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是我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市1997年收获面积356.5万亩,单产249公斤,总产88.5万吨,约占全市粮食总产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市小麦生产与川西平原相比处于中产偏低水平,亩产一直徘徊在240公斤左右。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认真回顾小麦生产的发展历史,总结有益经验,研究今后发展战略措施,以探索中产变高产的途径,促进小麦生产登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军 《西藏科技》1997,(3):33-37
根据西藏地区粮食产量资料及影响因子的影响变化特征,分析了近35年来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地区粮食作物的总产和单产呈逐步上升趋势,总产的年际变化中,粮食的单产作用与面积作用相当,其中青稞的单产作用也与面积作用相当,小麦的单产对其总产平均年际波动的影响较大。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呈逐步加速增长的变化趋势,社会因素的影响呈双峰型波动趋势,气象条件的影响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部长之声     
未来粮食生产思路已定农业部部长刘江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未来粮食生产要按照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种的思路来安排,作物上突出抓水稻、玉米和小麦,区域上着重抓南方水稻、北方玉米和黄淮海小麦区。  相似文献   

4.
花生是我市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全市1999年种植面积22.8万亩,单产132公斤,总产3万余吨,约占四川省花生产量的六分之一。目前我市花生生产与南充相比处于中产偏低水平,亩产一直徘徊在140公斤左右。针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4年以来,安徽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加之在整个农业生产期间,天气条件总体较好,除去年秋种涝害、春季部分地区风雹灾、秋季局部地区旱灾以外,基本上是风调雨顺.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出现近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全省预计年粮食总产达到550亿斤,比去年增产100亿斤,增长23%以上,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作物平均单产655斤,  相似文献   

6.
以小麦为主食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2年的资料,世界小麦种植面积为35.9亿亩,约占谷类作物的32.6%,其总产量9621亿升,占谷类作物总产的28.4%。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位粮食作物。1982年全国种植面积4.14亿亩,总产1260亿斤,占全国粮食面积的29.8%,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0.5%。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碭山、萧县境内的黄河故道是有名的水果产地,这里的果园面积占全省果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水果年产量约占全省水果年产量的60%。苹果是本区重要的大宗果品之一,其产量仅次于梨,年产约1500万kg,在水果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地理分布来说,本区苹果主要集中在山碭县境内,该县苹果园面积大,苹果产量占本省故道地区苹果总产的80%  相似文献   

8.
1961年至2007年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地域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霞  封志明  杨艳昭 《资源科学》2010,32(5):907-916
通过对全球近50年来分析的粮食总产、单产、播种面积、人均产量等指标的深入剖析,定量揭示了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和空间集中性特征。从时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增速明显减慢,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粮食总产波动明显,主要原因是同期发达国家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单产增速减缓。从空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集中性,主要生产国集中在亚洲和北美洲,欧洲曾是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地区,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生产国粮食产量下降趋势明显;非洲和大洋洲历来是粮食生产最少的区域,其中非洲地区的粮食总产近年来呈稳定上升趋势,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的粮食生产则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点。从地区差距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粮食单产和人均产量差异明显,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上述结果表明,巨大的时空格局差异不仅是造成区域粮食供求形势紧张的根源,也是引发全球粮食粮食危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概述海安县地处江苏省中南部,是江苏省重点蚕桑生产基地。1989年全县产茧10201吨,约占全省总产的10%,连续九年居全省之首。蚕茧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全县丝绸工业的起飞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80年全县丝绸工业产值只有968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1989年则高达15829万元,1989年茧丝绸出口额达2.36亿元,蚕桑产值达5339.4万元,农民从蚕桑生产得到的收入近亿元,人均117元。可见,蚕桑生产不仅促进了我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  相似文献   

10.
近十几年来安塞县粮食生产的特点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卫  陈百明  杨红 《资源科学》2004,26(6):158-16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塞县粮食生产呈现出如下特点:基础地位未变,但比较效益低下的弱质性更加明显;总播种面积比较稳定,但种植结构年际波动大;单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且年际变化大;总产受单产水平影响大;粮食人均占有量主要受总产影响,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文章在分析物质能量投入水平、自然灾害侵袭、人口与耕地反向变化、政策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后,认为安塞县及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应改变传统观念而提倡"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抓粮食",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以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以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和规避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时限制非农用地扩张以缓解人地矛盾.  相似文献   

