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2007—2019年数据,检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禀赋、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本要素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3)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要素的交互作用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要素的交互作用、技术创新能力与劳动力要素的交互作用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该文借助我国1990~2008年时序数据,综合采取序列平稳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及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技术,考察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农业科技人力投入对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农业科技财力投入对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作用尚不明显;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短期波动受到农业科技财力和人力短期变动的影响不明显,其短期变动主要受前一时期非均衡程度的影响,当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9.60%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至均衡状态;农业劳动力农外转移就业不是农业科技财力和人力投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但农业科技财力和人力投入的前期变化能解释农业劳动力农外转移就业变化情况。最后是基于实证研究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吕沛璐  冯淑怡  王博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22,44(8):1577-1588
推动农村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有序健康发展是中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江苏、江西、辽宁和重庆的1248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农户对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决策具有方向一致性的特征。②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受到若干因素的显著影响。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健康、劳动力教育、劳动力年龄、劳动力农业技能培训、受抚养子女比例和老年人比例)、社会资本(劳动力非农务工经验)、自然资本(承包地面积)、物质资本(耐用消费品资产、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以及所在地外部环境特征(村庄农地流转情况、劳动力非农务工情况)都会显著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本文认为,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政府应为农村农地流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注重农户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德昭  许和连 《科学学研究》2012,30(9):1342-1353
用FDI产业梯度转移和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已是当前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系统构建了包含FDI、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合力模型"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1996-2009年中国28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全国层面的研究表明,FDI形成的"拉力"和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地区层面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要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之间的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沿引传统的理论思路,建立了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作用机制模型和实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理论上,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因劳动力的转移而变化,但是实际我国各产业的劳动力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机制不明显,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和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两省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文在不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检验了两省现代化进程中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发展模式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在"苏南模式"下,二、三产业技术进步均对劳动力转移起到推动作用,其中,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显著大于第三产业技术进步,在"温州模式"下,只有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劳动力转移,且大于"苏南模式"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别从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与农村城镇化进程之间滞后的问题入手,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分析了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期为制定合理性转移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技术进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洪银 《软科学》2011,25(7):87-91
采用数理方法研究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规律。研究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采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生产较高需求弹性的产品,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才能得以发挥。研究还表明,长期内,技术进步能够扩张劳动需求;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而非农部门资本产出弹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苏荟  孙毅 《科研管理》2006,40(12):182-191
本文采用VEC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对1995-2015年新疆南疆地区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南疆劳动力转移发挥着长效机制。城乡收入差距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正向信号,农业技术进步为南疆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推力”,南疆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够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拉力”,从而形成了劳动力转移的“倒逼”形式。。  相似文献   

11.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也会受到产业之间的邻近关系的影响。因此,文中从产品空间角度出发,利用浙江省2012—2020年的制造业面板数据,以产品之间的邻近度作为门槛变量,综合考察产业之间的邻近关系与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适配问题,以及在“中心—外围”式的产品空间中相异的技术进步路径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产品邻近度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整体上对产业的升级有正向影响;技术引进式的技术进步路径则对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的升级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位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高区域的产业采取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更能推动制造业升级,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则应当通过技术引进的路径来推动产业升级的实现;模仿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受到吸收能力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通常认为,由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沿海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可能大规模转移到中西部,然而这一状况并没有出现。本文首次利用企业网络招聘工资数据实证分析工资地区分布及其变动对沿海产业转移的影响,从劳动力成本的视角探索沿海产业难以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回归结果显示:男性、技术工种、受过高等教育和沿海地区的工资显著高于基准组;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地区工资差距不大,而且中西部工资增长速度快于沿海地区,地区间工资差距趋于缩小。实证研究表明,当前地区劳动力成本差异并不能成为中西部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依靠劳动力成本差异驱动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尚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网络关系日益成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与技术的重要途径,以此提升企业的品牌绩效。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几个产业集群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网络与企业品牌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品创新和吸收能力在产业集群网络与企业品牌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而且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侯孟阳  姚顺波 《资源科学》2018,40(12):2475-2486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与农业产出的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且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负外部性,为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197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 1978—2016年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波动中稳定上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地区间差异显著;②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地区间的间接溢出要大于地区内的直接溢出效应,长期来看,能够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效率;③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其门槛特征与空间溢出效应接近,在时间上大致表现出U型关系,通过门槛值的区间划分,各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显著的东中西部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建议农业生产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结合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现状,加强地区间农业生产合作与交流,并与农业生态、粮食安全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姜南  李济宇  顾文君 《科学学研究》2020,38(9):1638-1646
本文基于专利转让的视角,利用知识创造、知识转移、专利密集型产业等理论,从微观专利层面研究了技术宽度、技术深度与知识转移成功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专利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宽度、技术深度和知识转移成功率之间的调节关系。文章以1991-2012年度期间在中国大陆授权的1944928件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采用Probit回归分析法对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技术宽度与知识转移、技术深度与知识转移之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专利密集型产业会弱化这种倒U型关系,更有利于较复杂技术的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16.
郭京京  郭斌 《科研管理》2013,34(12):17-25
本文深入考察了产业集群中知识属性对企业技术学习策略的影响机制。在实证研究中,本文运用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知识属性对于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学习策略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知识缄默性对产业集群企业深度优先的技术学习策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缄默性和知识异质性对集群企业广度优先的技术学习策略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网络中心性对知识缄默性与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科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以珠三角地区102家高科技企业作为实证对象,探讨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知识与转移绩效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吸收能力对组织知识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知识整合对组织知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吸收能力对技术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知识整合对技术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组织知识对技术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提出在管理实践上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价值链嵌入对资源型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企业决策模型,提出价值链嵌入影响产业进步的机制与效应,并据此提出理论假说:(1)嵌入价值链对产业技术进步有显著影响;(2)价值链嵌入与产业进步的具体关系呈现出倒"U"型关系。选取2006—2016年我国13个资源型产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基于投入产出表与索洛残差法分别测算资源型产业全球价值链(GVC)嵌入程度与技术进步,发现资源型产业嵌入GVC能够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但是嵌入程度与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利用替代变量法和细分行业回归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显示理论假说在资源型产业中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转移、合作经营与林业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持续外移已成为掣肘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考察当前农户家庭林业生产效率以及劳动力转移、合作经营对其造成的影响,本文利用福建省9个重点林业县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DEA-Tobit方法测算了农户家庭林业生产效率,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家庭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检验了林业合作经营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农户家庭林业仍倾向粗放经营,林业生产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仅为0.203,且不同商品林经营类型的生产效率存在着明显差异;②劳动力转移对林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林业合作经营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且对劳动力转移与林业生产效率二者的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③劳动力特征、林地经营特征及不同商品林经营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林业生产效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当鼓励农户进行联合经营与互助经营,以促进生产要素整合及利用效率的提升,从而克服因劳动力转移后导致的家庭林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进城务工前在迁出地的岗前培训是促进农民工增收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如何合理配置培训资源、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已成为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扩展的Mincer方程,采用流动人口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农民工转移前培训对其首份非农工作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参加迁出地的转移前培训、适当增加培训时长、培训主体的合理选择、培训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首份非农工作的增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