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属于多族群国家,都面临着协调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由于在认同的对象和来源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差异,再加之经济与文化心理方面的因素,多族群国家不得不经常面对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失谐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多族群国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应是在大力发展经济并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的基础上,承认双重认同与文化多元,建构一元政治意识,从而实现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多元化的语境下,现代社会存在着日益严重的政治认同危机。为化解现代政治的认同危机,查尔斯.泰勒提出了"承认的政治"的构想,试图通过公共领域的平等对话协商出文化社群自治的形式,从而经由对多元文化的正当承认而获得确实的政治认同。然而,泰勒重建政治认同的一揽子方案也面临重重困境,对个体自由可能带来的束缚、对话的困难和较强的乌托邦色彩,都使其无法成为消弭现代政治认同危机的两方。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出现多样性展示、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的现象,一方面促使人们文化自觉性的增强,另一方面又会带来国家内部群体对国家的疏离以及国民身份认同的困惑。认同是指主体对自我时空存在的一种确认,也就是对"我是谁"的一种追问。国家认同是个体在回答"我是谁""我属于谁"等问题的时候,涉及到个体与国家关系这一层面的自我意识。它指公民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承认自己具有  相似文献   

4.
身份、差异与认同: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身份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公民身份.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观,在承认公民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族群差异的公共性,同时,主张族群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国家认同是族群差异的精神基础.对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倡导积极国家观,认为国家应在保障少数权利方面有所作为.差异公民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差异政治观,对当代多族群国家的族群政治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是多元族群的移民国家,其在独立之初面临国家认同危机。李光耀以危机意识催认同、生活保障促认同消除国民的移民心态,从而建立人民对新加坡的地域认同。在此基础上族群平等保认同、宗教宽容助认同、双语政策生认同使人民形成社会共同体认同。最后隐性与显性教育并施生成政治认同,从而使人民的国家认同持久、强烈。  相似文献   

6.
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平衡和整合,如何在维持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认同是其关键。以移民为主体、民族极为多元的美国,在民族认同上采取的是以族群为核心的文化策略,而对国家认同则采取了以"美国精神"为核心的政治化策略,并通过民族建设、国家建设以及公民意识培养等举措予以大力强化,从而实现了文化多元基础上的政治一体。  相似文献   

7.
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族群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多元文化区域,历代中央政权一直努力建构一种中央与地方、主体族群与边疆各族群能够和谐发展的结构体系,这种关系结构正是现代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这种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中央政权边疆政策带来的结果,其成果和模式就是中国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边疆行政政策,它所呈现出的中国政治的智慧,中国的文化兼容以及边疆族群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回应和文化回应,即大一统之下的国家认同与地方族群认同有机结合的二元模式,它保障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中央与边疆地方的关系和情感连接。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多重攻击下依然保持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土司制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的建构——从边疆民族跨国流动视角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是关系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而边疆民族因其居住地属于国家边缘地带和其族群属于非主体民族而形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并具有选择的地缘条件和社会条件。为此,必须高度重视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而且应从边疆各民族主体出发,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并以文化价值为目标的原则进行国家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金龙布傣人是一个有着1700多万人口的群体,聚居于中越边境中方一侧的金龙镇。新中国成立后被识别为壮族。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在国家认同上布傣人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但在民族、族群认同问题上则更加强调自身的族群性,因而与国家认同不相符,甚至相背离。这些差异性既与金龙的隶属更迭、布傣人的历史渊源有关,也和新的政治环境有关。本文试从与国家互动的视角对布傣人的认同意识及变迁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族群认同中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在新时期的族群认同中将日益凸显。从语言的历史发展、文化属性、交际工具三种属性出发,语言与族群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语言作为族群认同核心要素的根本原因。只有促进族群认同,才能为族群的语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我们以白族语言为例说明了语言的族群认同作用通常因为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认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二者之间有机、辩证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上。作为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达成社会认同的重要渠道,更是主流意识形态寻求社会认同的根本途径;作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社会认同是发端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上的一项重要要求,是融入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在和所需工具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多源性移民国家。据美国人口统计局2007年5月1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少数族群人口总数为1亿70万,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结构决定着美国必须包容具有差异的个体和族群,使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一反"同化模式",注重少数族群的文化认同及其社会经济特点,承认个性、保护个性,不用单一的标准来区分和评价不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五服"的族群观,古代中国自战国起便延续着"边缘——中心"的族群结构,边缘族群对中心的认同也表现出离散错位式、矛盾式、依附式、抵制式和主体式五种认同模式。从历史看,容美土司国家认同显然沿着一条较理想的路径前进。在这一路径中,"边缘——中心"的误解不断化解,边缘族群的国家认同不断加深,内涵不断丰富,进而促进了一个向心的边缘的形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得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产生激烈变革。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在丰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限定了民族社会发展逻辑和认知模式的走向。边疆、边界概念的实践化是边疆族群政治性角色得以创生的力量。民族国家是唯一能够赋予此角色的重要行为体。20世纪后半叶,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逐渐强化,使曾被松散定义的边疆及族群,因此获得政治意义上的归属。流动的族群享有了作为“边民”的社会定义,并担负起表述国家共同体意志的责任和义务。民族社会由此滋生出异趣于传统的模式,呈现出嵌入与内生秩序交织的态势。二者会同性的交合结果导致民族国家的整体性框架遭到意义层面的剥离,国家认同面临被冲击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主义是伴随全球化出现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思潮。在众多思想家中,凯米利卡针对加拿大现实提出,应该承认不同民族和族群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权利和他们的各自文化差异,同时通过民主对话,实现民族共治和国家整合。  相似文献   

17.
打工妹作为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生群体,有着多重身份认同:模糊的阶级身份认同、矛盾的族群身份认同以及清晰的性别身份认同.打工妹的多重身份认同主要是建构主义的结果,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打工妹承受来自国家社会主义、跨国资本,以及家庭父权制的三重压迫.打工妹多重身份认同的影响在于导致打工妹权利的缺失,应该在打X-妹的"自我充权"行动和国家的"增权行动"的双重作用下保护打工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个体化社会的伦理困境呼唤着一种关系范畴的承认转向。基于泰勒的现代认同理论与霍耐特的承认思想,建立一个承认与认同交互建构的理论模型,有助于对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伦理关系进行系统性反思。承认的教育以爱、权利以及价值为媒介,在意义、责任与尊严维度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持有积极自我实践关系的学生又通过三种承认方式反向塑造教师的专业认同。教育承认成为教育共同体中各主体实现认同的互构进而发展为理性个体的构成性前提,也为一种超越承认的主体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认同可区分为集体身份和价值两个维度,分别回答"我是谁"及"我好恶什么"这两个问题.政治认同是带有政治意涵的认同现象,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政府认同、政党认同、社会认同等元素,它们共同构成政治认同的谱系.这个谱系以国家认同为核心,根据政治意涵的不同程度而呈现为一种圈层结构.文化认同弥散于各层次的政治认同之中.在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新形势下,主权国家加强公众政治认同既面临新的契机,也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问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冲突都与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侨华人处在明显的差异语境中,因此他们必定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认同问题的存在。提出研究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的设想: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它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当中;其次要探讨华侨华人的"多重文化认同",包括生物族群的身份认同、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语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展开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发生、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等相关基本问题的研究,并辅之以具体分析和实证性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