11.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10):F0004-F0004
现任我国油菜面积、总产均占世界的1/4强,单产与世界持平且偏高,已经是油菜大国,但还不是油菜强国。据预测,经过2—3个五年计划,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将超过1.5亿亩,油菜单产将超过150公斤/亩,总产将突破2000万吨。随着种子含油最50%以上品种、油酸含量80%以上品种和高抗菌核病品种的育成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杰新 《资源科学》1983,5(2):12-17
我国亚热带地区约古国土总面积的1/3,耕地有5.9亿多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是我国稻米主要产区。但是,目前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劳动效率低,这不仅是农业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国土整治的重大问题。 本文根据贵州省长顺县,湖南省桃源县,江西省泰和县农业自然资源科学考察,对水稻田园田化建设做了调查研究和试验,现将主要观点及其问题提出来,供从事水稻田园田化建设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水稻是蒙自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8000公顷左右,种植面积在粮食作物中占第二位,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3%。但产量居第一位,占全县粮食总产的47%。由此说明,水稻产量的丰与欠对蒙自县粮食生产十分重要。2008年在省、州农业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超级稻示范推广面积又有新的突破,单产得到不断提高,使全县的粮食产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黄淮平原253个县1983-1989年农业生产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种植业产值波动与主要作物总产波动、各作物的总产波动与单产、播种面积波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原因和提出了稳定种植业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比分析了2003—2012年31省粮食统计数据,认为四川粮食生产的基础性指标(种植总面积与粮食总产)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性指标在粮食主产区及西部地区已经没有比较优势: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增量与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单产仅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分析了四川土、水、肥、药、机、人、灾、钱等各粮食生产要素的科技问题,认为四川粮食生产面临耕地面积刚性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农民种粮效益低下、乡村劳动力不断减少、自然灾害严重、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科技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一、对我国农业科研现状的认识我国农业科研,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与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湖南的水稻生产,就与几次重大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密切相关。1949~1966年,主要由于双季稻品种的应用,水稻总产由56亿公斤增至113亿公斤;1966至1973年,矮杆品种的推广,总产一跃为154亿公斤;1973至1979年间,主要由于杂交水稻的生产应用,水稻总产跨过200亿公斤大关;农村改革仅四年,1983年湖南水稻总产达246亿公斤。1984年湖南水稻生产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晚稻总产、单产超早稻,得益于杂交稻面积超过晚稻播种面积的40%。  相似文献   

17.
烟台地区农科所是1958年建立的一个直接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农业研究所,有160名职工。55名科技人员。设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六个研究室。还有情报资料、办公室、总务室、生产组(农场)等管理单位。试验地五百亩。这个规模不大的地区研究所,多年来,从生产发展的需要出发,大力开展了几种主要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如作物育种,他们先后选育了40余个小麦、玉米、地瓜、大豆作物良种,使烟台地区主要作物普遍实现了良种化和几次更新。小麦新品种,在全区推广40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50%o其中有三个品种突破了亩产千斤关。其中“蚰包”小麦,秆矮,抗倒,耐肥水,较好地解决了亩产千斤与倒伏的矛盾,在全省首次突破千斤,并相继出现了一批千斤小麦社、队。这个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一、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30%和40%以上。水稻生产的发展对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1996年底,全国收获机械的保有量为90.5万台,这些机械主要用于收获小麦。在我国现有机收面积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行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王媛  方修琦  徐锬  戴玉娟 《资源科学》2005,27(1):121-127
统计东北地区1960年~1999年对水稻生产有意义的5月~9月份气温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东北地区的热量资源显著增加.根据东北地区水稻极早熟、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的产量与热量资源的定量关系,采用风险-效益决策法中期望值评价的方法,建立计算作物期望单产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吉林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产生正面影响,而对辽宁大部分地区产生负面影响.改种更适应较暖气候的作物品种或调整种植结构是对这种影响的两种主要适应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气候变暖的正面影响,减弱负面影响.近20年东北地区水稻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适应行为的结果:吉林、黑龙江水稻单产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辽宁,水稻播种面积占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例以黑龙江增加的幅度最大,吉林次之,而辽宁则呈现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年来黑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86.4%到2004年下阵到34.1%;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从80年代平均242.4万公顷和1340.0万吨,到2004年下降到102.8万公顷和686.9万吨;水稻单产增长幅度下降,单产年均增长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5.396,到2001年以后仅为0.396,水稻现实单产、品种单产和良种良法配套单产存在较大差异;生产上主导品种不突出,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的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