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出版工作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出版工作对于四化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日益增大,关于出版理论的研究已提上议事日程,建立社会主义出版学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作为出版理论的重要内容的编辑理论的研究和作为出版学重要分支的编辑学的建立,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编辑理论研究与编辑学的建立,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不是三言五语可以说得清楚的。我这里只是根据自己几年来从事《编辑之友》编辑工作的实践,淡几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祝愿与期望     
编辑同志: 我的一篇小文在《出版科学》1997年第2期刊发了,谢谢。稿子刊用前,你们还作了“画龙点睛”的工作,使文稿更简洁了,也琢磨了题目,使之更鲜明、醒目,题文相符。 1997年第2期上发表的《编辑学研究:回顾、思考和建议》和《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颇具指导意义。前者使读者了解编辑学研究的全局,会促进编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后者是当一个编辑必须掌握的基本知  相似文献   

3.
曹林 《青年记者》2012,(25):38-39
2007年的"茶水发炎"事件曾引起激烈讨论,今天再次上演,让我想起学术界看起来挺相似的一件事——1996年著名的"苏卡尔事件",学者刘擎在《后现代的晦涩与高深》中介绍过。1996年春季,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的著名后现代学术季刊《社会文本》发表了纽约大学物理学教授苏卡尔的一篇论文,题为《逾越边界:关于量子重力学  相似文献   

4.
还谈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不久我出了一本小书《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出来后有点反响。一位出版界老同志写信给我,认为研究出版史,不能不评论历史功过,而功过也只能从文化上加以判断。正好,《中国编辑》的同志们也希望我就这个问题再谈谈,于是我用了这样一个题目。  相似文献   

5.
十年感言     
《出版参考》十周年了,算来我也有十年读龄的老读者了。一个人连续十年读一个刊物恐怕不是很容易的,春风化雨,应该写点感想,作为祝贺和感谢。 我喜欢读《出版参考》,省时间,信息量大;文章短而不说空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自然就使读者少费时间而多得信息。这不只是文风问题,也是现代信息性刊物应有的性格和特色。我在编辑岗位上时,这个刊物使我开阔视野、耳目灵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然是我了解出版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6.
隐私文学是1998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从《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5月出版的《绝对稳私》到门月出版的《回家》,其间有《婚内婚外》、《单身男女》等隐私不断暴露,在出版商、文化生产者、创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引发关于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争论。对于隐私文学及有关讨论的研究,不能不关注其产生的后现代文化背景。后现代状况的主要特征是消费品急剧增加,大众市场里时尚流行、消费加快、消费面不断扩大,而且商品消费逐渐转变为服务消费,诸如娱乐活动、展示会、即兴演出及消闲等。各种大众文化形式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刘震云策略性地写了一个上访的故事。上访和拦访的过程混杂着荒诞、无奈、悲哀和幽默。但这不是反腐报告文学也不是官场政治小说,作家想写的是中国人生活背后的逻辑"其实不是我要幽默,生活就是这样。"聊到新书的细节时,刘震云说。三年后,继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他的新长篇《我不是潘金莲》出版。刘震云自己说,这两本书算是"兄妹篇",不是一个故事,但背后的"理儿"是一样的。《我不是潘金莲》是一个类似于"打怪升级"的故事,讲述了李雪莲因与自己丈夫假离婚成真,继而被同村人误解之后,选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前半生(批校本)》和《我的前半生(图录)》近日由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出版方介绍,溥仪所著的《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是继群众出版社1964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2007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和2011年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灰皮本)》之后推出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又一个重要版本。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笔者走访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就现代出版与媒体批评等话题与陈教授进行了愉快的交谈。(▲记者●陈思和) 我觉得编辑、出版是属于知识分子的岗位,它使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传播走向正常▲记得您曾经讲过“关于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我所关心的题目”,您所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许多以此为选题,比如张涛甫的《〈晨报副刊〉研究》、柳珊的《1910-1920年的(小说月报)研究》等。前些时候看到广西  相似文献   

10.
徐铸成先生在1983年10月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不知老之将至》。文中说:“一九七八年底,香港《文汇报》发表了我的《三十年前》,宣告我冰冻期——冬眠期的结束,直到今天,不停地写,已写了约二百万字,在海内外出版了八本书。”那年,徐先  相似文献   

