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油画引入中国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油画风景越来越主动地将中国传统美学理念融入其中,重视中国画元素的借鉴和应用。意象风景油画是油画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对相关概念做诠释和考证,在厘清了概念后,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的发展方面进行梳理,找出意象风景油画产生的背景;研究意象风景油画的语言特征,再对当代杰出画家作品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意象风景油画的审美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油画4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油画的风格流派和艺术样式与有西方美术发展史有着许多契合点。许多画家只是停留在西方绘画表面形式上的学习,却忽视中国油画的发展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的重要性,只有结合自身经济、文化、政治状况,融合本土文化以后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许多具有前瞻眼光的画家,他们不仅吸收西方绘画的养分来滋养自己的创作,而且在自己的油画风格中加入中国传统写意性绘画元素。融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技法进行本土化油画风景创作,既促进了油画风景多元化创作,又使作品面貌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3.
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相互借鉴、吸收、共融,推动了绘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发展。既具有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绘画理念,同时又涵盖着油画本质特征的写意油画风景更能融汇中西,有着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着未来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5.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6.
西方油画艺术是西方人所营造的一笔既具有特殊勉力,又令人十分困惑的文化遗产,它具有丰富的艺术语言。当代中国的油画界看似辉煌,但实际上尚流于对西方油画技术及后工业艺术观念的好奇与摹仿,并无内在本质的独创意义可言。指责和盲目吹捧已是无聊之事,不断地学习与研究油画语言将会使我们变得扎实和沉稳。  相似文献   

7.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吴冠中大胆探索,执著追求,实现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现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结合,融东西方绘画意识和手法于油画风景的创作之中。他的油画风景作品,既具有明显的装饰性,又具有突出的写意性;既洋溢着时代气息,又蕴含着东方艺术的韵味,自成一家,独具风格。他大大拓宽了油画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油画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意象油画作为油画艺术的一个分支,其表现语言在发挥油画原有艺术语言与表现力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和笔墨意趣,形成了与一般油画艺术既统一又变化的语言体系。梳理出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独特的表现语言及其所体现的美学价值,能够为当代中国油画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绘画题材、构图、透视、笔墨、色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西方风景油画重“理”,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案为目的.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西方人通过对风景油画的描绘采实现对客观世界物理形式和谐的把握,在理想的视觉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风景画在视觉语言认识和表现中,审美表述成为分解其艺术语言形式的途径之一,不同历史阶段的审关方法,会导致其风景画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而油画语言对风景画形式与内容的观察和表现影响,既是视觉体会和情感变化的过程,也是知觉的最初判断形式之一,更是个性情感、艺术象征在色彩的表现形式中的重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抒情写意的最高峰。元画以高逸为尚,放逸次之。倪云林的山水画是高逸的最典型代表,是中国山水画史上高逸的颠峰。倪云林创作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语言,把中国文人画发展到空前完美的形式。倪云林的绘画形式在构图、章法、笔墨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画面布局有自身的艺术规律,这些画面语言组成空阔、平淡、幽静、萧疏的意境。通过对倪云林作品形式的研究,深入体会倪云林的绘画艺术,更好的对倪云林的绘画进行学习、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绘画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它们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紧密相关,其不同的历史渊源、表现特点正是它们的差异之所在。作为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代表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彼此遥相辉映,在世界绘画艺术宝库成为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展示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性。通过把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加以比较,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绘画的内在特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中国画的观念和材料的变革论述,阐明走向现代的中国山水画需要新的绘画语言,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色彩观念和材料语言,丰富中国画色彩语言是重构中国现代山水画色彩体系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语言,油画艺术中的个性语言主要体现在独特的色彩和笔触上,对个性化绘画语言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在油画教学中,提倡个性绘画语言的运用,发掘个性特征,强化个性语言,同时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绘画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5.
山水画重视笔墨,笔墨是山水画的核心,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它与物象合为一体,不只是工具材料,更是联结着物质与精神的一个中介物,是中国画中最具民族风格、民族文化传统和最能体现画家情感意趣的重要因素。笔墨也是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它同时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讲究笔墨精妙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关键所在,笔墨相互结合,巧妙地运用在山水画中,使中国传统绘画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不少优秀的风景油画作品以其个性化的风格、鲜明的东方艺术样式,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文章指出,风景画家要借中国书画之笔墨,赋清新淡雅之色彩,体现姿意自在之意境,创作出触动中国人真性情的油画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可堪称为“姊妹艺术“.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来看,唐、宋以来一些擅长山水画的文人画家参与园林的设计,将绘画的创造手法和意境的特色融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山水画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画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手法上.  相似文献   

18.
西方风景画和传统中国山水画,是不同的两种绘画样式,构建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审美取向上也有不同。在油画风景创作中,吴冠中他既取西方油彩之优———色彩,及西方的现代观念,也取中国山水之精神,博取中西之长,融成一家之言。在吴氏对于油彩的"翻新"中,他以"移花接木,移山填海"的创作方式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他将中国山水中的观察方式和创作观,饱游沃看,面面观;中国山水的拉大法,拉近法等以虚实来营造空间;以及山水的人格化等等这些中国山水精神带入到油画风景的创作中,与西方油彩中最本质的———色彩及现代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吴冠中独特的艺术语汇。吴先生不囿于师承,不屈于风尚,"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追求情感的表达,书写了他独有的艺术标格,明示了吴先生对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渗透,成就了异于"他者"的吴氏油彩。  相似文献   

19.
色彩语言是表现意象油画"意象性"的重要艺术语言,具有朦胧、自然、超越的审美特征。意象油画通过主观用色的方法,体现出浓郁的传统美学风格和审美情趣。民间美术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借鉴民间美术丰富的色彩表现形式,可以开拓意象油画色彩语言的表现力,使之更加丰富和具有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安于此岸、缺乏终极超越,这使得山水画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觉呈现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山水画中的观物方式、笔墨情趣和艺术理想这三者彼此相连,在显现山水画艺术本身所禀赋的特征之余,也显现出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实质背景下,山水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呼应,必然浸润上中国文化浓厚的世俗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