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较有影响的德育理论流派。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获得道德行为,其基本途径是通过观察学习。该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日益陷入困境、认知心理学迅速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心理学理论流派,其创始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班杜拉及其社会学习理论流派研究了大量的儿童社会学习问题。试图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个性特点。该理论提出了观察学习或模仿、强化说、三元交互决定论、自我效能等理论观点,对当前的幼儿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雪 《教书育人》2011,(6):25-27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了最为系统化且影响最大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班杜拉在建构社会学习理论之前,其研究就已经与家庭教育有了紧密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与班杜拉同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任职的塞尔斯正在研究有关社会行为和认同学习的家庭影响因素,班杜拉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这项研究为班杜拉建立社会学习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偶然契机,激发了他的灵感。接下来班杜拉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使他相信成人榜样必然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在有了一个经验研究的操作范型之下,逐步羽翼丰满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正>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强调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外部环境控制而产生,无论是强化、惩罚还是消退,都直接作用于个体,该理论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直接作用的操作条件反射中,还可以通过观察、听别人讲述等方式间接学习,而且社会行为的学习更多是依靠观察学习完成的。如,老师在课堂上表扬积极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最重要的也是流传最广的理论,他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以观察学习为主.其他理论包括自我调节、三元交互决定论及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的理论对教育者自身素养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改进、思想教育的进行等都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摈弃了传统行为主义对环境的依赖,指出人的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学习,强调了人的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行为、认知及环境三者之间构成了动态的交叉互动关系,重视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学习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是这一理论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社会学习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来进行学习,所以社会学习有时也被称为观察学习或者是替代学习。观察学习在人类的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社会学习  相似文献   

8.
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中,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一、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皮亚杰、维果茨基强调认知发展与在社会情境中建构知识有密切关系;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则强调对他人行为、态度和情感反应的观察和模仿的意义。他们的观点为混龄教育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1.同伴间的认知冲突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皮亚杰认为,同龄儿童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其发展特点,阶段之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然而这些阶段并不…  相似文献   

9.
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班杜拉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因素与儿童品德行为的关系,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交互论思想。他认为,人的道德品性形成与发展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化过程,并深入探讨了环境和社会学习在品德中的作用及个人内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这一双向作用过程。他的独特的道德发展观点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如何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晓棠 《考试周刊》2012,(12):166-167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或行动能够达到某种水平的信念。本文尝试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健康行为的自我效能模式,对学前儿童在健康行为养成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摈弃了传统行为主义对环境的依赖,强调人的主体因素特别是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主体(人)、行为及环境三之间构成动态的交叉互动关系,重视人的自我系统和自我效能感,指出人的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学习。  相似文献   

12.
董静 《教书育人》2012,(33):109-110
社会认知理论的创始人是班杜拉。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由"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形成的,班杜拉强调了行为过程中认知的作用,他提出了三元交互作用理论、观察学习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1]一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概述1三元交互作用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侧重于单向决定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即不仅仅受内部因素的驱使,也不光由外部刺激自动塑造和控制。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模式中行为、认知和其他的个人因素以及环境事件都互为决定因素。首先,行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决定,即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就要求行为采取相应的方式;方式也能改变环境,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比  相似文献   

13.
曹玉龙  李小菲 《现代语文》2007,(12):120-12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总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自我效能论,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第二,观察学习论,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习得。第三,社会认知论,即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第四,交互决定论,  相似文献   

14.
要有效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探寻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和模仿学习获得和改变.环境和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都是影响个体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榜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多年以来在思政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社会风潮的多样化,微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观察学习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该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试图从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入手,探究在该理论基础上,榜样教育过程中榜样培育与宣传机制需要注意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班杜拉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继承与批判了传统行为主义,摈弃了传统行为主义对环境的依赖,指出观察学习是更有效、更普遍的学习方式,认为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认知因素,将行为、认知、环境三者有机地构成了交叉互动的动态关系,并重视人的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作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效地吸收其理论精华,抓住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通过研究儿童的社会学习行为,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论等理论,形成了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自其形成起,就一直深刻地影响教育思想界,并对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以及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日益重要的形势下,恰当地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班杜拉及其社会学习理论流派对学生社会行为的个人过程(获得、发展、调节、改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人类的学习方式不仅有直接学习方式,而且还有间接学习方式,即观察学习;同时他强调了强化与自我效能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和改变,即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方法,提供良好的榜样和奖励良好的行为,来帮助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班杜拉注重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结合,这对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对道德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班杜拉认为,人的思想和信念对行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这些信念中,他又强调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人对自己能够  相似文献   

20.
三元交互决定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体,探讨的是环境、行为以及表现为思维、认知、自我评价等的人的主体因素之间的交互决定关系.他把人的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发展看作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化进程.三元交互决定论的道德教育观,尤其重视社会环境和人的内部因素--认知因素对于儿童品德的双向影响作用,为学校的德育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