11.
胡李阳 《今传媒》2016,(9):52-54
在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和音乐商业化的背景下,《我的滑板鞋》短时间内的爆红,虽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是从后现代语境来看,“神曲”的“神传播”、社会影响以及逐渐形成的后现代音乐特性,迫使当代流行音乐不得不警惕“神曲”后现代趋势的蔓延,并致力于音乐创作体系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2.
难得的缘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苦旅》出版已有八个年头了。在此之前,我根本没有料到会造就一个畅销书作家,并引发一个大散文系列。关于《文化苦旅》出版前的遭遇及其出版背景,作者已在此书后记中基本说明白了。当时余秋雨是一个知名学者,但还不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在《文化苦旅》之前,已经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具有相当的社会知名度。而给他带来广泛知名度的显然是《文化苦旅》以及后来的多部散文著作。  相似文献   

13.
作者来信     
叶宁 《编辑之友》2006,(1):48-48
尊敬的《编辑之友》主编:您好。从我1996年在《编辑之友》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至今已有整整十年了。十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概念。十年,也许意味着一种成长的跨越,也许意味着一种人生的退隐。十年前,我是一个还算年轻的稚嫩的编辑;十年后,我是一个经历市场摔打和考验并负责一块重要业务的主编。十年前,我对出版科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念的探索和理论的追问上;十年后,我已经远远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探讨,而要把出版理念化为营销项目和艰苦的执行,用坚守的信念和增长的数字,来向别人证明理念的价值、理念的正确和拥有理…  相似文献   

14.
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评论《光荣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集体创作的一篇重要社论。我起草初稿,人民日报社领导和评论部的同志几经推敲改定。将起草这篇社论的一些体会写下来,或许对同志们研究业务有些帮助。一、题目增加了一个重要内容,更加全面。纪念建党80周年是一件大事,社论的题目应庄重大方,富有激情,又总括全文内容。为此想了三四个题目,初稿拟题是《光荣属于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正式发表的稿子改为《光荣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增加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这不是为修饰文字而作的增补,而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周光庆著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周裕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读到了周光庆的《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下引简称《导论》)与周裕锴的《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下引简称《研究》)这两本书。两书作者一个是研究古汉语的,一个以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见长。他们分别从不同  相似文献   

16.
北京晚报从1984年以来,与北京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家庭教育联合会合作,连续主办了五届全市小学生专题作文比赛,这系列化的专题,包括《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的老师》《我爱北京》《这是(不是)我心目中的北京人》《我自豪,我是首都小公民》《我爱社会主义》等题目。三年来,累计来稿150多万份,先后有7000多人获奖,成了建国以来,  相似文献   

17.
我怀着浓郁的兴趣细读了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选、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83出版研究年会文集》。读了这部文集,我好象参加了一次出版工作短期培训班,对出版业务加深了理解。《文集》共选收文章五十篇。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向出版战线的同志们宣传、推荐。说它好,好在《文集》内容丰富实在、富有指导意义。我是一个在出版战线干了五六年的新兵,读时感到特别亲切,觉得对自  相似文献   

18.
近日,徐拥军教授团队的新作《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研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分7章,凡25万字。该书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总体遵循“为什么一是什么一怎么办”的研究思路,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阐释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产生背景,论述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体系和实质,阐述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一这个题目原来并不是在我的写作计划之中的,想到这个题目,主要还是因为一件极小的事情而引发的。这件小事,就是我给《出版广角》写了几篇读《吕氏春秋》的札记,一些人读后便写来各种有关历史的是是非非话题向我提问。我不是历史学家,其中的大多数问题,我都回答不了。只有极少数的话题,我可以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说说我个人的看法,那也只是一家之言罢了。历史,由于它特殊的神秘特性,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就是专家也只是凭着历史老人的牙缝里掉下来落在纸上的现成物作超越常人的分析推理罢了……这里,  相似文献   

20.
到底谁对不起谁王益1995年10月2日出版的《中国图书商报》第512期发表了金开诚先生的短文《四个对不起和一个疑虑》,我于10月6日傍晚看到此文,读后感到很不是滋味。金先生非我故旧友好,美育也非我钟情的专业,出版该书的出版社从未有特殊联系,书店谁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