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无意识问答现象是师幼互动主体在长期的模式化问答过程中,不自觉形成的一种机械问答现象。在这种无意识问答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忽视具体问题与幼儿个体的差异性,使师幼问答走向无意义与形式化,不利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性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在世界文坛上,他享有极高的声誉。该篇论文对恩瑞斯特·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中无意识原型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意义做了深层次的解读.研究发现和谐的心灵状态,能为人类忍受其极限提供精神食粮;揭示了痛苦的煎熬与忍耐是人类自我不断进化和成长的必然经历。  相似文献   

3.
试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是人独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无意识是主体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是由实践的发生发展过程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早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有关无意识的论述与研究就已出现。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无意识研究从哲学思辨走向了实验研究。本文追溯了无意识研究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期对无意识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微资讯     
《母婴世界》2013,(8):12-12
@母婴世界【莫扎特音乐使宝宝聪明】婴儿对莫扎特音乐的节奏、旋律及和谐的特性均能产生无意识反应,这将使孩子以后更容易了解时间、空间和序列关系。科学家推测,神经细胞联系以40Hz的同步振荡作为公共载波子,莫扎特音乐可能与之产生共鸣作用。所以莫扎特奏鸣曲的熏陶促进了时空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和评价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论述了无意识存在的客观性,讲明了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无意识活动在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是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它的主要缺陷是:夸大了无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地位,贬低了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制造了无意识与意识的绝对对立,抹煞了二者之间的相互绕一;割裂了无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否定了无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混淆了无意识与生理本能的界限,把人的心理过程生物化,把人的行为自然化了。  相似文献   

8.
从无意识心理层面入手,通过分析蘩漪与周朴园、周萍两条主要戏剧冲突,揭示了蘩漪在无意识心理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向人格分裂,成为自我毁灭的心理发展过程,蘩漪形象表现出很浓厚的心理分析色彩。  相似文献   

9.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人物与情节的无意识进行分析,用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探寻小说创作中无意识世界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互联网开启了人类了解自我的新的场域。集体无意识如同图腾一般吸引着网民于其中挣扎或解脱,而互联网也引发了网民内心私有与共享的斗争,且或许网民能够籍以互联网生发全球意识,从而走向民主与大同。归根结底,网民期望在互联网中寻找自我解脱。  相似文献   

11.
构图是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去组织一副好的构图是艺术家们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构图中的无意识因素的加入是绘画艺术走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12.
有研究表明受许多边界条件的影响。本研究认为无意识思维动机是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动力源基于以往无意识思维研究范式,本研究通过无意识理论知识学习以诱发被试的无意识思维动机,探究无意识思维动机对。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3.
关于《聊斋志异》,已有许多相关文章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文章则拟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这一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究。《聊斋志异》在谈狐说鬼之中投射的实则是一种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作品描述的人与异类的和谐关系,传达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第二,作品中迷人的异类女性则是荣格笔下阿利玛的化身,反映出中国社会寒族士子对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4.
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克服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分裂的精神病态和危机,在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补偿、整合与转化中,创造和谐时代精神,追求心灵健康和人生意义的"自性和自性化过程"。脱离自性和自性化这个核心及其对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沟通与整合作用,望文生义地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解为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并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出发去理解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性质、宗旨和意义,是对荣格的误读。克服对荣格理论的这个关键性误读,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关于荣格原型批判理论再认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艺术创作是意识与无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无意识过程虽往往不易察觉,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为深入研究无意识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对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前许多电视节目排斥电视文化所应有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淡化传统综艺节目的教育导向功能,荧屏上的低俗化甚至恶俗化现象导致了媒体公信力下降。媒体文化走向粗糙粗俗的现象令人担忧,而把关人的集体无意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和反馈。  相似文献   

17.
无意识与创作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创作动机萌发后,作家内心积淀的无意识在文学审美特质吁求下跃进为意识。审美意识的不断积累是构成创作内驱力的真正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8.
宝宝向十七大开幕式敬礼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爱国主义行为的表现,这完全得益于幼儿园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经常采取无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无意识教育往往比有意识教育更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无意识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对教育者来说则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我们提倡把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形势下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神话是民族精神内涵的显性展示和核心表达,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载体,是社会精神气质的活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神话之一,以故事的形式传输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宗法伦理、族群意识,展示了初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思考,是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原初密码。女娲的丰业伟绩,指导着华夏族的精神理念从差异走向趋同,是展现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崇尚英雄、敢于殉道济世等民族品格的精神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一种具有虚构性质的文学形态,又具有一种超脱性的价值追求,它推崇天人合一、阴阳相谐、和悦共生,是中华民族审美取向的重要文化图腾。女娲神话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无意识既是折射中华民族历史的镜子,也是照亮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的灯塔。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宇宙无意识的概念,认为宇宙无意识是宇宙自然运行的根本规律在人性中的反映,它体现为人的和谐本能和发展本能,两种本能既对立又统一,是人性生长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