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认同危机在当代是个真实性命题,查尔斯.泰勒从构建不可逃脱的框架出发,认为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时代缺少能够提供道德根源的框架。道德框架的缺少同主体趋向根源这个不可逃脱的框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自我认同危机。替代性道德根源理论是泰勒对自我认同危机解决的最初尝试,尽管泰勒的研究并没有解决当代认同危机,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道德框架,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消费主义的虚假性、符号化、生存危机等表象也给高校带来滋生和蔓延的危险,给大学生的认同造成一定的困惑。大学生呈现出消费主义倾向,如盲目从众、奢侈炫耀、多元个性以及非理性,并引发大学生建构自我的"生态断裂"、"价值冲突"和"底线危机"。危机蕴藏生机,承认消费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才能突破各种挑战和问题,重塑大学生形象,解决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3.
试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已有的认同概念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概念进行辨析;"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隐认同、价值认同、认同危机、认同的深化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多种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个体化社会的伦理困境呼唤着一种关系范畴的承认转向。基于泰勒的现代认同理论与霍耐特的承认思想,建立一个承认与认同交互建构的理论模型,有助于对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伦理关系进行系统性反思。承认的教育以爱、权利以及价值为媒介,在意义、责任与尊严维度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持有积极自我实践关系的学生又通过三种承认方式反向塑造教师的专业认同。教育承认成为教育共同体中各主体实现认同的互构进而发展为理性个体的构成性前提,也为一种超越承认的主体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应然的层面看,政治认同具有构建政治合法性、维护政治稳定等功能。在实然层面,当代中国面临诸多政治认同危机,如政府认同危机、执政党认同危机及理想信念危机等。解决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危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维度加大建设力度,以构建起政治认同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政治氛围、培养当权者统一的政治认知、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推动政治的发展,全方位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然而,和合文化在当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竞争意识,并且可能造成政府机构的庸俗化和低效率,这为加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提供了思考路径。加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和合文化的积极作用,即倡导天下为公,推进民主政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政治权利;承认和而不同,引导主流价值取向;主张以和为贵,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李印 《文教资料》2010,(6):210-2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成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应建立文明对话的理念。在认同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尊重异族文化和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异族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实质。文明对话的理念给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内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真切动人地描写了华人移民家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展示了两代华人移民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文化选择走出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在文化认同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盛周丽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3-15
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真切动人地描写了华人移民家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展示了两代华人移民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文化选择走出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在文化认同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精神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个体认同危机与文化认同焦虑的一种复杂呈现方式,即战后台湾知识者精神私史的一种文学叙事。台湾现代派小说所揭示和隐喻的精神困境,既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危机,也是战后台湾政治文化生态中的文化与价值认同危机。对于现代派小说作者群而言,无论是某种极端化的文体修行,或者是认同文化中国的乡愁叙事,抑或是孤独隐遁的自言自语,以及浪迹天涯的精神漫游和离散书写等都是经由艰辛漫长的艺术追寻来实现精神突围和建构自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维柯的思想博大精深,维柯的认同理论是其"诗性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对人类主体性的认同、民族文化差异性的认同、人类共同性的认同等丰富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出现加剧了现代性进程中文化认同的复杂程度。网络既增加了现代性后发国家的文化认同焦虑,也影响民族国家内部文化认同机制的建构。网络改变了社群文化认同原有的区分机制,"男性/女性"、"成人/儿童"、"英雄/平民"这些对立项之间的区隔正在模糊。在个体文化认同中,网络虚拟性的多重文化认同将导致主体和身份的分裂。  相似文献   

13.
彼得·凯里的小说创作有对殖民历史、民族主义的反思,有对澳大利亚当下幸福生活方式神话的解构,有对现代澳大利亚人自我认同的探讨。追寻凯里小说中的认同迷踪,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国家认同如何从含混走向澄明,民族认同如何在危机中出现转机,文化认同如何在困境中走向超越,自我认同如何关联现代性反思和现代人的焦虑。从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反映的殖民历史和认同现实,以及澳大利亚历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三个方面分析缘何可以从认同问题入手来研究凯里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及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所带来的冲击,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严重干扰,给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表现出淡化传统文化、弱化中国特色意识形态以及颠覆主流价值观的特点。在深入分析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成因的基础上,从文化教育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及教育方式改进等方面探讨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教育管理的策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英语文化盛行,对中国本土语言文化的弱化作用越加明显,英语文化认同引起的危机也已呈现。本文从文化认同概念与形成,英语文化认同危机现状,英语文化认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加强中国本土文化认同感,削弱英语文化认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复兴国学的运动中,章太炎追思"国学"及其承载的历史。这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文化自觉"不仅是文化主体将其"自身"作为文化主题而主体化的心智洗礼和心性历练过程,更是其自身文明的自我觉醒和自我保卫以及自我启蒙。他的目的在于重建国人对现代中国认同所必需的稳定而持久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因此,它在政治上主张:相应文化主体必须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在法治和政治等关涉人间秩序的一切事务上,形成符合本文化主体的文化传统的道德审美和价值观的意念、态度和情绪。它决定了近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外在表现形式、话语诉求,亦是重建"国学"的政治正当性。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自我认同就是学生对"我是谁"的回答和体验。教育理应成为引导、促进和实现学生自我认同的力量。然而,当下教育中,学生自我认同呈现出诸多危机:学生缺乏个人经历连续性的一致的感受、学生的独特性淹没于教育的标准化和均质化中、学生寻求与"环境的妥协"以规避风险、学生对外在价值的过分趋同。引导学生超越自我认同危机应是教育的应然姿态:教育应是关注人的教育、教育应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能力的培养、教育应引导学生对个人经历连续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国家认同危机、政治权威危机、政治信仰危机和政治冷漠等问题。剖析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缺陷,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政治实践教育,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出现危机。为此,应剖析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缺陷,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社会认同的建构机制就是主体间性的对话、交往和承认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遵循交往理性原则、需要原则、平等原则和尊重原则;其核心是社会认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和承认;该机制的运作主要是通过生活世界的理性交往和精神领域的需要满足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