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概述 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相关形式,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内容的具体记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既具有传统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有些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如民间文学)本身就是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蕴藏着非遗诸多的信息资源,为非遗项目的认定与逐级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证明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大小的凭证和依据.因此,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工作是当代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创新之举,对传承、延续、挖掘、发展非遗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简称"非遗档案")形成于非遗保护和非遗传承活动中,是非遗项目、非遗保护及传承活动的原始性记录,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社会实践的深入,及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藏品不再仅限于文物、标本,而是扩展为包括记录藏品信息的档案资料.博物馆在致力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了比较系统规范的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但对于尚处起步阶段且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备的非遗博物馆来说,非遗档案建设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仍须努力探索和创新,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博物馆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何屹 《浙江档案》2015,(2):58-59
当前,"申遗"阶段积累的大量不同载体的档案和实物,大多散存于各级各类涉遗机构中,并随着后续各项保护项目的开展不断增加。所谓的"后申遗时代",即完成了"非遗"申报和认定之后的时代。近十几年里,我国非遗工作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辉煌成绩,经过大量的全面普查、记录与整理,已将散存在各地的文化遗存,逐一整理并成功列入各级非遗项目名录。然而,与国内"申遗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遗档案的科学有效管理却存在诸多问题。作为以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档案部门要从保存地区文化记忆的高度,更为主动地深入非遗保护前沿,充分运用现代化记录手段和先进档案管理经验,对本地区各类非遗进行抢救式的记录和档案式的保护,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数据库建设和管理模式,加快非遗档案资料整合步伐。  相似文献   

5.
<正>青海非遗档案承载着高原世居少数民族文化记忆,特别是记录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队伍途经古丝绸南路—河湟古道、青海湖,翻越昆仑山进藏,在唐蕃古道上留下的格萨尔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及民间传统工艺等较为富集的非遗档案资源,具有很大经济、文化价值,对推动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近年来,青海省通过采取非遗档案式保护、申遗传承和项目开发等多种措施,有力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开发。实践表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围绕传统非遗项目,在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四个方面凸显节目特色,以多元视角、多重时空、沉浸体验的方式,讲述非遗文化,传承非遗精神。这也是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有许多的民间信俗、祭祀等礼俗活动,有的诸如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等活动被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列为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但这些民间礼俗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也是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众多非遗项目的综合载体,尤其是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活动,保存着大量的国家礼制传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部门和人群对"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认识不足,在恢复民间礼俗和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补贴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等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仪式不合乎礼制、职能部门缺乏协调、传承人群鲜有年轻人,以及对民间礼俗涉及的非遗项目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梳理欠缺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中尤为明显。所以,需要树立"整体性"理念下的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理念,将民间礼俗纳入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整合资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的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兼有普查登记和彰显可见度两种功能。有的非遗项目名称使用不规范,有的因扩展项目列入标准不明确,导致同一项目申报行政区出现重复、重叠的问题。为此,建议出台《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指南》,建立非遗名录项目定期报告制度、非遗登录制度、非遗传承单位名录制度,使四级非遗名录自下而上的层层包含关系转变为晋级式关系,把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成效作为列入非遗名录和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名录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总结和梳理高职院校图书馆非遗文化阅读推广的研究现状。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从走近非遗传承人、创建非遗项目展厅、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构建非遗数字化平台等四个方面归纳高职院校图书馆非遗文化阅读推广的立体化实践。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支持,提高推广效率;拓宽传承人培养渠道,培育推广力量;扩宽学生择业思路,激发推广动力等阅读推广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文化空间理论出发,阐释文化空间与节庆类非遗的联系。即节庆类非遗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产生、发展与延续,并且在节庆类非遗项目中要依托特定的文化空间才能长期存续。以国家级非遗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例,阐述中国传统节庆端午节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分析节庆类非遗保护的实现途径,为推动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非遗保护走向全面深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东 《新闻传播》2023,(18):104-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瑰宝。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去为非遗保护传承尽一份力。宁夏旅游广播近年来先后推出50期系列报道《追寻“非遗”传承人》,呈现宁夏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风采,以此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做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让更多的非遗技艺走近大众视野,滋养心灵。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福建有七项世界级非遗项目,12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64项省级非遗项目,数量之多居全国各省前列。其中,还不乏闽台共同成功申报的文化遗产,如"妈祖信俗""闽台东石灯俗""闽台风狮爷信俗""闽台抢孤习俗"等。穿越千年闽越的历史长廊、追寻八闽大地的文化印记、讲述民间艺术的传奇故事、珍藏世  相似文献   

14.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资源、理念、技术和展播等方面对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具有深厚的战略价值、指向价值和实践价值,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原则和任务,应坚持资源、展播和产业导向,从资源联动、展播创新和业态融合三个层面加以深化。  相似文献   

15.
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的长期保存进行研究,介绍了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内涵及长期保存,就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长期保存的意义及其与文化产品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从非遗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文化基因消解、文化资源重复开发角度,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长期保存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长期保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及相关实物和场所。非遗的分类体系完善对相关数字资源组织与建设、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已有的非遗分类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以分面分类法构建非遗数据资源概念模型的研究思路。最终通过非遗项目相关概念的梳理,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划分了主面与类目,构建了非遗项目的分面分类概念模型,以期为非遗数字资源组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红 《文化遗产》2016,(5):23-30
文化部、教育部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目前正在全国57所高校普遍开展,大批土生土长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群进入到高等院校接受学院式教育,这对传承人群和高校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每个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群与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确保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及价值、尊重非遗项目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规律,既是基础也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李川  朱学芳  冯秋燕 《图书馆杂志》2023,(4):88-96+146-151
随着XR(VR、AR、MR)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对沉浸感、交互性、多元信息感知有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和融合,有助于提升非遗项目信息的组织效率、展示质量、传播效率和服务黏性。通过分析XR技术的交互特性和应用现状,讨论XR技术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参考意义,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架构的非遗数据服务策略,探索XR技术场域下的非遗项目保护与推广方案,以华佗五禽戏为例分析XR技术如何应用于非遗项目服务。运用KINECT+Unity3D平台组合来模拟运维非遗项目,验证XR技术场域下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提出一种综合应用智能技术的非遗项目运维方案,为数字人文技术探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气连枝,共生互赏,文化习俗相似,艺术呈现形式相通,文化心理相合。但从现实层面看,其协同发展存在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数量少、非遗资源共享系统不完善、保护模式相对独立的问题,并且湾区内也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非遗系统化管理制度缺失、协同保护理念欠缺、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的困境。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工作需统筹规划,考虑非遗资源的互补性,减少保护阻力。政府应在税收政策、资金投入、人才智库建设、搭建非遗联合展示平台等方面统筹发展,并加强湾区非遗协同保护专门性法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也需在市场、资源、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业态化整合,同时对接新媒体,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既呼应大湾区一体化国家战略,也是深化湾区文化共同体理念、加强国家文化认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以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关系为线索,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基本思路,探析数字时代非遗档案资源积累、专题数据库筹建、"数字记忆"领域探索,揭示"非遗档案+数字人文"跨界项目的实践契机.立足文化自信,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自身传承与建构,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说明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数字人文技术紧密结合的空间,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