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 1998年第12期登了施茂枝老师的文章《是“这里”还是“那里”》。文章认为:《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说的“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这两句中的“这里”一词是作者的笔误,应该改为“那  相似文献   

2.
《少年闰土》中有“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和“走路的人口渴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到底该说“我们这里”,还是该说“我们那里”? “这里”,指称说话地或距其较近的地方;“那里”,相对于“这里”,指距说话地较远的地方。文中这两处均是闰土对“我”说的话,说话地是“我”的家乡——城里。指称闰土的家乡——远离城里的乡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勇敢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他有生命活力的、思想是自由、心地善良。“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撤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  相似文献   

4.
《故乡》在描述水生时写道:“他(闰土)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二十年前的闰土”有多大?从小说提供的材料看,闰土应该二十一二岁。请看下面的两段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  相似文献   

5.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记得6月中旬,有两位见习生来听我的课,我上的是《统计》。听完后,其中一位问我:“老师,你说对学生应该凶一点还是松一点?”另外一位补充说:“我们老师说的,去实习的时候,对学生要凶一点,否则管不住的。”  相似文献   

7.
从教近二十年,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教鲁迅的《故乡》了。打开新拿到的八年级语文课本,又在目录中看到了这篇熟悉的文章。想起《语文报》初中版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闰土是个“贼”吗?》的学生作文。文章写道:老师在分析人物时把闰土说成是个盗碗贼,太“残忍”,我觉得闰土不应该是个“贼”。  相似文献   

8.
一、变模糊评价为准确评价 例1:有位教师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教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学生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就是聪明吗?  相似文献   

9.
答读者问     
徐克勤同志: 来信收阅,现将你所提的问题简复如下: 一、关于课文中的插图。《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头上是顶破毡帽”,意思很明显是说闰土头上戴的是一顶破毡帽。面面上的闰土却没戴帽子。我们同意你的意见,即插图没有充分体现原著对于闰土形象的刻划。这在教学上是应当提醒学生注意的。二、关于作品中几句话的理解: ①“我这次是专为别他而来的”。这里的他,指故乡。因为“五四”时期还没有广泛使用代表物的“它”字。现在则把他和它(或(牛也))分得很清楚了。⑤“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这句话里“的”字,现在应写作“地”字。当时“的”、“地”不分。现在分得很清楚,凡是定语都用“的”,凡是状语都用“地”。③“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这里不要解释为“很以为有功”,应解释为“很以自己发现了这件事为功劳”。简单说,就是“很以此为功”。以上请你参考。  相似文献   

10.
例1: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可能就是聪明吧。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的开卷《致同学》一文中就说到“打开这本教科书,你会发现这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对诗歌的鉴赏,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诗歌个别字词的赏析,而更应该把触角伸向更为深远宽广的审美世界中去,把我们的学生引向诗歌所营造的美的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12.
《故乡》的末尾有这样一个情节:“……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教师教学用书》的旁批标明:“杨二嫂造闰土谣,诬陷闰土。”在教学当中,我觉得此处分析欠妥,杨二嫂没有诬陷闰土。   首先,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这一情节不仅是有关杨二嫂的细节,更是有关闰土的,是对两人形象特别是闰土形…  相似文献   

13.
《故乡》上到文末,正当师生被其中的情感深深感动的时候,忽然一位坐在前排的女生嘀咕道,闰土怎么没在这幅画中?我一听,觉得是个很好的问题,于是请同学们就此谈谈自己对这幅虚景图的理解。学生甲反应较快,他首先站起来说,我觉得鲁迅先生在头脑中保留的是少年闰土美好的形象,如今他回到乡下,少年闰土已变成一个愚昧、麻木、畏缩的农民,而头脑中那幅图应该是美好的,这么不好的形象当然不能进入到这幅好画中去(不少学生点头赞许。另一些学生强调说文中的“我”不是鲁迅先生本人。甲生脸一红。)乙生接着说,所以,这是先生用对比的手法,激起人们对…  相似文献   

14.
拙作《是“这里”还是“那里”》(《教师之友》1998年12期)认为《少年闰土》的两处“这里”系作者的误用(见下文)。朱宗金老师(《“这里”没用错》,《教师之友》1999年12期)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作者并没有用错,用错的是闰土;并指出这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闰土的年龄、身份的真实反映”,符合人物个性化的要求,是闰土“奋不择言”的产物,符合人物语言情绪化的要求;换言之,作者是故错,并非笔误。然而,这种说法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一、研读品文师: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段,想想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自学)生:写了“捕鸟”“捡贝壳”“看瓜”和“看跳鱼儿”四件事。师:你对哪件事比较感兴趣?(举手表示)师:既然这么多同学对捕鸟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件吧。课文第几自然段写捕鸟的?生:第六自然段。师:默读第六自然段,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自学,交流。)生:我从“须下大雪才好”体会到闰土很聪明。因为闰土知道下大雪时小鸟找不到吃的,正好能捕鸟。生:我体会到闰土很能干。“下了雪,我扫出了块空地,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  相似文献   

16.
一、回顾旧知 授之以法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少年闰土》一课写人物的方法,知道课文是通过写闰土到“我”家来管祭器时同“我”的交往这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的,具体写了闰土的外貌(紫色的圆脸……)、语言(给我讲了四件事)和行动(看瓜刺猹),表明了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根据闰土的变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探究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关这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浮于文字表面。比如,这种设计往往会引导学生注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相比在身材、眼睛、衣着、手等外貌上的变化,会引导学生关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对“我”的称呼、与“我”  相似文献   

18.
鲁迅《故乡》中的“我”见到中年闰土时,作者写了这样两行:我这时很兴奋,怛不如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呵!闰土哥,——你来了?……”“我”只说了七个字却用了引号、叹号、逗号、破折号、问号、省略号六种际点符号。标点符号和文字一样.都是记录语言的一种手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标点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正在做作业,《西门豹》走进来对我说:“快出来,《果园机器人》正在外边等你去看《荷花》呢!”可我们还没走两步,就遇见了《卖木雕的少年》。他说,我们先去看《珍珠泉》吧!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写作中,称谓艺术常常是刻画人物、抒发感情、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准确而巧妙地使用人物称谓,具有多种表达功能。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在《故乡》中,闰土和“我”先前是“哥弟称呼”,二十余年后,“我”一见闰土仍然叫道:“阿,闰土哥!——你来了!……”可是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