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主要的批评话语。现实主义批评话语首先作为一种科学话语产生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它表现为从科学话语的自然主义到文学话语的现实主义,从民族国家到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过程。而一旦确立,现实主义批评话语就以一种遗忘的方式在重叙文学史中改写了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进而为获得后来的强势话语地位敞开了自身。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伤痕文学”中的新人的形象特征,阐述了新人这一意识形态话语强大的过滤和治愈功能。对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的呼唤也是“控诉”疗伤机制的内在组成部分。文本中的新人塑造意味着建立新的美学等级,从而为“四化”建设者的身份确认加冕。新人咄咄逼人的现代主体的自我扩张姿态与革命意识形态有着某种共谋性。正是这种迎合新的现代化建设的现代改革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取代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成为80年代初期主流意识形态开出的治疗新人“伤痕”的良药。  相似文献   

3.
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下出现的“伤痕小说”,其经典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经过时间锤炼的“经典”,而是经由一整套文学生产机制诸如国家意识形态、出版、评奖、接受等各个环节的筛选和过滤形成的。“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潮流,它顺应了政治思潮、社会心理和文艺模式等一系列以“新时期”命名的历史诉求,它也为其后文学创作的审美本体回归开创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感伤”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理中的情感意绪。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感伤的历史传统,但在中国当代叙事语境中,感伤却一度遭到主流话语的挤压、放逐,直到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勃兴,“感伤”才重新开始“回归”。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大陆的战争题材电影因为第五代的出现而发生巨大变化,民族主义诉求通过与启蒙主义理想的结合,使电影体现为一种以普遍人性论为基础的新民族国家想象。伴随对个人主体性的话语塑造,第五代的战争题材电影也完成了民族国家的新想象:基于阶级斗争原则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国家认同过渡到基于资本/市场原则的“现代化”的民族国家认同,而作为新“想象的共同体”基础的普遍主义人性观迎合了资本/市场对于个人的身份要求。  相似文献   

6.
“小女人散文”已成为流行的批评话语。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合理性令人质疑。“小女人散文”的核心词语及在不同人眼中不同的看待,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和地域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颇具意味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文学批评者在使用这一批评话语时应该严肃、审慎,应意识到它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和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作为话语生产的一种方式,它必须遵循话语生产的法则,同时也具有话语的颠覆性与建构性。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为新时期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它涉及了文学中两个敏感的话题——性与政治,作者从揭示性与权力,性与政治之间的隐蔽关系,来颠覆"文革革命话语"对人性的压抑与规训,这也正是知识分子重建在新时期社会关系中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对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来说,“文学语言”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学术概念,随着文学与语言学的相互交又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兴起,“文学话语”逐步取代了“文学语言”。表面上看,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态势,然而,从“文学语言”到“文学话语”,这不仅仅只是一种研究策略或研究“视角”的改变,这一过程本身体现着许多方面的观念的“转换”,包括对“文学性”理解方式的转换和语言学观念的转换等。探讨并审视这一“转换”的过程对于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女战士,还是参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新人,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原则都是:要想救出自己,只有从救出大家做起,献身于所谓社会的或集体的斗争。女英雄的形象塑造是在“雄化”、“道德化”和“非家庭化”这些权力话语的男性修辞策略之下展开的。其结果是“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被权力叙述主体塑造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论文的写作基于这样一个“问题”:在从“伤痕”到“先锋”这一脉络成为文学史“共识”的当下,“50-70年代文学”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时期”有怎样的调整?既有的“一体化”的冲动是否依然存在?基于此,论文尝试从“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被“历史”所“忽视”的概念或运动入手,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如何藉此重生。通过对“社会主义新人”所命名的一系列“典范文本”的细读,笔者认为这一调整的艰难以及最终的失败,既是“文学成规”之转移的必然结果,也包含着自我的瓦解——借助左翼“革命+恋爱”的模式的结果,反而是“恋爱”压倒“革命”,从“新人”转变为“畸人”。然而,这一历史性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是一次“扩大化”的运动,如何更为平和地检讨“社会主义”的“文学遗产”,打捞“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与精神操守,这一问题对当下的文学现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新青年”与“新国家”思想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认为青年人只有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都达到特定的目标和要求,才可谓“新青年”;陈独秀的“新国家”思想包含了对国家要素、国家主权和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的思想。他的“新青年”思想和“新国家”思想是互相缠绕,互相影响而发展的;由于“新国家”思想更具理想的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其“新青年”思想会超越其“新国家”思想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研究兴起了"重写文学史"热,在引进西方理论和重新审视传统观念的背景下,文学史研究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上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突出表现在对历史性、审美性和当代性的关注.新时期的文学史研究是对旧模式、旧观念的突破,是对新观念的寻求和新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利国利民,农村职教在目标定向上,应面向“新农民”、面向“新农业”、面向“新农村”,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人文学对于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异"视野的拓展和"异"美学形态的丰富,华人新生代作家和新移民作家的创作继承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传统,在走出"异"歧视、"异"痴迷心理中关注多元种族题材的开掘和异族形象的塑造,在东西方文化的距离观照中互见"异"处而表现出自觉的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大一新生综合症"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十多年的勤奋学习,许多中学生跨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但是,一些新生对这个全新的环境一时还难以适应,产生了“大一新生综合症”。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新生自己的原因,当然也有大、中学校、家长和教师方面的因素。为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需要上述各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下文进而菲薄他嘲讽地称之为“赫赫有名之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着火"的"着",许多权威工具书都注作"燃烧",这一注释,不仅不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亦不符汉语的语法搭配习惯,故此注释恐未为妥当。文章从词义的历时演变和词的组合关系两个方面,考证出"着火"的"着"应为"生出、生起"义。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新高度和新境界,我们必须用这个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世纪的伟大实践,这是我们不断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 ,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思想的交锋 ,打破了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固有秩序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又使教育内部进行着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的内容和结构、教育方式等的全方位、多层次变革与整合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 ,在内外环境、新旧变量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着磨合和蜕变。从“神”的幻化到“人”的凸显 ,再到“我”的生长大致可以反映出我国教师角色转换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