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谢静 《培训与研究》2004,21(3):90-91
中国的设计艺术如果要与世界接轨,就要求必须有中国本土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对外来文化和本土艺术设计的几个特点做出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艺术在世界文化形成中的作用,指出了这是促进国际文化理解和合作重要途径。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的艺术设计应立足于本土,只有立足本土,对外来文化采取为我所用原则,才能使民族文化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明本土化与大学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我们这个世界,秦朝人早已说是一“家”①,西方人近年来说是一“村”②,正在形成世界文明。文明底起源,就是当初各地土著创造的文化,这些本土文化,为数甚多。在中国,“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③,这八百诸侯,也就是八百个本土文化底代表,若加...  相似文献   

4.
周荔清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3):87-88,83
面对世界企业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中国企业文化要立足本土,积极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吸纳其他文化有益的营养,发展出积极健康的个性化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5.
本土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定位仍很模糊。中国心理学本土化是世界本土心理学的一部分。在世界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中,批判美国心理学的文化殖民主义被凸显为本土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导向。除了这种消极的文化概念,更应该强调的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文化概念。与多元文化论不同,本土心理学立足于本土文化,向传统心理科学提出了挑战,这一挑战可称为心理学中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全球知识”与“本土知识”的协调是制定 21世纪教育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中国西部地区需要了解世界,也需要让世界了解自己,更需要让属于未来的孩子们了解自己生长的西部地区的“本土知识”。中国西部的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因其长期封闭与不平衡发展而越富有神秘色彩,这是西部地区的宝贵资源,也是西部地区“本土知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架起了“中国西部人看世界”与“让世界看中国西部”的桥梁,西部地区的教育也因此走向开放和交互。  一个国家,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传统就会灭亡。“全球…  相似文献   

7.
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重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成了目的语文化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本土文化输入,即"本土文化缺失",并由此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频显中国文化失语症。本文认为我们应当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教材,师资,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加强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本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向世界更好地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使英语真正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不断冲击下,人们广告设计不断提出新要求,如何使用中国元素在广告设计中保持自己,立足世界,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本土语言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本土文化在平面广告上的应用;本土文化在网络广告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本土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提出广告中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传播交流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基本动力。历史上中国文化主要借助于战争与扩张、向外移民、宗教传播、派遣使节、经商贸易等途径向世界传播。正是靠这多种通道,世界各国人民才能了解到丰富多采的中国古老文化传统,并依据时代和社会需要,充分吸取其中对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有益成分,完善与改造自身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化在多元文化趋势下,各国文化都在相互交流频繁,外来音乐文化对于中国民族音乐产生影响,面对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面临世界文化中的定位问题那就是——立足本土的走出。  相似文献   

11.
高伟 《学科教育》2014,(4):3-11
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必须考虑文明的整体性问题并回到文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中国教育改革需要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意识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全球性与在地性矛盾、人格系统与价值系统的变异三个层面。中国教育的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有教养的人、重建文化认同和回归有文化的政治。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文化改革的前景是复兴文化传统、回归教育自主与创造新的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田霞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43-146
作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词,考察了《圣经》中的God与中国的“上帝”和“神”各自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后发现,God在宗教形象和文化内涵上并不等同于中国的上帝或神;在这种跨文化词的翻译中,所谓的“神”已不再具有它原始的文化内蕴,而是演变成了西方的God和中国的“上帝”和“神”的形象复合体。由此可见,这样的跨文化词的解读和翻译应该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论文指出文化词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性和交际性的问题,并提出了异化翻译的策略,这有利于加强本土意识,凸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避免卷入到文化殖民霸权的意识中去,在各民族文化间的交融和互补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华文教学的发展,顺应了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世界华文教学要有一种文化立场,即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相认同,相融合,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翻译界逐步从外译中研究转向中译外研究。中国译者通过汉英翻译承担着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重构中国文化形象的使命。要在中国文化形象传递的真实性和译文的可接受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中国译者既需要根植于本土文化身份又需要具备全球文化身份,本着世界主义和平等交流的胸怀进行汉英翻译,才能客观阐释中国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形成了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突破了国界,中国元素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创意中,成为了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展示中国特色文化的同时与世界文化交融贯通,形成了文化创意时代特有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汉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这一点可以从汉语方位词里找到理论依据。空间方位词在人类的文化心理中具有特别值得重视的地位。汉语有"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里、外、中、内"等14个单音节方位词,它们在表示空间方位的同时还是汉语重要的文化隐喻工具。从成语可以看出汉语方位词蕴含有生机隐喻、尊卑隐喻、中心隐喻、亲疏关系隐喻等隐喻功能。  相似文献   

17.
书法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书法文化的提出是中国书法走向世界艺术的现实需求,规范现行文化市场的现实需要;它由核心文化、主干文化和边缘文化三部分构成;其扩散形式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书法文化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经济、人文等三个积聚效应,对我国政治、经济、人文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英语学习者的职责之一。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外文化价值观,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激励学生融合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将中国文化渗透于大学英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孔子学院的文化意蕴与文化传播交流的路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学院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承担着汉语推广的重要使命。而语言是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语言的同时意味着学习文化,推广语言的同时也必然要宣传文化。孔子学院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中国已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历史大潮,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开始走向新的历史起点。孔子学院的兴起可以进一步消弭中外文化上的隔阂与国际交往中的偏见,还原真实的中国,因此,它也是我们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科技的高速发展、交流的日益密切使之成为历史的必然。文章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分析了全球化引发的文化焦虑,剖析了文化交流失衡与文化焦虑的密切联系,并以孔子学院为例,论述了重塑与弘扬中华文化对实现多元文化交流、构建和谐世界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