了正的溢出效应。本文利用2001-200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装备制造业内部七个部门的面板数据,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得出:FDI显著地促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增长,这种正的溢出效应是直接并通过影响劳动要素间接地实现的。在七个部门内部FDI正的溢出效应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东部地区正的溢出效应超过了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则又高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how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uropean Union has been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Starting from the Porter idea tha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may foste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y induc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e test both the strong and narrowly strong versions of the Porter hypothe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f such a virtuous cycle is confined into the environmental goods sector (respecting the narrow criterion) or it spreads out through the whole economic system. For this purpose we adopt a theoretically based gravity model applied to the export dynamics of five aggregated manufacturing sectors classified by their technological or environmental content.When testing the strong version, the overall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does not seem to be harmful for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whereas specific energy tax policies and innovation efforts positively influence export flows dynamics, revealing a Porter-like mechanism. When testing the narrowly strong versio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but more incisively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efforts, foster green export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public policies and private innovation patterns both trigger higher efficiency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rough various complementarity mechanisms, thus turning the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s as a production cost into a net benef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